第二节 形意拳与阻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人用于认识宇宙万物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中一 对相互联系的事物,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任何一种事物内部都可以划分为阴阳两个方面或 两种对立的趋势,阴阳可以使事物体现出无限的可分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 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说明阴阳是宇宙的总 规律、世界万物的纲领,阴阳二气是生成天地万物的根本,也是万物生长和消灭的根源,万事 万物的内部都包含着阴阳这两种无穷变化的趋势(邱丕相,2007)。
阴阳学说包括的基本内容:
(一) 阴阳的相互对立
阴阳学说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两者的对立,表现 为相互斗争、相互排斥、相互制约、相互消长。这种对立,使事物处在一种动态中,推动着事 物的变化和发展,使自然界“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生生不息。
(二) 阴阳的互根性
《医贵碇•阴阳论》云:“阴阳各自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 则阳无以化。”阴生阳生、阳生阴生,阴长阳长、阳长阴长,说明事物的阴阳两个方面,其中任 何一方的存在,都是以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阴阳 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被称为“互根性”。如人体生命活动中气和血的关系,血属阴,气属阳, 血为气之舍,气为血之帅,气行血行、气滞血瘀,血行气行、血瘀气滞,二者是相互为根、相互 为用的依存关系,组成和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传统体育养生法(功、术)中的循经络导 引、按摩等的目的就在于调和气血,促使人体气血运行。
(三) 明阳的相互消长平衡
事物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表现出“阴进阳退,阳进阴 退”、“阴增阳减,阳增阴减"、“阴强阳弱,阳强阴弱"等动态变化,阴阳这种相互间进与退、增 与减、强与弱等的关系,谓之“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事物正因为存在着阴阳相互消长, 才能维系着相对的动态平衡,事物阴阳消长的变化是绝对的,平衡、静止是相对的。一旦事 物阴阳消长的变化超出一定限度,就破坏了其相对的动态平衡,如人体出现了阴或阳的偏盛 或偏衰,就会破坏阴阳的相互制约或相对的平衡、静止状态,导致人体生命活动失常,发生疾 病。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四) 阴阳的相互转化
处在一个统一体的阴阳双方,虽然存在着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消长的关系,但在一 定条件下,可以向着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这种转化,实 质上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是转化的必备条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重阴 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如人在发热时,往往会感到身体发冷,甚至打冷颤, 说明事物表现出物极必反的阴阳相互转化,“重"、“极"是促进阴阳转化的条件。
阴阳学说中,阴阳相互对立、依存、消长、转化的概念和观点,是传统体育养生家认识人 体生命活动的观点和方法。
对于人体而言,阴阳同性在人的形体中表现为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背为阳, 腹为阴;表为阳,里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五脏六腑又可以划分为肝阳肝阴、脾阳脾阴、 肾阳肾阴、胃阳胃阴等。经络又分为六阳经(手三阳、足三阳)和六阴经(手三阴、足三阴),督 脉为阳经经脉之总纲,能调节和振奋全身阳气;任脉为阴经经脉之海,能调节全身阴气。人 体生命活动中,通常把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划分为阳,把具有凝聚、滋 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划分为阴。可见,人体是一个充满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的有机整 体。正如《宝命全形论》所云:“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古代养生家认为,阴阳平衡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处处皆有表现。譬如,以肾间精气对人体 各方面的生理效应而言,可以概括为肾阴、肾阳两个方面。肾阴,亦称“元阴”、“真阴”、“命门 之水”,是人体各脏腑明液之根本,对各脏腑组织器官起濡润、滋养作用。肾阳,亦称“元阳”、 “真阳”、“命门之火”,是人体各脏腑阳气之根本,对各脏腑组织器官具有推动、温煦作用。肾 阴、肾阳在人体内仍然遵循着阴阳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互根互用的关系与作用,维系着人体 生理的动态平衡。
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一方面取决于人体内环境中阴阳两个方面协调平衡的关系,即 身与心(机体内物质与物质、功能与功能、物质与功能)表现出阴阳的协调平衡;另一方面,还 取决于人与外界客观环境之间的阴阳和谐统一。人体内外环境是由多种可变因素组成的, 按阴阳学说来看,这些多种、多层次、多角度、多参数的可变因素,实质上反映了人体内外环 境充满了阴阳现象。对于内环境而言,若表现出阴平阳秘的协调平衡,人则健康;若阴阳失 调,出现阴阳某方面的偏盛或偏衰,则会导致生命力减弱或产生疾病。对于外环境而言,若 能使人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规律,则达到了人体与自然和社会环境阴阳的和谐统一, 就会有利于人的健康长寿;否则,会生病减寿。可见,只要保持人体内环境的协调平衡和人 体与外界环境的和谐统一,就会促进人体生命力的发展。
二、功夫的基本原理来自阴阳
一代功夫巨星、武术哲学家、截拳道创始人李小龙(1940—1973 ),让“功夫(Kung Fu)” 一词首次被写入英文词典中。他对“功夫”作了这样的定义:“功夫”这一个词,意味着一个人 在某一个领域里的造诣、本领或者境界,意味着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努力付出之后的成效累 积;在武术中,它意味着朝向某种目标之道一增进健康之道、修养精神之道、自卫防身之道 的长期训练与修养。
谈到功夫的兴起,李小龙认为:功夫已经开始流行,特别是在大学生中,因为它不仅仅是 一些打斗技巧或碎砖的绝招,而是具有4000年深刻内涵的、富含哲理的自卫艺术。它拥有 逻辑的理论,它的应用是紧贴实际的。此外,功夫可帮助你修炼心灵、增进健康,并且告诉你 面对攻击时进行自我防御最有效的手段。功夫强调松柔,讲究适度运动,不会让身体过度紧 张、过度发展。最重要的,功夫可以使你提高自信、谦逊、平和与适应力,以及对他人的尊重。
李小龙在《功夫之道》中深入阐述了功夫与阴阳的关系。他认为,功夫的目标是增进健 康、修炼精神、自卫防身。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功夫哲学建立在易经、道家哲学、禅学的主要 思想基础之上——尤其强调顺应自然、阴阳和谐。最基本的理论是不要与敌人硬抗,而要与 之协和,就像庖丁解牛时要顺着骨骼的脉络切割,才能保护自己的刀锋,功夫高手必须顺应 对手的力量(而非对抗)方可保全自己。为了能够顺应对手的动作,功夫高手必须首先了解 阴阳的真正意义一这是功夫的基础。
功夫的基本原理来自阴阳,一对相互补充,相互依赖,并在宇宙中不断运动、永不止息的 力量。对中国人来说,和谐是宇宙的基本规律。在宇宙中,阴阳永远互补,永远在相互转换。 欧洲的二元论将物质与精神视为两个独立的要素,最多视为因果关系,却从未将两者合一, 就像声音与回声、光亮与阴影之间的整体关系。中国人可以用阴阳符号来象征世间万物。
如图所示为太极阴阳图(图2-2-1),图中的阴阳互抱而成为一个整体,彼此包含,彼此补 充。从语源学上来看,阴阳的本义是黑暗与光明。阴(图中黑色部分)的象形字就像云与山。
阴可以象征:消极、被动、柔顺,内在的、虚无的,女人、月亮、黑暗、夜晚,等等。
阴的互补即为阳。阳的象形字下部表示阳光射线,上部表示太阳。阳可以象征:积极、 主动、刚强,外部的、实在的,男人、太阳、光明、白天,等等。
浏览73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