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步,在运动中,呼吸与动作协调一致,气与力 的合一逐渐成熟,不必着力用意于呼吸,而注意呼吸和 力的合一,做到意、气、力合一。在具体的运用中,每 次运动都要将呼吸和动作的开合、进退、起落与对应的 动作结合起来。每一次呼气、发力都是从脚跟到手掌的 统一动作,手掌和脚跟并没有变成呼吸器官,而是手脚 动作与意、气、力高度统一罢了。道家说“真人之息在 踵”,是以意领气;屈腿蹬跟是以意、气使用劲力。唯 其如此,意与气能配合,劲力能顺达,而不易出努气拿 力之病。
在运动中呼吸,尤为重要的是呼吸和用力要协调, 并非简单僵化的“开吸合呼”。如果腹部不能放松,气 瘀滞于胸,力必然上浮不沉,阴阳颠倒。若练功自养不 能合于阴阳,欲延年益寿而不可得。如擂台技击,则重 心颠倒,头重脚轻,易为人所乘。故呼吸不能达到腹部
则呼吸不顺,必在胸之开、合、松、含上求之。
气不是超越了呼吸的一种感觉或状态,气是在意识 协调下,调整身体的沉浮、俯仰、进退、虚实过程中呼 吸和劲力密切配合的情形。所谓意到、气到、力到。气 以善于运用而充实,在运动中,“力气” “气力”是不 分的,肺乃气之府,气乃力之君,是说劲力离不开气。 但要正确理解以意领气,它是通畅顺达的呼吸基础,用 意指挥劲力,严格配合身体动作要领,从根节到梢节, 节节贯通,心意一动,力由根至梢而发。如果僵化片面 地强调气与力合,每一动都挺胸耸肩地“配合”呼吸, 把自己变得像个风箱,气大而不顺,力大而捆于己身, 犯了 “努气拿劲”之病,功夫就更谈不上了。
呼吸中意念的运用,应建立在对呼吸生理过程的正 确认识基础上。运用逆腹式呼吸法,可以增加肺活量, 从而为肢体的用力、发力提供氧动力。以意领气是劲力 所走的线路,一般来说要劲从脊发,由于强调了气与力 合,有些武术理论也将行气路线说成“气由脊发”,是 由于强调了意、气、力的合一,所以只用“气”来表述, 实则是指练拳过程中蓄劲和发劲的实践过程。
有人以中医中的经络作为运气的线路,我不敢苟同。 因为,武术终极目的是为了格斗。那么,不论是为这个 目的作准备的拳架练习,还是在格斗中,总想着气走小 肠经,还是手太阴肺经。恐怕一来没有时间,二来和劲
力运行方向也不一致,在具体实践中无从下手。经络并 非呼吸器官,在中医学里,经络的作用并非那么简单。 中医学所说的“气”并非呼吸之气,而是水谷之精气与 呼吸之气合二为一的“真气”。武术所说的气是意、气、 力的合一,两者有共同点,也有差别。如果用经络来表 示运气路线,有些牵强附会,对初学者来讲,更显得神 乎其神,如入云雾。
在中国古代许多气功典籍和道家经典中,都谈到了 呼吸的层次。根据我的体会,佛教天台宗智者大师所著《修 习止观坐禅法要六妙法门》一书,所讲的四种息相言简 意赅、层次分明,对打坐和站桩的呼吸有很好的指导作 用。其四种息相为:一风相,二喘相,三气相,四息相。
所谓风相,是指鼻中呼吸出入可以听到声音。所谓喘相,
是指虽无呼吸声,但呼吸出入有阻碍不通畅。所谓气相,
是指呼吸无声也无阻碍,但是出入的气息不细。所谓息 相,是指呼吸无声、无阻碍,气息不粗,细而匀和,出 入绵绵,似有似无。如此养气安神,情抱愉悦,是息相也。 智者大师还苦口婆心的告诫修行者:守风相则气散,守 喘相则气结,守气相则神劳,守息相则心定。有风、喘、 气三相,称为息不调,息不调时用心者,还会成为心患,* 心也难入定。若调之,当依三法:一者下着安心;二者 宽放身体;三者想气遍毛孔出入,通同无障。若能将智 者大师所言呼吸之法付诸实践,可谓大成也。
呼吸的层次是衡量练功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呼吸 若出现气散、气结、神劳等不调之相,即是努气拿力之 病。正确的呼吸,是吸气与劲力的统一。我师陶德安说:
“吸气就是慢慢地提劲,而且要没有拳相。”呼气要能 沉得下,气能沉,才能体现出上虚下实的特征。气能沉, 则根子稳不易被人“拔根”。很多拳论都借用练内丹的 “气沉丹田”之说,来解释呼吸的过程,这样说并非不对, 但是读者切忌将气沉丹田理解成呼吸时用力下沉,故意 鼓起小腹。在具体的练习中,要注意“四肢运劲,腹部 运气”的要领。腹部宜空,宜柔软,有利于气息的顺达 通畅,这也就是空腹时练气效果好的原因。正确的气机 下沉,应当是徐徐而下,于有意无意之间。无形无相, 犹如无风飞雪,闲庭落叶一样自在而不失呼吸的法则。 只有将精神状态和身体充分放松,使呼吸在动作中通达 无碍,劲力才会顺达。在这样的层次,已经不必注意呼 吸,而纯以神意行力。如果用意错误或过分用意的呼吸, 会给身体造成许多问题。这样吸气,会使颈部僵硬,还 可能出现头晕、胸闷、心悸等问题。
对于技击而言,劲力上浮,易为人制。对于养生, 虚火上升,有失阴阳平和。如果用意太过和用蛮力的呼气, 则使上身丢劲、身体僵滞,劲力不能四面撑圆。长期如此, 还会造成下腹疼痛、疝气等疾病,切记不可大意!
对于气与力相合的错误理解,导致了错误的练法,
使有些人违背自然,以强力导引气息,使气息不顺,乃 至出现偏差。在这种前提下,不论你练的什么功法,以 什么形式进行锻炼,都不能避免你的错误。金石生大师 曾针对这种情况说:“没有正确的练法,六字真言也不 能使你得道。”正确的气与力合,使呼吸与用力互不影响, 劲力不因气息而僵滞,呼吸在运动中通达无碍,用力顺 达的情形。
如果脱离反复练习拳势的实践过程,以及对气、力 的熟练把握,单方面地理解意对气、力的作用。就会过 分用意,导致各种弊病。典型的表现就是初学者一用力, 脸上就出现“拳相”。让人一看就是在用劲或吸气,这 样的情形如果在技击中出现,就会将自己的意图暴露给 敌人,极易为人所乘。
我们生而有五体,除了筋骨、肌肉的主体,还有无 形的意、气、力,怎么能说是一个整体呢?其实,劲力或意、 气、力的浑整与相合是相对的,其组合过程是分而用的 过程,合是结果。在主观上分是为了有目的的分而用之, 合是形成的客观结果。意、气、力相合的要点在于,它 们各有其形成的规律,又能统一于一身,分与合相得益彰。
气与力合,分为三个层次:初练拳时,皮毛要攻,• 精神要松;中等,四肢运劲,腹部运气;至高层次,骨沉、 肉松S气息和力顷。
中、高两个层次只讲气和用力的方法,并非否认意
的作用。初学者一入手就要求正确的用意,强调精神放 松。中、高层次岂能不讲意?只是因为意与气力合一的 作用,所有的要领都在意的控制下,所以只用气与力来 表述罢了。
对形与意的关系有一定认识后,就应当明白,意对 有形的动作,乃至无形的气与力,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所以,意专则能全神贯注于筋骨、气、力的运用;意散 则劲力也会散乱,心意不能周到,气与力会出现间断、 空虚、松懈之病。
如何心专?前人说:“练架无人似有人。”仿佛入 深山学道,屏弃一切干扰,按照要领使意与气力相合, 更设想与假想敌作各种形式与方位的应手练习。又说: “技击有人如无人。”是说在我思想和身体动作都已经 形成定势,彼进势或不进势,我都成竹在胸,步随意而动, 手应势而出。似在闹市修禅,已不为假象所惑。
然而,如果没有平时刻苦地锻炼,使心意与气力相合, 从而具有技击的实力,如何能有人如无人?如何能神闲 气定?这本是练拳的过程,若能贯通此理,难道不是修 养身心的一种境界吗?
浏览87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