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打运动的发展概述

武术是以套路与对抗两种形式表现的传统民族体育项目,武 术散手俗称散打,是武术对抗形式的一种,古称相搏、手搏、 卞、弁、白打、拍张、手战等。由于这种对抗形式是在规定的台 子上进行的,因此又称“打擂台”。

现代散打是指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要求运用各流派的踢、 打、摔等技术,互以对方技击动作作为转移的斗智、较技的一种 徒手格斗对抗性竞赛项目。体现武术攻防格斗特点的形式有散 打、推手、长兵、短兵等。目前,主要是通过散打的运动形式直 观地表现,因此散打是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运动形式。从技术 角度分析散打运动与实用技击基本是一致的,但从体育的观念出 发,散打运动受到竞赛规则的制约,.在不伤害对手的情况下,可 以充分发挥各流派技法。例如:散打中对有些传统实用的武术技 法(二龙戏珠、擒拿方法等)作了严格的限制,并规定了击打部 位和保护方法。而武术实用搏击术是以杀伤对手、减弱对手战斗 力为主要目的,技术与战术不受任何规则的限制。所以散打与实 用格斗是有本质区别的,前者是属于体育范畴,是人们锻炼身体 的一种形式,后者则是以制服对手为目的的实用技术。

散打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原始社会期间,人们为了 生存与获取生活资料,在实践中悟出了拳打、脚踢、绊摔、擒 拿、跌扑等动作。私有制产生后,在氏族社会、部落之间的战争 时有发生,使用武力成了掠夺财富的最主要的手段。人与兽斗、 人与人斗的本能活动,经过漫长的岁月和积累,一旦过渡到有意 识的技击交流时,产生了质的飞跃,是散打的萌芽。部落战争中 远则运用弓箭、投掷器,近则用石、木、骨作为武器。手中的武 器被打掉,自然是赤手空拳的搏斗。因而,求生的本能向人们提 出了军事技能的要求,提出了对部落的成员先进行军事技能训练 的任务。这种有意识的组织传授活动对“相搏”技术的产生和发 展有着重要影响,从西汉时期的储具园雕《格斗》上看,就生动 地展现了徒手搏斗的场景,但此时的散打是出于人的自卫本能, 还未进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体育活动范畴。

《礼记•王制》载“凡执技论力,适四方赢股肱、决射御”, 表明当时已经有了用“执技论力”、“贏股肱”来决定胜负的相搏 之术。

到了商周时期,散打有了新的发展,在商代,武舞与练武逐 渐分化,攻防格斗技术已被单独拿出来训练士兵。在周代,练武 成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并有了专门的训练时间和内容。奴隶 社会尖锐的民族矛盾、阶级斗争,使奴隶主越来越重视对本阶级 子弟和奴隶进行军事技能训练和体质锻练,统治者还规定了专门 的训练时间——“三时务农,一时练武”,故“征则有威,守卫 则有财”。《礼记》练武内容有射箭与对抗攻防技术,此时习武已

成为人们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

春秋战国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期。社会变革带来了政 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手搏 技击和技艺已初步形成。

为了使武艺得以交流,每在春秋两季,天下武艺高手云集在 一起进行较量。《管子•七法》记述了当时的情景:“春秋角试, ……天下豪杰,有天下之骏雄”,“故举之如飞鸟,动之如雷电, 发之如风雨,莫挡其前,莫害其后,独出独人,莫敢禁围”。发 招时象急风骤雨,在他面前不能抵挡,在他后面也没法下手;单 独较技时,也休想把他们围住。为了战胜对方,攻防招数真假虚 实,变化多端。《庄子•人间世》说:“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阴, 常卒,秦至则多奇巧。”它记叙了这种多变的战术。

这个时期,武术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诸侯争霸,攻伐激 烈,为争雄称霸,各国都很重视“拳勇”、“技击”对军队战斗力 的影响,重视技击术在战场上的应用。齐桓公曾于春秋两季举行 全国性比较武功的“角试”来选拔天下豪杰、枭雄以为己用。管 仲亦曾在齐国招募全国有“拳勇股肱之力”、“筋骨秀出众者”来 训练军队,齐国正是靠重视拳勇、技击而首先称霸诸侯的。军队 的训练有了新的发展,无论形式、内容还是规模都远远超越了商 周,当时练习的主要内容是徒手与器械的攻防格斗技术,而已失 去攻防意义的武舞因受到韩非子等人的抨击,逐渐演变为表演形

在民间,当时习武成风,有些人喜爱与人对抗,就连做梦也 是如此,听说有高手就设法请来进行较量。《国语》记载了赵简 子听说牛谈有力,就把他请来与其臣李室周比赛,结果李室周败 给牛谈。相搏取胜,除了技术外,在《荀子•议兵营》和《资治

通鉴》中还记载了战术的应用,“用手臂捍头目而覆脑腹也”, “沂而袭之与先掠而后击之,岂手臂不救也。”从中可以看出徒手 相搏已有指上打下、声东击西的佯攻战术的运用。

此时,散打的体育性质逐渐被人们认识,正如孙子曾指出 “搏刺捍强士体”,意指击刺、搏斗(散打等)除了较量对抗外, 还有增强体质的功能与作用。散打开始成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 部分,是中国进人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

秦汉、三国时期正处于封建制的上升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的建立,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使人民在较长时间内处于 相对安静的环境中,为武术逐渐由单纯军事型向竞技方面发展创 造了条件。

秦统一六国后,“收天下之兵”客观上限制了民间的练武活 动,但却使“手搏、角抵”——武术徒手对抗发展起来手搏是 一种从相搏发展而来的攻防性很强的技击术,当时非常流行,并 已具有明显的体育性质。1975年在湖北江陵县凤凰山出土的秦 墓中发现一木篦,弧形背面有彩绘的“手搏”比赛场面,上有三 个男子着短裤,腰间束带,足穿翘斗鞋,右边两人在进行“手 搏”比赛,左边一人双手前伸,做裁判状,画面上的帷幕飘带表 示比赛在台上进行。

汉初的统治者为抵御匈奴,鼓励习武,大大促进民间练武活 动,并出现了 •一个新名词——“武艺”。同时,出现了许多不同 风格的技击流派。这里武艺是徒手和器械对抗与套路的总称,当 时,它既包括有徒手的角抵、手搏以及斗剑等对抗,也包括对练 等套路运动。

与汉代相比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衰落时期,但该时期武术 仍有一定发展。两晋南北朝时期实行府兵制,选士的标准对武艺 有很高要求。据《通典•兵典》记载:“选士之科……引强彻扎戈 链剑击,便于利用,挺身捕虏,骞旗斩将,堪陷阵者;矫捷如 飞,窃城越堑,出人无形,堪窥战者;往返三百里不及暮至者; 破格舒钩或负六百斤行五十步,四百斤行百步者;……”既能 “若飞”般地疾跑,也能攀登跳跃,长途负重行军。这不但对技 术的要求高,还对身体素质如速度、耐力、力量诸方面皆有严格 的要求。两晋南北朝后期,儒、道、佛日趋合流,玄学盛行,官 僚贵族迷恋奢侈生活,信奉宗教,追求长生不老之术,其消极影 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武术的发展。武术对抗的形式虽然得到广 大人民的喜爱,而统治阶级却把对抗当作追求刺激和消遣玩赏的 内容,违背其内在规律,致使其面目全非,破坏了其正常发展。

隋唐五代时期是武术大发展时期,手搏、角搏、角抵倍受重 视,尤其是唐代武举制的实行,大大促进了武术的发展,练武之 风盛行,武艺出众者如“猛殿之士”、“矫捷之士”、“疾足之士” 大量出现,并出现了职业教授武艺的人。民间武术蓬勃兴起,武 术体育性质更加明显,相扑、角抵、手搏有了进一步的规格。据 《通鉴纪事本末•刘氏据广明》卷二十六载:“汉王与诸王宴于长 春宫,观手搏,至夕罢宴有的君王不仅喜好角抵戏成癖,还 亲自参加角抵比赛活动,说明在上流社会已有广泛的市场。唐代 书肇在《驾幸明楼武艺绝伦赋序》中记叙了在散打比赛开始时双 方“拜首稽首,足足蹈蹈”,在比赛中“左旋右抽,擢两肩于敏 手,奋髯增气,示众目以余威”的生动形象。

从隋唐五代的手搏、角抵比赛可看出大体规则如下:


  1. 不按体重分级;

  2. 主要用踢、打、摔的技法;

  3. 活动场地多在方形台上进行的喜爱。


 

 

浏览55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