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形意拳发展的里程碑
姬际可(1620—1701),字龙峰,山西蒲东诸冯(今永济尊村)人,生于明万历四十八年庚 申。尊村原名宋村,西距黄河二里(今东迁七里),西南距蒲州三十五里,东南距中条山五十 里。姬氏系明初由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来。其父姬训,字学古,生二子:长子际时,次子际可。 际可少年时,家有土地二百余亩,羊二百余只。姬际可自幼学文,13岁开始习武。据清朝乾 隆五十五年(1790)手抄本《姬氏族谱》卷二记载:际可“技勇绝伦,老年破流寇于村西,手歼渠 魁,人号神枪。传艺河南,至今人以夫子事之”(吴秀峰,2008 )。
清顺治元年(1644),姬际可离家奔少林寺习武,10年后创“心意六合拳”。
姬际可20岁左右时,离家奔少林寺,出诸冯,过解州,翻越中条山时不幸马失前蹄,跌入 深涧,他手抓树枝,沿峭壁攀登,死里逃生,终于到达少林。姬际可在少林寺学艺十载,颇得 少林秘法,尤擅大枪术,有飞马点椽头之绝技,人号“神枪”。后来,少林寺住持请他做了师 傅,专授武功。是时,清军南下,各地反清志士云集少林。姬际可素来敬仰岳飞精忠报国的 精神,以反清复明为己任,遂与各路豪杰相商反清大计。后被清廷获密,少林寺被清军查抄, 姬际可险遭不测,于是下山出游。先到南方,遍访技击名家,转而到峨眉山,又入汉中,逾秦 岭,上终南。“姬际可在终南山得岳武穆《六合拳经》。经过十年研习,创立“心意六合拳”。 姬际可在秋浦传艺时手书《姬际可自述》,其手稿流传于世,这是姬际可根据岳武穆《六合拳 经》创立“心意六合拳”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
―、《姬际可自述》
清康熙二十五年丙寅(1686),姬际可作《姬际可自述》。
姬际可自述文:
老朽姬际可,字龙峰,祖居蒲东诸冯里。自幼熟读诗书。本欲光宗耀祖,奈因万历后,横 征暴敛,又遭强暴之侵凌.十三岁时家业渐渐凋零。家父故为我延师习武,与寄居蒲东之钱 塘人赵元龙(后名云飞字之扬)同窗学艺五栽。后父母相继逝世。遂上嵩山学艺近十易寒 暑,颇得少林秘法,尤擅大枪郭书诀术。余以吾处于乱世,出则可操兵,归则执枪可自卫,若 太平之日,刀兵鞘伏,倘遇不测,将何以御之。由是出走南方,遍访技击名家,顺便寻找师弟 云飞。未遇而到西湖,转而到峨眉,一无所得。又转道汉中,逾秦岭,入终南。彼时因落魄江 湖,毫无寸进,既不能遂平生之志,又不能重返故园,生趣毫无,遂生遁世之心。于是越群山、 探古洞,在玉柱峰下,寻得一座坍塌残破古刹,决意在终南作为我归宿之地。老朽那时备受 艰辛,真是言莫可喻,只身住古刹,四壁肃然,单将东配殿修营以备风雪。深夜又常被野兽咆 哮声所惊醒,难以就寝。一夜,我掣剑逐兽返归,偶见西配殿内隐隐有光,当时明月皎洁,老 朽疑由破窗射进,仔细辨别,更将可疑,顿生好奇之心,燃油松上照,土蔽尘封,显出点点微 光,纵身一跳,跨上横陀,竟见承尘之上有一柄古剑,一个木匣。老朽捧来端详,剑鞘古雅,剑 光耀目,锋利异常,上嵌“汤阴岳氏”四字,并无剑名。老朽不识其剑,实知其人。再启木匣, 却是一部手册,题名《岳武穆王拳经》,其中五行变化之原理,阴阳造化之枢机,起落进退虚实 之奥妙,武技之精华,尽集于此。老朽感焉。悉心研习其精义,十易寒暑,会其理于一本,通 其形于万殊,以六合为法,五行十形为拳。以心之发动曰意,意之所向为拳,名曰《心意六合 拳》。诚恐有负岳武穆著书意义,决心传于后世。遂离终南东行,遍访名师,物色传人。然此 拳一经问世,人竟以狂枉目我,庶不知此拳有防身御侮养性修身之术。以心意诚于中而肢体 形于外,含藏先天之本,性命生死之道,阴阳之母,四象之根,以夺阴阳之造化,扭转乾坤之气 机。然沿途所遇,皆为庸俗之辈,到苏、常一带访友,巧遇王辅臣父子,承他父子另眼招待,其 子耀龙尚能刻苦用功。转瞬五载,又西南行,至秋浦遇曹公托其子继武与我。一教十二年, 其技方成。阔别多年之云飞师弟在此奇遇,叙述其从镇三江陆稼氏门下学得少林真传,彼此 相较,心意六合拳实有独到之处。诚恐后学者不知,故录之以志。
丙寅仲春际可书于秋浦
二、岳武穆九要论
姬际可精通大枪枪法,“手歼渠魁,人号神枪”,后又得到《岳武穆王拳谱》,并且以岳飞拳 谱为理论,把大枪术化为拳法,创出心意六合拳。有一种“大三体式桩式”,完全是大枪的握 枪式。姬际可得到的《岳武穆王拳谱》,被命名为《岳武穆九要论》,以下为该书正文,仅供 参考。
岳武穆九要论
总论
器,上而通乎道;技,精而入乎神。惟得天下之至正,秉天下之真精者,乃能穷神而入妙, 察微而阐幽。形意之用,器也、技也;形意之体,道也、神也。器、技,常人可习而至;道、神,大 圣独得而明。
岳武穆精忠报国,至正至刚,其浩然之气,诚需然充塞于天地之间,故形意之精,非武穆 不能道其详,然全谱散佚,不可得而见,而毫芒流落,只此九要论而已。
吾侪服膺形意,得以稍藩圉,独赖此耳。此论者九篇,理要而意精,词详而论辨。学者有 志,朝夕渐摹,而一芥之细,可以参天,滥觞之流,泛为江海,九论虽约,未始不可通微,何莫造 室升堂也?
一要论
从来散之必有其统,分之必有其合也,以故天壤间,万类众俸纷纷者,必有所属;千汇万 品攘攘者,自有其源。盖一本可散为万殊,而万殊咸归一本,乃事有必然者。
且武事之论,亦甚繁矣,要之,诡变奇化,无往非势,即无往非气,势虽不类,而气归于一。 夫所谓一者,从首至足,内之有脏腑筋骨,外之有肌肉、皮肤,五官百骸连属胶聚,而一贯者 也。击之不离,牵之不散,上思动而下为随,下思动而上为领,上下动而中节攻,中节动而上 下和,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贯,乃斯之谓,而要非强致袭为也。
适时为静,寂然湛然,居其所向,稳如山岳;值时而动,如雷霆崩出也,忽而疾如闪电。且 宜无不静,表里上下,全无参差牵挂之累;宜无不动,左右前后,概无循倍犹豫之部。洵若水 之就下,沛然莫御,炮之内发,疾不掩耳。无劳审度,无烦酌辨,不期然而然,莫之致而致,是 岂无故而云然?乃气以日积而见益,功以久练而方成。揆圣门一贯之传,必俟多闻强识之 后,豁然之境,不废钻仰前后之功。
故事无难易,功惟自尽,不可等跪,不可急遽,历阶以升,循序而进,而后官骸肢节自能贯 通,上下表里不难联结。庶乎散者统之,分者合之,四体百骸,终归一气而已。
二要论
论捶,而必兼论气。夫气主于一,实分为二。所谓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阴阳也,阴阳 即清浊也。捶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吸则为阴,呼则为阳;主乎静者为阴,主乎动者为 阳;上升为阳,下降为阴。盖阳气上升而为阳,阳气下降而为阴;阴气上行而为阳,阴气下行 而为阴,此阴阳之分也。
何为清浊?升而上者为清,降而下者为浊。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清者为阳,浊者为阴。 要之,阳以滋阴,阴以滋阳,统言为气,分言为阴阳。气不能无阴阳,即人不能无动静,鼻不能 无呼吸,口不能无出入,乃对待循环不易之理也。然则气分为二,实主于一,有志斯途者,慎 勿以是为拘拘焉,学贵神通,慎勿胶执。
三要论
夫气本诸身,而身之节无定处。三节者,上中下也。身则头为上节,身为中节,腿为下 节;头则天庭为上节,鼻为中节,海底为下节;中节则胸为上节,腹为中节,丹田为下节;下节 则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臂则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手则指为梢节,掌为 中节,掌根为根节;观于是,而足不必论矣。故自顶至足,莫不各有三节也。
要之,若无三节之所,即无着意之处。盖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浑身是空;下节 不明,动辄跌倾。顾可忽乎哉。故气有所发,则梢节动,中节随,根节催。然此乃按节分言 者,若合而言之,则上至头顶,下至足底,四体百骸,总为一节,夫何三节之有,又何各有三节 云乎哉?
浏览62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