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中医理论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完善了有关温病方面的 理论和施治问题,内功推拿按摩也得到了广泛普及,取得了非常可观 的成果。当时的医学著作中有不少关于内功推拿按摩方法的介绍。明 代胡文焕校辑的《格致丛书》,就辑录了相当一批这方面的专著或文 献。如《三元延寿参赞书》卷二就有关于“栉发”的介绍:“真人 曰:‘发栉,去风明目,不死之道,日头发梳百度。’陶隐居云:‘饱 则人浴饥则梳,梳多浴少益心目,故而道家晨常梳,常以百二十度为 宜,手宜多面,齿宜多叩,津宜多咽,气宜精练,此五者所谓于欲不 终,修昆仑耳。’”《安氏诗》云:“发是血之余,一日一次梳,通血 脉,散风湿。”《新刻类修要诀》记载的《抱朴子逍遥歌》,则用歌谣 的形式介绍了自我保健按摩的方法:“缓足徐行百步多,双手摸腹往
下运……心君常静肾常兜,牙齿常叩耳常按,手常辘轳脚常勾,面皮 呵手勤勤摸,胳腹换$勤勤擦,眼珠常转口常闭,唾液常咽胜服药, 脚底涌泉时常摸,腰腿肾命时常搓,头颈常转肩常耸。”而《保生心 鉴太清二十四气聚散图序》则介绍了内功推拿按摩保健的原理:“是 以仙道不取药石而贵导引,导引之上行其无病,导引之中行其未病, 导引之下行其已病,何谓也?二十四邪方袭肌肤,方滞经络,内功推 拿按摩以行之,注闭以改之,吐纳以平之,使不至于侵其荣卫,而蚀 其脏腑也。修身养命者,于是平取之。”《摄生要义•按摩篇》也对按 摩的保健作用加以阐述:“夫存想者,以意御气之道,自内而达外者 也。内功按摩者,能开关利气之道,自外而达内者也。故而医家行之, 以佐宣通,而摄生者贵之以达壅滞。”《摄生要义•导引篇》根据老子 导引四十二势、婆罗门导引十二势、赤松子导引十八势、钟离子导引 八势、胡见素导引十二势,摄其切要者十六条加以介绍,认为“学者 能行一二,久则健身轻体,百邪皆除,走及奔马,不复疲乏矣'
胡文焕辑的另一部《寿养丛书》,也介绍了一些内功保健按摩推 拿的方法。如《修真秘要》记载:“陈博睡功治疗色劳,功夫侧卧, 头枕右手,左手握拳在腹上往来擦摩,右腿在下微卷,左脚压在右脚 下,存想调息,习睡收气三十六口人腹,如此运气一十二次。久而行 之,病自疫矣。”还有治疗肾病的:“治肾常虚冷,治腰腿疼痛,端 坐,两手擦热向后背摩精门,运气二十四口。”又说:“任脉,此脉 通,百病消除。以身端坐,两手拿胸旁二穴,如此作九次,运气 几口。”
明代曹十衍著《保生秘要》一书,记载了许多保健推拿按摩方 法,后世弓丨用颇多。比如其中写道:“用手大拇指腹搓迎香穴,以畅 肺气,静定闭息,存神半晌。次搓手心热后摩运脐轮……如久病难 坐,用得力扶背,慎勿早睡,恐气脉凝滞,神魂参错,效难应期。手
足可令人摩搓,患轻者一周取大效,重则二周、三周,五周后膨胀尽 消,屡屡取验,妙如神也。”还有:“掌心无事任摩搓,早晚摩搓两 肋、两胁、肾俞、耳根、涌泉,令人摩搓一百四十次,固精多效。”
清代高濂编撰《遵生八笺》,也记载了很多保健推拿按摩的方法, 如《真西山先生卫生歌》:“食余徐徐百步走,两手摩肋并腹肚。须臾 转手摩肾堂,谓之运动水与土……摩热手心熨两眼,仍更揩搓额与面, 中指时将摩鼻频,左右耳目摩数遍,更能干浴遍身间。”王祖源编的 《内功图说》,除了转载五代书法家杨凝式写的《神仙起居法》,还记述 了一套“分行外功诀”,包括心功、身功、首功、面功、耳功、目功、 口功、舌功、齿功、鼻功、手功、足功、肩功、背功、腹功、腰功、 肾功,共十七节,是一套比较完整的保健推拿按摩方法。且可以“随 人何处有患,即择何条行之,或预防无患之先者,亦随人择取焉。”依 此行之,则“血脉倶以流畅,肢体无不坚强' 又有方开辑的《延年九 转法》,共为九节,主要介绍摩胸、腹、脐和捏腰的手法,其次是活动 肢体,方法简便易行而有效。编者总结道:“摩腹之法,以动化静,以 静化动,合乎阴阳,顺乎五行,发其生机,神其变化,故能通和上下, 分理阴阳,去旧生新,充实五脏,驱外感之诸邪,消内生之百症,补 不足,泻有余,消长之道,妙应无穷,何须借药烧丹,自有却病延年 之实效耳
明清两代,按摩推拿在小儿科上的应用也成绩斐然。明代四明陈 氏有《小儿按摩经》(刊于1601年),还有龚云林撰、姚国祯补辑的 《小儿推拿秘旨》(刊于1604年)、周嶽甫的《小儿按摩术》、《小儿 推拿秘诀》(约刊于1612年),清代有熊应雄辑(后经陈紫山重订) 的《小儿推拿广意》(约刊于1676年)、周仙渠的《小儿推拿辑要》 (刊于1843年)等。这些宝贵的文献资料,恰好印证了按摩术在小 儿科领域发展的足迹。
上述医籍文献说明,在中国,按摩推拿功夫已有数千年历史,积 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曾广泛吸纳和借鉴了医 学、武术、气功、佛道诸领域的健身、养生、疗伤、却病的经验和方 法,对疾病防治、延缓衰老、美容健体等诸多方面都有积极作用,至 今仍为广大群众所喜爱。而它的理论基础,同样植根于阴阳五行八卦 数术的深广背景中。
内功推拿按摩功夫流传于我国北方,是习武者在内功修习实践中 逐渐发展起来的。它广泛地存在于佛家、道家以及民间武术的各个流 派中,而以修习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少林拳的人最为内行。在 修习中,习武者难免不受伤,无论自治还是为别人疗伤,都需要一套 简便易行的功夫。于是,各种捏拿按摩功夫就在习武者中逐渐形成和 发展起来。尹氏八卦按摩功夫就是这样一种功夫医学。在八卦掌中, 原本就有捏拿按摩的内容,这是构成八卦掌功夫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 分。尹公精于此道,又吸收了历史上流传很广的六十四把捏拿法,形 成了以推拿、点穴、布气按摩为特点,配合象形练功,对证施法的尹 氏八卦按摩功夫。
内功推拿按摩何以能够防病治病?其道理一般人是很难理解的, 这里只能简单地讲一点皮毛。传统中医理论认为,推拿按摩所以能够 防病治病,是利用了中医特有的经络学说。按照中医理论,经络构成 了人体的核心部分,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可以营阴阳、养筋骨、 利关节,使机体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五脏六腑、周身四肢百骸、头 面五官七窍、前后阴二窍(周身九窍)、皮肉毛发等,各司其职,而 使其保持协调统一的,非经络莫属。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阴阳气血, 而气血的运化则离不开经络。经络既如此重要,举凡针灸、推拿、按 摩、点穴、拍打、酒火、艾灸等,几乎都是通过经络发挥作用,使机 体中功能失调的器官恢复平衡。《内经》从字面解释,即“内 径”——人体内通往五脏六腑的经络气血,抵达四肢百骸的道路途径。
经络包括十二经脉、十二别经、奇经八脉、十五别络、十二经 筋,以及孙络、浮络等子系统。《灵枢•经脉》指出:“经脉十二者, 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通过 经络系统的联系,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 内联脏腑,外络肢节,使气血畅通无阻,这是人的生命活动所以生生 不息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人体有病,则相应在经络上必有反 应。故有“五脏之有疾也,应出十二原”的说法。或者说:“初病在 经,久病在络。”经络变化的结果,便产生了是动病和所生病。前者 为气之病,属于功能性疾病(阳病),后者为血之病,属于器质性疾 病(阴病)。
经络理论还是传统中医各种疗法的理论依据之一,在不同的部位 或穴位,使用不同的刺激方法,造成不同程度的反射,从而达到治疗 各种疾病的目的。仅就推拿按摩而言,其作用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全 身作用,二是局部作用。前者主要作用于人的整体机能,调整体质状 态,和调五脏,平衡阴阳,进而达到体健病愈的目的;后者作用于局 部,主要是解除人体局部(尤其是外部)的病理状态,恢复其常态。 从效果来看,前者见效比较慢,而后者见效相对比较快一些。
那么,为什么一定的力量作用于人的身体的不同部位或穴位,就 能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呢?在传统医学看来,这种治疗方式有这样一 些作用:
浏览59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