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氏八卦按摩功夫及防病治病原理

一尹福其人与八卦掌

八卦掌是中国武术发展到最高境界的结晶,有“国术奇葩”之 誉。相传清同治年间,董公海川在北京首传此艺,一时大盛,独秀 武林。

董公海川,河北省文安县人士,自幼酷爱武术,曾拜河北沧县李 教师门下,学习六合拳术。后游历吴、越、巴、蜀等名山大川,访名 师高友,得佛、道真传,独创了内外兼修的八卦掌(又名八卦游身 连环掌)功夫,名震京师和大江南北。

尹福,字寿彭(一说字德安,号寿彭),河北省冀县漳淮村人,早 年遁迹北京,以卖油条、烧饼为生,习武则以“罗汉拳”、“弹腿”为 主。后闻肃王府有董海川氏练八卦掌,名声大震,遂拜于董公门下, 成为董公京城中第一位得意门徒。尹公为人聪慧,深得董公喜爱,且 随师左右多年,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八卦掌的真髓,并有所发展。董公 之后,在八卦掌内独树一帜,称尹氏八卦;又有尹氏八卦按摩法、尹 氏八卦发声导引吐纳法,以及尹氏八卦内功导引法等传世。尹公体质 强健,身手非凡,而面目清秀,性情温和,不知情者,常以尹公为文

弱书生,故当时有“瘦尹”之称。在董公的数十名弟子中,尹公年最 长,随师学艺最久,得董公真传秘授也最多。学成之后,尹公供职于 宫廷,出人于禁中,宫女、太监均以先生称之。据说,光绪皇帝亦曾 跟随尹公习练八卦掌,而尹公也在多年行走宫禁的过程中学习掌握了 宫廷内的岐黄之术和按摩功夫。民国以后,尹氏八卦及其按摩功夫逐 渐由尹公传给其门徒闻佩亭、门宝珍,再传至刘寿山、解佩启等人, 服务于后世。

八卦掌是内家功夫之一种,它和太极、形意并称内家三拳,以区 别于少林等传统外家拳术。内家拳术是中国武术与道家文化相结合的 产物,它在流传和发展的过程中广泛吸收了道家的思想和道家修炼的 某些形式,将“以武证道”、“以武合道”视为最高境界,强调武术 的形而上的目的。它的理论渊源可以上溯到《周易》以及中国古老 的民间思想文化传统,比如阴阳、五行、河图、洛书之类。《周易》 在儒家的“四书五经”中排名第一,但它在民间的影响,却主要靠 了道家和阴阳家的传布鼓吹。在道家文化这个大系统里,八卦掌的修 炼更像是道家的一种养生术,兼有悟道、内修、养生、怡情等道家文 化的价值取向。八卦掌能发展出一整套独特的按摩功夫,就与此有很 大关系。

顾名思义,八卦掌是根据八卦设计的一套拳术。在中国古代典籍 中,《尚书》、《洪范》讲五行,《周易》讲八卦。所以,《周易》和 八卦掌的关系,是源和流的关系。八卦又有先天八卦、后天八卦之 分。传说伏羲氏画八卦,又说其实不是他画的,那时候,有匹龙马从 黄河里跑出来,背有旋毛如星点,称作龙图,伏羲取法而作,就是八 卦图,是为先天八卦;后来,周文王在拘留期间将八卦演变为六十四 卦,就是司马迁所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于是有了后天八卦。 《易•系辞》所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

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 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里所说,是八卦的由来,也 是八卦掌依据的由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道家的认识论传统,八 卦掌的创立,也离不开这个传统。也就是说,八卦掌正是按照八卦的 先天、后天、先后天合一式图解,以卦性配卦象,取象类形,参鉴古 技,博采众艺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拳术功法。八卦有乾、坤、震、巽、 坎、离、艮、兑八个卦名,八卦掌就有龙、凤、狮、麒麟、熊、猴、 蛇、鸡八形;八卦的基础是一、二、三,八卦掌则有上、中、下三盘 掌。《易•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 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八卦与阴阳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所以,八卦掌日常修习的方式,就是按照八卦的方位走圈。这些都说 明了八卦掌和八卦,以及八卦生成的思想背景是完全一致的,是天人 合一、道法自然的产物。因此,它的最高境界一定不是争强好胜,决 一输贏;而是阴阳和谐,内外平衡,追求一种在精神上脱胎换骨的效 果。正是在这最高点上,武术和中医是可以一体化的,这就叫大道归 一。八卦掌以《周易》为源头,中医也以《周易》为源头,这不是 简单的巧合,也不是人为的生拉硬拽,八卦掌老谱上说:“学艺者大 抵皆以养身形为主,非专为与人相争者也,这也从一个侧面为医武 同源提供了非常有说服力的证据。

弟一幸,无八釙接摩功大及防病治病康理

按摩功夫源于人类的生活实践,也出自人类的本能。在人类进化 的初期,自然条件非常恶劣,人类为了御寒,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合抱 双肩,收紧胸腹,哈气于手,摩热双掌,进而揉搓自己的肌肤以取 暖。或因劳累而感到腰酸背痛、四肢酸懒时,也会自然而然地用拳 头、手掌捶拍叩打不适之处,以松弛肌肉,驱除疲劳。人在幼时,不 慎跌伤,只要母亲给吹吹哈哈,或用手轻轻地揉一揉,疼痛感就会减 轻一些。

这些都是按摩的自然形态或初级形态,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随处 可见。但是,“百姓日用而不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种按摩功 夫也只能像人类的许多发明一样,在一代一代的自然传承中慢慢地丰 富、发展,直至被人中圣者系统化、理论化,用师承的方式,传道授 业,逐渐形成今夫我们所见到的完整的临床学科。

按摩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的医疗手段,大约出现在春秋、战国时 期。当时许多人的著作中,如《庄子》、《管子》、《孟子》、《礼记》 等,都记录了关于按摩的内容,这些古籍中所提到的按晓、膏摩、矫 摩等,都是按摩的意思。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名医扁鹊就曾用按摩等 医术治疗过虢太子的暴疾尸厥之症。可见,此时按摩之术不仅在寻常 百姓中广为流传,甚至被医家所认可,并被应用于尸厥这种暴疾 (即现代医学所谓急症、危重症)的救治中,而且获得了成功。这足 以证明按摩功夫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秦汉时期,由于医家的长期实践,按摩作为一种具有浓厚民间色

彩的医术,开始进人医学这座大雅之堂,被堂而皇之地写人医学典籍 之中。《黄帝岐伯按摩十卷》可能是最早的关于推拿按摩术的专著。 而《黄帝内经》、《五十二病方》等书,也都有关于按摩的内容。其 中被历代医家誉为医学之源的《黄帝内经》就曾这样记述:有形数 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见《内经•素 问•血气形志篇》)。另据一些资料记载,当时,按摩手法已有拍、 打、捶、按、摩、扣、搓、揉、捏、掐、揪、刮等十二种,所治之 病,则涉及内科、外科、小儿科、伤科等,也有十七种之多。早期的 按摩术常常和武术或道家的修炼联系在一起。《宋史•艺文志》还把 《按摩法一卷》这样的书列在“神仙类”中。而《宋以前医籍考》 则将《按摩要法》归入“道书类”。相传我国古代著名的长寿之人彭 祖,经常修炼的项目就有拭目、舐唇、六腑、四肢、百骸以及毛发 等,“浮沿按摩,必使其气运行体中”。《庄子•外物篇》也有“眦娀 可以休老”的记载。这些都是最早的自我保健的例子。

自汉以后至隋唐,尤其是在唐代,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到鼎盛时 期,医学也获得了很大的进步,良医辈出,医学著作亦层出不穷,按 摩术也受到特别的关注。如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隋代巢元方 的《诸病源候论》,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以及 王焘的《外台秘要》等,都对按摩功夫的进一步丰富、发展、完善 做出过贡献,终于在唐代最终实现了按摩的专业化。当时在朝廷的太 医署中,就设置有专门的按摩科,还设置了固定的编制:按摩博士一 人,按摩师四人,按摩工十六人,按摩生十五人。这说明在唐代按摩 这个行业已经制度化了,成为医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按摩为职 业的人,不仅有职有称,还区分出一定的技术等级,并有相应的培 养、教育、传承、晋级的方式,使按摩成为国家承认的,有学有术、 有师有徒、有专门管理的医术专科,并具有相当的规模。

在这个时期,按摩功夫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开始试着使用一些由药 物制成的膏剂,即所谓“膏摩”。这种方法可以减少按摩师在实施治 疗时的摩擦力,并增加患者的舒适感;同时,借助药力可以使手法更 加有效,而借助手法,药物也更加容易深人体内,二者相辅相成,产 生更大的效力。

自五代至宋元,这个时期社会动荡较大,战乱不止,民不聊生, 但按摩术的发展并没有停止。北宋名医庞安时就曾将按摩术用于催 产。《宋史•方技本传》记载了此事:“有民家妇孕将产,七日而子 不下,百术无所效……邀安时往视之……令其家人以汤温其腰腹,自 为上下拊摩。孕者觉肠胃微痛,呻吟间生一男子。”北宋末年,徽宗 召集天下医士编撰《圣济总录》,其中对按摩做了专门论述,并且第 一次将“按”与“摩”区分开来,认为,“按”是单独施术,“摩” 则兼以用药。同时指出,按摩之用,“每以开达抑遏为义,开达则壅 蔽者以之发散,抑遏则懔焊者有所归宿”。这就为按摩的内涵增加了 新的内容。

浏览1,05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