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结束部分


结束部分是教学活动结尾部分,包括放松活动、操课讲评、 布置作业、预告下次课的内容等。通过放松活动,降低大脑的兴 奋性,放松肌肉,使训练员身体逐渐恢复到相对安静状态。活动 内容可根据最后一项基本内容的特点,选择一些逐渐降低运动负 荷的练习。如轻松自然地走步,徒手的放松练习等。结束部分一 般采用集体形式进行。结束部分的时间一个学时课约5分钟,两 个学时课为8—10分钟。

二、课的密度与负荷

(一) 课的密度

体能训练课的密度有一般密度和专项活动密度两种。一般 密度是指课中各种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专 项活动密度是指课中某种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 例。

课的密度安排是否合理,对完成教学任务有很大影响。研究 课的密度,就在于最有效地利用上课的时间。通过课的密度研究 可检查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从体能课的特点来看,训练员做练习的时间应比课中其他活 动的时间要多,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以练为主,才能加速掌握运 动技能,增强训练员必须具备的体能。

合理安排与调节课的密度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认真备课, 周密计划,保证课的顺利进行;二是改进和提高课的组织水平,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组织环节;三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巧, 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调节课的密度。

(二) 课的负荷

课的负荷是指运动负荷,是训练员在课中做练习时,身体承 受的生理负担。运动负荷过小对身体的锻炼作用不大,对掌握运 动技能,增强身体素质,培养意志品质不利;运动负荷过大会造 成过度疲劳,有损健康,甚至会造成意外事故。教练员要根据课 的内容、训练员体质和训练水平等因素,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提 高训练效果。

合理的运动负荷是相对的,它因课的任务、类型、教材性质、 训练员身体基础和训练水平以及作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 安排课的运动负荷,总的来说应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 律,循序渐进,从小到大,逐步加大运动负荷。在课结束前,又 逐步减小运动负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随着体质的增强和训 练水平的提高,根据人体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过程和机能恢复过程 的生理规律,有节奏地逐步加大运动负荷。

调节运动负荷可采用如下手段来实现:改变练习的内容;改 变动作的某些基本要素;改变练习的重复次数、时间和间隔时间; 改变练习的顺序和组合;改变练习的条件;改变练习的密度和教 学方法等。

三、课的准备与实施

(一)课的准备

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课前准备工 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了解情况


深入调查研究,充分掌握训练员情况及所需场地、器材的情 况等,使课的准备符合实际。

  1. 钻研教材


在认真学习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深入钻研每次课的教学内容 对发展体能和培养作风的作用,明确动作要领和要点、教学方法 和步骤、重点和难点、保护和帮助、易犯错误和纠正等。

  1. 编写教案


教案是教练员上课时的具体实施计划。教案的内容应包括上 课班次、时数、场地和器材;教学目的、任务、内容和要求;动 作要领、教学步骤、练习次数和组织措施等。

  1. 准备场地、器材


课前应把所需的场地布置好,器材、教具准备齐全,并做好 安全卫生检查。

  • 课的实施


体能训练课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从教练员方面讲,体能训 练课是在教练员组织指挥下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就是课堂的 组织实施过程。体能训练课教学的组织实施,包括课堂常规、分 组教学和教练员行动等。

  1. 课堂常规


课堂常规是为了保证体能教学与训练的正常进行,对教练员 和训练员提出的一系列的基本要求,是教学管理的一项工作。实 施课堂常规,不仅是建立正常教学程序的需要,也是贯彻严格训练、 严格要求的重要内容,它可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常规三个方面。

  • 课前常规


包括以下内容:①课前备课、制定教案。②提前一天与训练 员见面,规定上课着装。③教练员提前5-10分钟到操场,检查 场地器材。

(2) 课中常规

包括以下内容:①布置训练内容,说明训练方法、步骤和要 求,检查着装,清点人数。②再次检查和布置场地、器材,并安 排保护与帮助人员。③教练员要严格按教学计划组织教学,训练 员要严格按规定的内容、方法进行训练。④小结讲评,预告下次 课的内容,收回教学器材。

(3) 课后常规

包括以下内容:①填写教学日志。②教练员进行课后总结。

  1. 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目的是为了加强教学针对性,便于因人施教、区 别对待,提高训练效果。体能教学与训练,除徒手体操、辅助体操、 格斗术等教学内容不分组外,其他内容一般均应进行分组操练。

分组教学时,可固定分组,也可临时组合,如把训练基础相 同或接近的训练员分在一组等。分组的形式,一般有分组不轮换 和分组轮换两种。

(1) 分组不轮换

把训练员分成若干组,在教练员统一指导下,按教学内容的 顺序,同时进行同一内容的操练。这种形式的优点是:便于教练 员全面照顾训练员,合理安排练习的顺序和运动负荷。因此,只 要条件允许,应尽量采用这种形式,以利于提高教学与训练的效果。

(2) 分组轮换

把训练员分成若干组,在教练员的指导下,各组同时操练不 同的内容,并按预定时间进行轮换。这种形式的优点是:在场地 器材不足、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可获得更多的操练机会。

  1. 教练员行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练员的站位与行动要有计划性、目的性。 这既有利于指挥和指导训练员操练,又能避免课堂组织实施的忙 乱现象。教练员行动的计划性强,还有利于提高自身的威信和培 养训练员的组织能力,增强其训练积极性。

第三节实用体能训练的方法

实用体能训练方法是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教练员与训练员 为完成教学训练任务,实现训练目的所采用的途径和手段。教学 与训练方法是否恰当,直接影响着教学与训练效果。加强教学与 训练方法的学习与研究,对提高体能教练员的教学能力,保证体 能教学与训练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指导法

指导法是指在体能教学中,教练员对训练员掌握学习内容进 行指导的一种方法。常用的指导法有讲解法、示范法、完整法、 分解法、预防与纠正错误法等。

(一)讲解法

讲解法是教练员以语言为媒体,向训练员传授知识的教学方 法。在体能教学中,向训练员讲明动作名称、动作要领与练习要 求等事项,是组织体能训练的前提。讲解法运用得当,可以有效 地启发训练员积极思考,加深训练员对训练内容的理解,使训练 员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提高训练员训练的积极性。

运用讲解法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根据内容特点和训练员思想 上、技术上、体能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讲解的 内容要正确,不能存有知识性错误。讲解语言要简明、通俗、生 动,富有启发性。讲解要把握好时机,注重效果,该讲时及时讲, 不该讲时一定不讲。纠正错误时,个别问题个别解决,普遍问题 集中讲解。

(二)示范法

示范法是教练员做出规范的动作或提供准确的动作范例,供 训练员观看模仿的教学方法。成功的示范不仅可以帮助训练员建 立正确的动作概念,还可以提高训练员的兴趣和积极性。

运用示范法教学应注意以下事项:

  1. 示范要规范。训练员观看示范动作,不但要从中理解动 作的概念,而且要进行模仿练习。因此,教练员的示范动作必须 规范,具有样板性。示范要力求熟练、轻快、优美、稳定。

  2. 示范要便于观看。一是注意示范的位置和方向。要根据 训练员队形、动作性质及安全要求等因素,选择使每个训练员都 能看清的示范位置。如横队应选在以排面为底边的等边三角形的 顶点位置,纵队应在队伍的左侧或右侧的前方,移动动作应离训 练员稍远一些,投掷动作应使落地方向避开训练员等。二是根据 动作结构和观察部位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示范面。如显示左右或 上下移动的动作,常用正面示范;显示前后移动常用侧面示范; 显示方向路线变化的动作,则常用背面示范等。三是向训练员指 出看什么、怎么看。要提示动作要点,可以先讲解后示范,或边 示范边讲解。


(三) 完整法

完整法是从动作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段落,完整地进 行教学和练习的方法。它的特点是不改变、不破坏动作的结构, 不割裂动作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训练员掌握完整动作。 完整法一般是在学习比较简单或者虽然复杂但不易分解的动作时 运用。

对不同的动作,运用完整法时,可采用以下方式:

  1. 结构较为简单的动作,在讲解示范后,就可以让训练员 学习整个动作。如前滚翻、引体向上等。

  2. 结构比较复杂的动作,在学习完整动作过程中,可以先 突出重点。例如,先学习技术的基本部分,或先要求动作的方向、 路线,然后再要求动作幅度、节奏。至于先掌握什么,应根据动 作的特点和学习掌握动作的情况来定。

  3. 简化动作要求。如跑,可减缓速度和缩短距离;支撑跳跃, 可降低器械高度;投掷,可减轻器械重量等。

  4. 广泛采用多种专门性或诱导性练习,发展相应的肌肉群 及其协调配合的能力,体会动作的关键。


 

 

浏览88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