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独精鹰捉,并发挥劈拳的特殊作用
练形意的第一趟拳,起钻是拳、落翻变成俯掌、形成三体式的这趟拳,人们叫它“劈拳”, 而尚先生叫它“鹰捉”。这样叫是有道理的。第一,它是掌,不是拳,就不能叫拳。第二,“劈 拳之形似斧属金”是拳经的定论。它既是掌,又是俯掌,根本无似斧之形,更无法练出似斧之 劲。与拳经所要求的劈拳劲根本不符,这就说明它不是劈拳。第三,拳经云:“出势虎扑,起 手鹰捉。”既然提出起手动作是鹰捉,而五行、十二形等拳的起手,又都用的是它,所以应该管 它叫“鹰捉”。论起这趟拳,说来很平凡,练形意的人都会,但是不好练,甚至有人一辈子吃不 透、练不到它的味道。为什么?这就得从形意拳的劲追究起。形意拳究竟有什么劲?广义 来讲,五行、十二形,一种拳一种劲,甚至一种拳包含几种劲。而形意拳独具特色的、最根本 的劲,却在于起落、钻翻。故在拳经中对起落、钻翻的技法讲了许多许多,甚至提出“不知起 落枉伶俐”的警语,说明“起落”在形意技法中的重要性。如果把“起落”简单地理解成是动作 的起伏,就大错而特错了。而形意拳起落的精华就体现在“摩掌劲”上,也就是人们很少知道 的“翻浪劲”。而“鹰捉”正是练这种特殊劲的基本拳,故称它为“形意母拳”。拳经云:“起为 钻,落为翻”,“起是去也,落是打也,打起落如水之翻浪”,如果对“鹰捉”的起落、钻翻不理解, 就谈不上领会形意拳的真谛。正像尚先生所说的:“不懂起落,就是傻练!只能闹个好身体, 没法领会其中的窍要!'这话确实是揭形意之秘,是启发和激励后学的甄言。因此,在尚派门 中把“鹰捉"视为开启形意拳奥秘之门的钥匙,是阳刚步入阴柔,掌握刚柔相济、沾身纵力技 法的窍要,故而千锤百炼地苦练和钻研它。正因为其在五行拳之外,比别人多出这一趟名叫 “鹰捉”的拳,而又特别重视它,因此,独精“鹰捉”可称为是尚派形意特点之一。
拳经云:“劈拳之形似斧属金,内通于肺,外达于鼻。"尚先生所教的劈拳和鹰捉的动作基 本相同,只是把落翻的俯掌变为立拳(虎口朝上)。莫道这外形由掌变拳差别不大,但结合到 意与力的运用,则变成截然不同的两种内涵。“鹰捉”的掌是通过钻翻,以发挥它的“摩挛 劲”;而劈拳是以前臂作为斧刃,通过钻和劈发挥它似斧前劈的劲,显然,两者有鲜明的不同。 特别可贵的是,劈拳发劲的着意点,不在拳和肘的关节上,而是在两关节之间的前臂上。这 不仅是除头、肩、肘、手、胯、膝、足七拳之外,又多出一拳,而且是超越用关节突出处打人发劲 的武术技法惯例,起到了它在技法上具有特殊含义的作用。
七、 五行拳的顺序和钻拳练法的不同之处
除上述“鹰捉”与劈拳外,还有一些动作和理论与一般不同,但与拳经对照,还是很有道 理的。择述于下,供读者研究、参考。
(一)五行拳的顺序
人们练五行拳,大多数是按金、木、水、火、土形成劈、崩、钻、炮、横的顺序来练。而尚先 生则不然,先生说:“讲五行,就得讲'生克制化,。练五行拳即为治病、健身、变化气质,要提 高技术,就得按五行相生的道理来做。也就是按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的道理,形 成劈、钻、崩、炮、横的顺序来练。就中医来讲,按五行相生来练对身体才有好处。就练功来 讲,能内外兼修,才对体用更为有益。总之,不论是练拳还是治病,都应按五行相生来做才 是。否则,钻与崩的顺序一颠倒,就出了问题。因为劈属金,崩属木,相连地练,便形成了金 克木;钻属水,炮属火,又形成水克火,非但不相生,反而相克,讲五行却又违反生克的规律, 从道理上是讲不通的,当然效果也就不能理想。"
说起来,中国的阴阳五行之说,是朴实的唯物论,国外亦多知之。而且中医更是按阴阳 五行之说辨证治病的,尤为海外炎黄子孙所熟知。而近代人的教学或著作中,也常讲五行的 生克,也讲五行某拳属什么,练它对五脏哪些部分有好处。可是如果练的顺序不对,道理就 讲不通。将来外国人追究起五行拳的健身和生克的道理,我们就不能自圆其说,岂不有损中 国古老文化之光彩?应该把顺序纠正过来,不应该碍于面子受什么身价虚荣的影响。
(二)尚派形意钻拳的独特练法
钻拳,属于五行拳之一。一般有两种练法(主要不同在手上),一种是前拳只向内翻转 (腕部向里下扣),撤回腹前(掌心向下),同时后拳经胸由嘴前顺前拳上钻出,两拳如此交替 进行。另一种是前拳先变掌,当后拳由其上钻出时,再握拳向内翻转(腕向里捋扣)也撤回腹 前(拳心向下)。这两种练法皆与尚先生教的不同。
拳经云:“钻拳之形似电(似闪)属水,内通于肾,外达于耳。”无疑是要求象形取意的。说 钻拳似电不是指的快慢,而是指的形象。古时说电,是指雷雨天的闪电,故又有“似闪”之说, 就是说钻拳在动作上是有似“闪”之形的。说它“内通于肾”,就是它有助肾腰的动作和作用。 而尚先生所教的钻拳,当前脚向前垫步之前,先收回半步,同时将前拳变掌向胸前勾回,待前 脚向前垫步时,同时将勾回的掌继续向体旁、向前上方摆抖成立掌(虎口撑开,掌心向前),当 后拳经胸由嘴前顺前掌上钻时,前掌同时变拳向下,向里扣掳,并翻拧,撤至脐旁,拳心向上。 这个连贯动作就有甩臂、抖腰的劲,既有“似闪”之形,又有活腰助肾之功,还有独到的里裹之 劲。是符合拳经的要求的(详见钻拳图解)。
八、拳械一体,相得益彰
“内外如一,体物而不遗,无往而不得其道。”这是前人一句名言。用在武术上,却说明了 一个可贵的哲理,就是说:“能够把身手练到内外如一,以至空手和器械都能一样,这才算得 到真谛,这时就怎么用怎么有理。”器械是拳脚的延长,拳术练好了,再练器械就能起到事半 功倍的作用,而且是既互增功力,又互增技巧,习之既久,自然会形成不论器械的长短,全在 拳术中神意的妙用。只是每一种器械都有它独具的性能,只要分别掌握和运用好它的性能, 与拳中的神意和功夫结合起来,自会相辅相成而相得益彰。尚先生一生专攻形意,故继承和 传授的器械较多,人们从锻炼中也体会得出这一优点。
五行拳中的五趟拳,都是单一劲路和动作,但要人们反复练,是为了打好形意拳术的基 础和掌握它的基本技法。而在传统器械上,也有劈、钻、崩、炮、横的刀、剑、棍、枪,也是单一 劲路和动作,也要人们反复练,是为了打好形意器械的基础功和掌握它的基本练法。此外还 有整套的五行、连环、六合等的刀、剑、棍、枪的传统套路,还有形意传统的特殊器械如麟角刀 和凤翅谜等,更是别具特色。但在劲路上,仍和拳术是一样的,堪称是“一拳两得”。
形意拳各支所传,尽管有别,但基本上大同小异,或可谓各有所长。因尚派形意拳知之 者少,特别是尚先生晚年所练、所授,尤多不同之处,特书其特点,以供读者参考,或有益于发 扬其道也。
尚云祥先生不仅武学超群,而且十分重视武德修养。尚云祥成名之后,为增阅历、验武 功,到处寻访武林名家高手。誉满武坛后,来访者亦甚多,但他注重武德只求以武会友,故习 武一生,未结下任何怨仇。他的“半步崩拳”满天下,功艺精湛,但与人较量时却总是改拳为 掌,以免伤人(林磊娟,2003 )。他常说:“以武会友,行遍天下;逞强伤人,寸步难行。”他还说: “练武之人应以德为上,不要自以为是,肆意欺人。德不服众,也难与人结友,即使自己觉得 功夫不错,最终也难达到高超境界,不过是一个黄瓜架,一碰就哗啦(散架子)r (张金涛, 2013)
总之,尚云祥大师对尚派形意拳的创立完善了中国武术体系,革新了中国武术的部分弊 端,对中国武术的长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尚云祥大师对中国武术的传播和对中国 武德的高度重视也为中国武术的进一步发扬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孙克诚,2013 )。
浏览98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