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继承并传留了“趟劲”特长,体现出“脚打七分”的特殊技法

拳经云:“脚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凭后足蹬,与人交勇无虚备,去意好似卷地风。”“脚打 七分手打三。"这些拳经要义突出一点,就是要求练形意必须练出上步的前趟、后蹬之劲。这 不仅是形意拳进步快而远的特点,而且是如犁翻地,能把对方拔根抛出的绝技。可惜此技法 知者甚稀,乃至对上述拳经要论多有曲解,失去真意。唯尚派形意所练上步之劲,仍保存并 传留了这一绝技。先生艺高而德隆,既珍视绝技,又能教必择人,肯于真挚地留给后人,怎能 不备受武坛崇敬。

所谓“去意好似卷地风”,就是要求把上步的“趟劲”练成像摧枯扫残的卷地劲风,既猛又 快;又要求把“趟劲”练成像铁犁翻地一样,劲大力实,拔地而起。利用上步所发挥的“脚打”, 能如此劲大迅猛,用在技击上,自然比手的作用力大得多,因之才有“脚打七分手打三"的提 法和要求。尚先生晚年所练、所教凡是上步都强调要练出“趟劲”来,因之对形意这一绝技起 到继承和发扬作用。习之功到,乃知“卷地风”这一“脚打”的深切含义,也就进而掌握到“脚 打七分”的真劲。因之,磨炼这一技法,乃成为尚派形意拳的显著特点之一。

三、 动作打顾一体,舒展灵活

尚派形意拳的出手入手,突出强调“肘不离肋,手不离心”,乃是形意主要顾法之一,是利 用上肢以护心、肋,但又是打法中主要的蓄劲动作,为使臂借身劲而劲大,身借臂劲而得发, 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三催”之劲得以有蓄而发,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出洞入洞紧随 身”则是“虎抱头”的具体运用,前臂裹抱于须下,既是保护头、胸之“顾”,又是发挥“拧、裹、 坠”,以蓄力待发之“打”,正是打顾_体的体现。

在出手发劲上,则突出强调“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而“起横不见横”中的“横”是 “顾”,用时在“不见横”中就含有“势正劲顺”之长,就可用于“打”。“落顺不见顺“中的“顺”是 “打”,用时在“不见顺”中就含有“横裹”之劲,见来手即可用于“顾”。且“起与落”、“横与顺” 本身就包括“顺中有逆,逆中有顺”,既相辅相成,又“打顾”如一,因之它既是“顾中有打”,也 是“打中有顾”。尚派形意拳既然严于要求进行平素锻炼,则习之功到,用必自如,故形成了 打顾一体的特点。

武术动作在运动中,能保持周身轻松、自然,又丝毫不用拙力,才能身手不滞,舒展灵活。 只有四肢舒展凋身顺遂,才能练好动作,找到每一动作应有的独特技巧,以至练功、找劲,向 高级阶段迈进。在桩功练“抻筋拔骨”的基础上,于练动作时再能舒展,自然就会身手运用自 如,由柔和入刚实,而致抻得长,放得远。所谓“先求开展,后求紧凑”,正是为打好刚劲转入 柔化创造前提。因之,尚派形意拳在做动作时,要求周身、四肢松开,但要处处合乎规矩,使 劲意充沛,无处不到,神气内敛,归入丹田,因而使动作做得既舒展灵活,又沉实劲整,并会气 势夺人。至此对什么“远近一丈步位疾,两头回转寸为先”,“我在场中无定势,或把或拳望着 就是”,“不知进退枉学艺,不知起落枉伶俐”,“能在一思进,莫在一思存”,“若遇人多三摇两 旋”,等等经义中对机动灵活的要求自可意到步随,身手如一,无往而不得也。

四、 发劲迅猛刚实,体现出“火机一发物必落”的技法

尚派形意拳最显而易见的特点,是在动作和发劲上既迅猛又刚实。因而同辈们说:“练 不出迅猛刚实的爆发劲来,就不能说是刚劲练到了。”尚云祥先生年过古稀时还说:“我再有 三十年阳寿,就再打它三十年刚劲。”可惜这句话的含义,真正理解的人并不多,但这确实是 颠扑不破的真理,是先生专攻形意,历练一生,从实践中得出来的不同一般的经验总结。人 们大多知道先生艺高望重,不畏强暴,一生比武的事极多,因而名扬武坛。可是人们却很少 知道先生原是个身材矮小、体单力薄的人。李存义老先生曾认为先生不是个练武的材料,因 而最初投师,老先生竟不肯收留。而先生就是这样从身体条件不好中硬练出来而求得的真 知。先生说的那句话,实际既是自身的体会,又是自我的鞭策,绝不是纸上谈兵。因此,我们 不能不承认它的实用价值是大的,也是很宝贵的。

因为形意拳发劲制敌的基础是讲“硬打硬进无遮拦”的。先生说“硬打”就是不管对方是 动、是静,动也打,静也打;不管对方是刚、是柔,刚也打,柔也打。不借惯性,不借他力,遮也 打,拦也打,沾着就发,这才叫“硬打”,才算真正有发人的本领。要想做到这样,就必须先打 好刚劲。不努气,不用拙力,从自然、协调中练出完整的刚劲,再把刚劲练出迅猛刚实的“爆 发劲”来,才能达到“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的打 法要求,才能使内劲逐渐充盈,打得实,放得远,势如奔雷。有了这种疾用骤发、迅猛刚实的 爆发劲,才算得到了不借外力、自身发劲、沾着就有的本领,有了它才体现出形意的真劲,以 及“火机一发物必落”的技法要求。

五、内劲充盈.催“三节”惊“四梢”

练形意拳的内劲,有“返先天”之说。因此做动作,就必须轻松、协调,任其自然。不努 气,不用后天拙力,在虚灵自然之中把形体调整好,把身外散乱之力消融归一,随同把身外散 乱之神、气,按拳术之规矩,纳入丹田,与先天真气交融,成为浑元一体,由微而著,而能逐渐 充实,运化于周身,则融融和和,无微不至。以之应用,则无处不有,无时不然,便形成形神相 合、体用一源的内劲。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使肢体上下相随,意、气、力融于丹田,能运之周 身,逐渐形成内外合一、完整一气,这便是体用一源的内劲。从形意拳的三步功夫来说,基础 打不好,刚劲不完整,是培养不出内劲来的。它在动用中是以腰为主宰,运之周身,内劲通 灵,则玄妙自生。尚先生教练形意拳之所以着重练功、找劲,练的就是形神合一,找的就是体 用一源的真劲,不讲形式,不讲招法,专讲找劲,故练出来自会形神完整,内劲充盈。

尚派形意拳所表现的形神完整、内劲充盈是与严格掌握和运用催“三节”、惊“四梢”分不 开的。经云:“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讲"三节”,练形意的都知道,躯干、臂、腿 无处不分根、中、梢三节。臂的肩、肘、手,腿的胯、膝、足,又分为根、中、梢三节。这“三节”, 如合而为一,腰为主宰,就可使通身一体,完整一气。如分而为三,又各有所司,各起各的作 用。所谓“拳打三节不见形”,绝不是拳打被截再用肘,肘打被截再用肩。那是用招的打,又 是见形的打。实际上应该是利用“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的“三催”劲,手被截肩、肘仍催, 在被截处发劲打之。这样的“变劲不变手”就“不见形”,就“被打不知不见”,这就是我们所要 追求的“拳打三节不见形”的奥妙所在。意、气、力融于丹田,又发自丹田,运之“三节”,在这 样的技法支配下,自然三节合一,节节贯通,通身各个“三节”都能如是,自然身形、劲路会成 为完整一体,内劲会逐渐充盈。

讲到“四梢”,即毛发为血梢,指、趾甲为筋梢,齿为骨梢,舌为肉梢。四梢的发动叫“惊 起”,说明它主要靠精神振起的作用,亦即“意有所感,神之所施也”。经云:“怒发冲冠,血轮

速转”,“舌卷气降,虽山亦撼”,“虎威鹰猛,以爪为锋”,“有勇在骨,切齿则发”。这些说法,都 说明了“四梢”的精神威力。平时锻炼,能时刻在意,神之所至,自会气势凌人。通过头顶、舌 顶、齿叩、指扣以长其威。这样运用到技击之中,自会大增摧敌之勇。因此,尚先生教练形意 强调“神”的运用,以惊起“四梢”之神,还有发动内五行之“神”,与身形、劲路相结合,就构成 形神完整,内劲充盈这一特点。习之以恒臊之自如,哪怕是疲惫不堪之时,能以操练,会立 起精神。不论用于御敌还是健身,自然都会起到可贵的作用。

浏览97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