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净身
去污。施术者不能污臭满身为人治病,患者也不能满身污臭接受 治疗。这不仅是个礼貌问题,也是“环境卫生”问题,故医患双方 接触前,有必要搞好个人清洁卫生。
洁口。这里所指不止是刷牙,还有保持口腔气味正常。要求施术 者施术前不要食韭菜、葱蒜以及饮酒、吸烟等。否则,双方都不愉 快,影响情绪,也影响施术的效果。
洁内。施术前要排尽二便,尤其是准备做腰腹部按摩时,更要如此。
除饰。身上的头饰、耳饰、颈饰、胸饰、腕饰、踝饰等,凡是妨 碍施术的,都要尽可能地去掉,包括手表、手镯、戒指等物。这样既 方便了施术,也避免了饰物的受损。此外,某些金属饰物还会影响人 体气场的运行。这条也是对医患双方的必要要求。
- 净掌
修甲。指甲应随时修剪,不可过长,其最长不可超过指端,此其 一。其二,指甲末端应随时磨光,保持圆滑,触之无淫感。其三,甲 下和甲沟要常清洗,不得残留污垢。此三者应经常保持,以防指甲划 伤患者的皮肤或衣服,给患者带来不安。
去污。指施术前后洗手。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施术者手部有 癣、疣、皮炎、湿疼等皮肤病,应立即停止为患者施术。
- 施术要柔缓
施术者在为病人施术时,要正确运用气、力、劲,要根据患者的 年龄、性别、体质强弱、病情轻重来斟酌自己气、力、劲的运用。总 之,要先运气而后用力劲,且要均匀、轻柔、缓稳,然后再加重、加 快,随后再一轻一重、一松一紧、一快一慢,不得用拙力和蛮力,总 以患者得到气感、舒适为宜。尹氏宫廷按摩手法的特点就在于,气在 力先,轻柔稳准和缓。
- 体位适.宜
施术时要求患者采取正确的体位接受治疗,定好体位后,要全身 放松,不可紧张,呼吸也应自然而然。
- 保暖
施术时周围环境要保持一定温度,不要有风,尤其是在冬季,更 要注意,勿使患者在施术中感受风寒外邪。当患者皮肤有微汗时,要 及时遮盖,减少暴露部位,免受外邪。
- 善后事项
按摩后,应根据病情,使患者做短时的运动,如拍打全身、散步 抖动等,可以协助气血畅通。骨折后遗症患者,应加强受损肢体的锻 炼活动,以利早日恢复。
- 施术前后事项
腹部按摩前后半小时之内,不应进饮食,尤其是冷饮,更应忌 用,按摩时腹部应保持空腹状态。按摩前后均不宜做剧烈运动,尤其 是按摩前,如有做剧烈活动者,应先令其休息半小时后再行施术治疗。
- 按摩前休息
患者在按摩前应安心休息10 ~ 15分钟,气温较热时,或者患者 体质较弱时,应适当增加休息时间。治疗后也应安心休息5 ~ 10分钟, 然后再活动,以达气机平顺。重症患者及体质严重衰弱者,可以采取 卧式休息,其时间长短也要因具体情况而定。
- 善言待患者
施术者于施术前应对患者善言相导,尤其是对病情较重、神经衰弱者,更要婉言说解,使其树立信心,更好地与施术者合作,进而提 高临床效果。对于小儿患者,尤须善为呵护,勿使患儿生惧,进而影 响治疗效果。
- 治疗后要遵医嘱
治疗结束后,患者不能自行任意点按穴位,或模仿他人手法自行 按摩点穴,以免扰乱治疗后的气机状态,从而影响疗效的巩固和延 续。如果患者想在治疗后改行自我按摩来维护疗效,则应询问主要施 术者,确定方案,然后再自行按摩。
尹氏八卦内功修炼的根据和方法
前面已经说过,《周易》和八卦掌是源和流的关系。《周易》是 源,八卦掌是流,学习八卦掌,必须对《周易》及其与八卦掌的关 系有一定的了解。姜容樵先生曾撰文指出:“惟八卦掌系由河图、洛 书,概按易理卦形发明。”正因为有了《周易》,八卦掌才被赋予一 种形而上的意义,以区别于其他武术流派。《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根基,对儒、释、道乃至各种学说、学派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八 卦掌在流传过程中一直也有董公“遇仙”、“遇道”以及“梦至雪花 山大佛寺得达摩传授”等说法,就暗示着它与道家和释家的亲缘关 系。在这个意义上,八卦掌首先不是一种用于恃强逞凶的手段,而是 一种“存心养性、明心见性、修心练性”的功夫。近代曾有人提出 “以佛修心,以道治生,以儒治世”的主张,而八卦掌的内家功夫其 实是对这种主张的积极实践,并使得这种存性养生的理念有了可操作 性。在这一点上,八卦掌和中医是相通的。中国传统的医武同源,其 根源就体现在这一点上。中医也是植根于《周易》的一门学问,而 《周易》中很多很重要的概念,诸如道、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天 人合一、气运生化,等等,不仅渗透到中医体系的方方面面,也渗透 到八卦掌体系的方方面面。它们都是从天、地、人三位一体的角度去 把握人的生理盛衰状态,从而揭示天运地化,人随沉浮的变化规律。
按照传统的天人合一理论,中医和八卦掌都以“人天相应”、 “人天相参”为其基本的认识方法,认为“人生于地,命悬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的生命奥 秘,就在于天地阴阳水火的运行。因此,人要怎样才能保持身体的健 康,不生病或少生病?根本的是要掌握天地阴阳水火的运化规律,让 身体适应这种变化。而这就需要了解人体中气的运行、精神的呵护与 修炼、大小周天的通导,等等,这也是尹氏八卦内功修炼需要解决的 问题。
养生先要养气
人以气为主。俗语有“人活一口气”的说法,人不行了则说 “气数已尽”,可见气在人的生命中的重要地位。古人论阴阳,首先 也要落实在“气”上。阴阳二气的升降出入是天地自然乃至人与万 物生命演化的根本所在。所以说,养生先要养气。
那么,气是什么呢?这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气是指日月 星辰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变化状 态,又称六气。《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 阳也。”这是天地之气、自然之气。其次,气是指人体内部流动着的 富有营养的精微物质,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五脏之气、六腑之 气。二者有区别也有联系。老子一气化三清,天地万物都是由这一气 所化生的。而作为混统于一的气,所以能生成天地万物,就在于它的 阴阳变化,具体表现为阴阳二气的交媾演化关系。故曰“物生谓之 化,物极谓之变”,而这些变化都是气的变化造成的。
在人体中,气是由肺来统领的。《素问•灵兰秘典论》:“肺者, 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的地位仅在心之下,为脏器之长,主气机 运化,吐故纳新,导引气的升降,归复正位,故治节由之。《素问• 五藏生成篇》又有“诸气者,皆属于肺”的说法。而《素问•经脉 别论》也说:“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医原•人身一小天地论》 更进一步认为:“人之身,肺为华盖,居于至高。”这些都强调了肺 的重要性。所以,肺气充足则能耐寒暑,防止外邪侵入身体;肺气受 伤则百邪容易侵身,日久天长肺气就萎靡了。有人说,好怒者肺气上 冲,好喜者肺气缓,好悲者肺气消,好恐者肺气降,好惊者肺气紊 乱,好劳者肺气损耗,好思者肺气结滞。看来,人的七情都有可能伤 害肺的功能,使气不能正常运化,致使身体为淫邪之气所伤。所谓养 气,就是要通过持法炼气、导引、吐纳、闭息、调息、定息等方法, 恢复肺的职能,使精气神归于正位,得浩然正气,人与天地合,气与 天地通,天地人气合为一体。先师尹福就曾日闭诸关,养精微之气以 自用,节饮食防耗气。
- 气的功能
人体中气的来源,不外乎先天的肾中精气,以及后天的水谷之气 和呼吸之气。而气的运动则分为开、阖、聚、散、升、降、出、入八 种运气布气方式。气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推动作 用,如血的循环、津液输布、生长发育、脏腑经络活动等;第二,温 煦作用,如熏肤作用,否则自觉畏寒及厥逆等;第三,防御作用,如 卫气保护肌表,以防外邪侵害;第四,固摄作用,如控制血液溢出, 控制汗和尿量有节制地排出,固摄精液等;第五,气化作用,如精、 气、津、液、血的相互转化,脏腑的某种功能(如膀胱气化对排尿 的作用)等。以上五个方面又是相辅相成的。
- 气的分类
元气又称原气、精气、肾间之气。元气是人与生俱来的,有元 阴、元阳之分。元阴之气发源于肾,元阳之气发源于命门,通过三焦 以敷布全身。元气是人体中最根本的气,是气化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医学源流论》说:“所谓元气者,何所寄耶?五脏有五脏之真精, 此元气之分体者也,而其根所在,即道经所谓丹田,难经所谓命门, 内经所谓七节之旁有小心。
大气又称天气,指胸中呼吸之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说:“天气通于肺。”指的就是呼吸之气。
谷气又称地气,指饮食所化生的精微之气。《素问•阴阳应象 大论》说:“地气通于嗌(指咽喉)。”即指水谷人胃所化生的精微物 质之气。
真气由先天的元气与后天的大气和谷气结合而成
。《灵枢•刺 节真邪篇》:“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宗气水谷精微生化的营卫之气和呼吸的清气相结合积于胸中而 成。《素问•平人气象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它的功用,第一是出于喉咙而关系到呼吸、语言和声音;第二是贯注 心脉推动气血的运行。《灵枢•邪客篇》:“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 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营气来源于水谷精微之气中的柔和部分,循行于脉道之中,可 与津液和合而化为血,并帮助血液运行及滋荣全身。《素问•搏论》: “营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邪客篇》:“营气者,泌其津液,注 之于脉,以化为血,以营四末,内注五脏六腑。”由于营气与血同行 于脉中,二者关系非常密切,可分而不可离,故常以营血并称。
卫气来源于水谷之气中的僳桿部分,循行脉道之外,能温暖肌 肤,润泽皮肤,有滋养腠理、开闭汗孔的作用。故卫气具有保卫肌表 皮肤,防御外邪侵人的作用。《素问•搏论》:“卫气者,水谷之悍气 也。”《灵枢.营卫生会篇》:“卫在脉外。”《灵枢•本脏篇》:“卫气 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
正气与邪气人在生病情况下,为了说明人体内部抵抗力和疾病 作斗争的消长盈亏,常把人体抵抗的功能称为正气,侵害人体的外部 因素称为邪气,如风、寒、暑、湿、燥、火。
脏腑经络
之气泛指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脏腑之气,指肺气、 肝气、肾气等,经络之气,如针灸时经穴中觉有酸麻胀痛之感,称为 穴道得气,即指经络之气。
中气指中焦脾胃之气,能统摄上下。一般也指脾脏健运功能。 脾主升,升发则健运,若脾气下降,则可能导致多尿、便泄、脱肛、 阴挺等证。《灵枢•口问篇》:“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 苦鸣。”
总之,气都是由肺来统领的。凡元气、大气、谷气都是通过肺出 人敷布的;宗气则积于胸中与呼吸的清气结合而成;中气的升降、邪 正之气发挥作用,也要通过肺才能实现。所以说,养气调息,都和肺 的功能的正常运转有关。通过特殊的呼吸运动,来锻炼人体的气,使 人体的气产生特殊的运动,从而发挥气的特殊功能,也就是肺的特殊 功能。至于气的运化方式,则不外乎升降出人。脾气主升,将水谷精 微之气上输于肺,并依次分布到各个脏腑;而胃气主降,将水谷糟粕 部分,经由肠的传导排出体外。肺则统领协调这些运动,就像宰相帮 助君主治理国家一样。
二精神气意的修炼
中医认为,精神活动是人的内脏功能之一种0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 生喜怒悲忧恐”,意思是说,人有心肝脾肺肾五脏,在接受先天精气、自 然界的清气和水谷精气后,经过代谢功能,产生出五脏各自的气,即心 气、肝气、脾气、肺气和肾气。每一种气推动着本脏的功能活动,表现 出喜、怒、悲、忧、恐等不同的精神情志来。所谓精,就是人通过呼吸 宇宙中的清气,吸收水谷运化的精微之气,获取其中最纯粹、最有营养 价值的精微物质,所形成的人体的精华。按照内家功夫的说法,这种精 微物质就是所谓的“醍醐'为什么叫作“醍醐灌顶”呢?就是吸取最 精微的物质贯注于脑海,脑海得其精而有余,就能提高其智慧,使其目 明脑聪。《素问.金匮真言论》有言:“夫精者,身之本也。”《灵枢.大 惑》则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散则视歧。” 这就是说,通过眼睛,可以了解一^人的精神状态和健康情况。
精在人体中包括两种,一种是真元之精,来自父母两精的媾和,谓 之先天之精或真元之精;另一种是后天之精,是吸收了自然之外气和水 谷生化的精微物质,经过胃肠的消化吸收而产生的。道家认为,下丹田 华池乃为藏精之所,其上下各有一窍,上通内肾,下通外肾,所以说下 丹田是“炼精化气”之处。生殖系统的精,是先天真元精气与后天空气 水谷运化之精相互结合而产生的,都是人的生命运动所需要的高级营养 物质,而且,先天之精是依赖于后天之精气不断补充的。先天之精属于 肾,后天之精属于脾,脾主运化,这就是后天养育先天的道理。
应该指出的是,“醒醐灌顶”也好,“还精补脑”也好,所指并非先 天之精,那么,为什么在练功中又要特别强调对性生活的节制呢?上面已经说过,生殖方面的精,是先天之真元精和后天之水谷精微物质相结 合,转化而成的。如果练功过程中性生活过多,外肾排精自然也随之增 多,若要及时得到补充,就要大量消耗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这时,如 果饮食、环境、情绪、雖,以及五齡腑不能及时得到相应补充的话, 就会造成真元之精与元气的亏损,造成精力不足,怠倦少神的后果。所 以,对于练功者来说,放任自己的性生活是十分有害的。
再来说神。神是什么?《灵枢•本神》说“两精相搏谓之神。”《灵 枢.平人绝谷》又说
:“故神者,7
JC谷之精气也。”这就说明,神是以先 后天的精气,即两精为其基础的。一个人,神气充沛,说明他脏精充足 而机能协调;若神气涣散,则说明脏精将竭而气机衰败。所以,《素问. 移精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气饱满的人,眼神有光, 皮肤润泽,气力劲充沛;神气涣散的人,则目无神光,皮肤枯燥,面无 神采。就像精和肾脏相关一样,神则和心联系在一起。《素问.灵兰秘典 论》指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有什么问题,从神这就 给暴露出来了。《拳经》也说:“有神在目。”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 眼睛,我们完全可以了解人体“君主之官”的健康状况。
精气神意劲是
A卦掌所追求的五种内涵,也是其锻炼之宗旨,强身 健体之根本。但是,要求得精、气、神充盈健旺,除了必须掌握八卦掌 功法和拳术姿势外,还须解决好环境、情绪、卫生、饮食、休息等方面 的问题。这些因素配合得好,内功修持才能有效果。如果环境不安定, 空气不新鲜,情绪不舒畅,卫生条件很差’饮食则饥一顿饱一顿,也不 讲究不同营养成分的食品搭配食用,那么,即使内功掌握得再好,练的 时间再长,也不过维持一定水平而已。过去常讲“穷文富武'就是这个 道理。只有注意饮食营养,才能保证精气不亏。而且,通过内功修持, 运用气功补气,加快吐故纳新,才能在一耗一补中保持身体不亏,并在 修炼中获得延年益寿的效果。
三修持的三层功夫
道家讲究练内功,也就是道家的内丹功,它的修持锻炼要经历三 个层次,谓之三层功夫,这是太极、形意、八卦掌的基本功。
三层功夫第一层,谓之炼精蓄气,也就是气归丹田,气沉丹田, 气守丹田,意念寂定丹田,得气满足丹田,用真元之气催动通导小周 天,在内家拳里称为两仪阴。第二层,谓之炼气养神,也就是守中抱 一,归守三部丹田,即上、中、下三丹田。丹田气足,养脑神、心 神、目神,也就是大周天通导循环导引吐纳功法。在内家拳中,太极 有抱球式,形意有三体式,八卦掌三连一体合一式(总称三才式)。 第三层,谓之炼神还虚。在内家拳中,有形化无形,有意化无意,有 中化无,无中生有,无我无他,无形无象,无意之中生真意,无数化 身再现,还我本来面目,返老还童,坚持修炼,是可以延年益寿的。

下面就将三层功法的修炼要求和注意事项分别介绍如下:
- 炼精蓄气功夫
这层功夫在道家是分为六个步骤来修持锻炼的。
第一步谓之“炼己”。这是道家金丹术中最基本的功法,同时也 是最根本的功法。炼己就是要做好站桩姿势,放松全身各部位,消除 杂念,使思想清净,保持安静(让大脑皮层得以充分地人静,从而 使大脑吸人真气和体息)。如果不能真正做到消除杂念,全身放松, 思想清净,而是心猿意马,全身拘束,杂念妄意,那么,以后的各步 功法均难以求得,因此说炼己是最根本的功法。
第二步为“调药”。具体来讲就是要求修持者守中抱一,一意一 念,意守丹田,使呼吸调息平衡,引短为长,由促为勻,由浅入深, 为的是将鼻孔吸入的空气,能够深深地归人下丹田守住,并与人体中 水谷精微之气充分混合,产生催化作用,从而得到真元之气。这里所 说的“药”,就是津精气,这是人体健康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精气充 足,津液生,则可化百病,所以称之为“药”。
第三步为“产药”。通过上述两步功夫的长久锻炼,就会逐渐地 在丹田产生一种温热的感觉。这种温热感在开始时总是若有若无,似 有似无,而且有热感时少,无热感时多。对于这种现象,修持者不必 着急,只要继续坚持正确的修炼方法,随着练功时间的不断延长,温 热感也就随之越来越明显,最后就会产生一种滚动和下行之感,这就 是己药(真元气)之力产生的结果。
第四步为“采药”。在真元之气产生后,精气充盈的情况下,下 丹田一旦有热感就要含气从脉,用意念导引将热感引入任脉,沿毛际 下行直达会阴。当这股温热之气经会阴返转通过谷道(即肛门)时, 多有欲出虚恭(即想放屁)的感觉。这时,为了不使真元之气以出 虚恭的方式而泄露,就必须在真元之气通过谷道(道家称“下鹊 桥”)时,将谷道微微上提吸气,使热气能够顺利通过下鹊桥,经尾 闾关而接人督脉之始,并使这股温热之气继续沿着督脉上行通过夹脊 (辘梦关)、玉枕(铁壁关),到达百会(脑海宫),归人精髓之海。 引气上行督脉(谓之过三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要时要加强意 念的导引循导,运用呼吸调息的方法,道家谓之“火逼金行”。
呼吸调息的方法有两种,即“文火”和“武火”。《大成捷要》 中讲:“人手功夫,每当半夜子时以后,虚极静笃,天然醒觉,一阳 来时,外肾兴起之时,元精吐露,外药发生之际,即行调药之功,运 用风吹火炼之玄机。夫风者,呼吸之气,火者,虚灵之神。文者无为之风火,武者有为之风火。盖无为之文风文火,用在调外药两头,而 有为之武风武火用在调外药元精正旺之时也。盖真元之气最易下流顺 出,必用真意眸光,凝人命宫气穴之中,主照统摄,真气即下行,而 化为元精,非呼吸之息,以风助火,以火铸金,而元精必不能复化为 元气,归宿坤炉本宫之中矣。然用呼吸调息之,在丹田之中,一出一 人,必须提起精神,目光窥定,一意不散,万缘皆空,鼓动巽位之 风,扇开炉焰,使息息皈根,方合猛烹急炼之神功……借呼吸之机, 以为采取烹炼之旨也。”这就明确告诉我们,文火即无为之风火,不 可加强意念的运用,而是要在开始和最后这两头微微以意眸之,呼吸 须持细、长、匀、慢,故称文风文火,又叫沐浴。武火与文火相反, 是有为之风火,也就是当外药归炉勃阳尽缩时,鼓动巽风(即腹式 呼吸),扇开炉炎焰,加强意念作用,并采取吸、舐、撮、闭四字, 即鼻中吸气以接先天,闭目上视回光返照,就好像壶在炉火上,加风 添火,使水变蒸汽一般。但武火只适用于烹炼之时,烹炼之后,仍须 文火沐浴温养。
第五步为“封炉”。《大成捷要》中讲:药既皈炉,须用真意封 固(封固者,闭塞耳、目、口三关),停息从伏神气(停息者,非闭 息也,是不行采药鼓嘘之法),将神气吸人,俱伏于气穴,略停一息 之倾,盘旋于丹田之中,然后再用意率领元气,自坤腹逆返上丹田乾 顶之位。所以,在封炉时,仍然要继续上提谷道(也谓身根不漏), 鼻人莫呼出(也谓鼻根不漏),舌舐上腭(也谓舌根不漏),目不外 视(也谓眼根不漏)四法,要使一念不生,一意不散,六欲不起, 六尘不染,命根方能固矣。
第六步为“炼药”。在这里,呼吸并用,升则有心,降则有肾, 吸谓采取,呼谓烹炼,使元精尽化为元气,而由坤腹逆返于乾顶,再 成甘露降落口中,随觉随咽,送上重楼,复归宿于中宫(中丹田之位。
以上六个步骤的修持过程连接起来,就是“结丹”的功夫。这 些功法,在内家拳的运用中,并不是原原本本地采用,而是结合了拳 法的特点,把道家的功法运用在基本粧功的形式中。如无极式、虚无 含一气式、太极抱球式、两仪式、三连一体式、八卦八法循导式中, 就运用了道家的这些修持功夫。下面介绍一些具体的修持方法:
无极在内家拳的内功桩法里为首式,其主要要求是求其人静。拳 经中讲:“凡事有动必有静,动者静之效,静者动之源。舍动言静, 其实也枯,离静言动,其实也枵(音
xieio空虚也)。然静为动之源, 而运动者,必先致力于静,如是由气内充,而力外溢也。内功者,以 气行事而不动姿势,实为人门之初步学术,健体清源之道也。”这说 明,理解动与静之间的关系对一个初学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就像在 劳动中,要想精力充沛,耐力久而不乏,必须先得到安静舒适的休 息,休息对劳动而言,就是静。所以说,不会休息的,就不会工作。
无极式的练功法是,两足跟并齐,两足尖各向外分开四十五度。 头要正,项要直,身要正直,心要正位,身不可左右歪斜前低后仰, 身体自然直立,胸微内含,松开双肩,两臂贴身体两侧自然下垂,不 可挺胸拔腹,全身肌肉、关节、筋经等,都要极度放松,不可有丝毫 眷顾和用劲之意,两眼微闭,牙齿轻叩,要排除一切思想杂念,要无 思无虑,无形无意,无物无我,无我无他,混混沌沌,虚虚空空,无 所向意,无所好求,一气浑沦,使大脑思维完全处于茫茫无知之中, “茫若扁舟泛巨海,静似木鸡植中庭”。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做 到心静,心静才能使神安宁,神宁自然心安,心安自觉清静,无感无 物,则能使气行,气行则绝象,绝象则觉明,觉明则神气相通,神通 则有灵有圣,万物才能归根,这就是无极桩功的妙用。
另外,在练习无极功时,也可以采用三连一体式或太极抱球式 (又称浑元式)站法,即两足与肩齐宽,两腿微屈,膝不过足尖,两 手于挤前环抱,指尖相对,中指尖对正,两手掌心向上。二式与上式 相同,两手左右相抱,掌心向内对准中脘穴。要含胸、拔背、收跨、 塌腰,足趾抓地,头正项直,二目微闭,全身放松,自然呼吸,排除 杂念,一心一意,使思想真正安静下来,大脑得以充分地静养与休 息。其他要求与无极式相同。
虚无含一气是在无极式真正练好之后所产生的真一之气。无中可 以生有,当无人静到顶点时,就会自然产生有,这是任何事物发展的 必然规律。所谓“虚无”,就是说,从无极开始生有极时所产生的一 点真元之气,就像烟云一般,若有若无,忽存忽消。初练功者,当你 偶尔在丹田中产生一些微温微热的感觉时,很快又会消失的,这是从 无到有的自然发展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要静下心来继续练功,这时 可以微微着意守住丹田,既不要着意过重,过重则助,助则生力,力 则生滞,滞则难通,就容易使自然流行之气受到压抑;但又不可毫不 在意,不用意则忘,忘则散,散则不易阖聚,且使流行之气无所依 托。因此,必须以一气守住下丹田,使所到真元之气不致散失收不回 来,用意追气归结于根。
通过上述无极和虚无含一气的修炼,人的气质逐步改变,真气也 随之培养起来。随着练功时间的延长,功夫不断深人,丹田中的真气 也会由少积多,由增生到充盈。精盈则气充,气充则精盈,这就是 “精满蓄气,气满养神”的道学医理。精不能离气,气不能离神,精 气充盈,真气乃生,真气充盈,神灵通明,神有职有事有功用,才会 在丹田有愈来愈明显的温热感,直到丹田中似有激荡的感觉时,即为太极球开阖之功,太极功夫得矣。
太极式的练法,是在无极和虚无含一气的基础上,面向左转身, 使左足在前,右足在后,左足踵对右小腿胫骨处,左足顺,右足尖外 撇四十五度,两臂下垂,两肩松开,两手置于丹田之位,掌心向内, 两掌合于丹田,即下丹田,谷道向内提吸,舌舐上腭(上牙齿的根 部),二目平视正前方,并着意于下丹田,呼吸仍须自然,且要细长 匀慢,吸气时要随意深人于下丹田。
两仪就是阴阳。这里所说的阴阳,是指真元之气所循行的经脉路 线而言。阴,指的是任脉,阳,指的是督脉。关于任督二脉的起止划 分,内功法中所指与医学所指略有不同。医学上讲任脉起于会阴,止 于承浆;督脉起于齿交,止于长强穴。但道家内功法中,却将上丹田 的印堂穴至会阴穴作为任脉,把长强穴至泥丸宫(或称百会脑宫), 作为督脉,来循导、导引、吐纳、运气、布气的锻炼。
两仪式是在太极式的基础上,用意念将下丹田中的温热之气,导 引下行循于毛际、关元之间的会阴穴之后,再由任脉之端循导接入督 脉之始,上循导三关(指督脉上的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而达 于脑宫,这是通督之脉经,然后,复由脑宫下行经过上鹊桥(口鼻 之间)下循导引人中丹田土釜、黄庭。
所以,在道家太极、形意、八卦掌中,两仪式就是通循导引 “小周天”的功夫。小周天的气血循环,是十分重要的一种功夫,被 内家拳老前辈认为是“揽阴阳,夺造化,转乾坤,扭气机于后天之 中,逆返先天之纯阳,顺退后天之纯阴,还我本来之面目,归还自己 之真性命,而谓之性命双修”的重要功夫。“性命双修”原出于道家 学说,心为性之源,肾为命之蒂,练心为修性,练肾为修命。心肾相 交,水火相济,故谓之性命双修。
在小周天循环通行导引之后,口中津液自然会随之增多,这时切 不可随便将它吐掉,而要随时将它咽下,并随着意念的导引,仿佛将 它送人中丹田中。这在道家术语中称为“玉液还丹”。所以,应该十 分珍惜口中所生的津液。口中津液主要在三个方面发挥作用:其一, 可以起到润滑咽喉的作用,锻炼时间长了,不致于感到口干舌燥;其 二,口中津液人胃后,能起到帮助消化和分解的作用,有助于肠胃吸 收营养;其三,有利于用气结丹成效
浏览80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