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散打比赛能量代谢特征分析
(1)基于比赛时间的分析
20世纪70-80年代,瑞典和挪威的生理学家Astrand. Rodahl基于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了人体在10s- 120min全力运动 中有氧和无氧的供能比例(见表3.1)⑻]。
表3. 1最大负荷运动中供能比例一览表
运动时间 |
无氧供能 |
有氧供能 |
kJ |
kcal |
% |
kJ |
kcal |
% |
10s |
100 |
25 |
85 |
20 |
5 |
15 |
Imin |
170 |
40 |
65-70 |
80 |
20 |
30-35 |
2min |
200 |
45 |
50 |
200 |
45 |
50 |
4min |
200 |
45 |
30 |
420 |
100 |
70 |
lOmin |
150 |
35 |
10-15 |
1000 |
250 |
85-90 |
30min |
120 |
30 |
5 |
3000 |
700 |
95 |
60min |
80 |
20 |
2 |
5500 |
1300 |
98 |
120min |
65 |
15 |
1 |
10000 |
2400 |
99 |
之后,美国学者福克斯(Fox)等提出了能量连续统一体的 概念[83],依据运动持续时间的长短将此划分为4个不同的区域 (见表3.2)1叫,从理论上界定了不同能量供应系统在不同运动 中的供能情况。
表3. 2能量连续统一体的四个区域一览表
区域 |
运动时间 |
主要能量系统 |
1区 |
短于30s |
ATP-PCr |
2区 |
30s-1. 5min |
ATP-PCr和糖酵解 |
3区 |
1 -*3min |
糖酵解和有氧氧化 |
4区 |
长于3 min |
有叙氧化 |
最新研究显示,有氧供能和无氧供能的临界线是74.4s,即 全力运动时间低于74. 4s时,有氧供能百分比小于50%,能量 系统以无氧供能为主;最大运动时间大于74. 4s时,有氧供能百 分比大于50%,能量供应以有氧为主㈣。
散打竞赛规则规定,散打比赛采用三局两胜制,一局比赛 净击打2min,局间休息1 min, 一场比赛至少打满2局共4min, 且局间休息时运动员不能完全恢复。如果比赛双方实力接近, 在第一局、第二局互有输赢.将进行第三局决出胜负。因此, 理论上散打运动员比赛中对攻时间为4~6min。通过对2016年 全国武术锦标赛各级别运动员前八名67场138局比赛录像的统 计分析,显示仅有4场比赛进行了第三局的决胜,占所有场次 的5. 97% , 94. 03%的场次都是两局决出胜负,绝大多数运动员 比赛时间都是4min。进一步分析可知,每局2min的比赛时间包 含场上对峙、寻找战机、消极等待、双方搂抱的时间,真正的 净击打时间,即全力运动的时间远远少于2min,经过对比赛中 时间的统计也印证了上述观点。138局比赛净击打时间总共为 2461.09s,每局净击打时间17. 83s,两局为35.66s。根据表3.1 可知,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比赛中净击打时间35. 66s归属于 Imin全力运动的范围,其中以无氧供能为主,占比65%~70%, 有氧供能占比30%~35%。由表3.2可知,35. 66s属于第2区 30g~1.5min,主要供能系统是磷酸原系统和糖酵解系统。按照 最新研究成果<74. 4s的无氧有氧临界点,比赛中35. 66s最大运 动时间也是以无氧供能为主。总之,无论是基于Astrand和 Rodahl的最大负荷运动中供能比例,还是Fox和Mathews的能量 连续统一体,抑或是74. 4s的无氧有氧分界点,优秀男子散打运 动员比赛中(基于上述每场比赛中平均35. 66s的净击打时间或 者说最大运动时间)以无氧供能为主,有氧供能为辅。
(2)基于比赛中心率和赛后血乳酸分析
心率与摄氧量之间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可以作为评定运动 强度和测定能量代谢的指标顾。运用比赛时心率、血乳酸指标 对能量代谢特征进行分析是切实可行的〔罚。共对6名运动员进 行了比赛中心率和赛后血乳酸测试,其中小级别、中级别、大 级别运动员各2名。
1)运动员比赛中心率。测试时要求小、中、大级别运动员 各打1场比赛,每场打满3局。运动员比赛中心率采用RS400 polar表测试,运动员整场比赛中全程佩戴polar表,运动员比赛 中心率变化如表3.3、表3.4所示。
表3, 3不同局数运动员心率变化 单位:次/mi
|
第一局 |
第二局 |
第三局 |
平均心率 |
173. 83±13.44 |
181.50±11.64 |
183. 50±13.41 |
最大心率 |
183. 33±18.60 |
187.00±9.47 |
189. 83±11.70 |
表3. 4不同级别运动员比赛中心率变化 单位:次/min
|
最大心率 |
平均心率 |
小级别 |
210 |
192±4.76 |
中级别 |
199 |
178.50±11.95 |
大级别 |
179 |
170. 33±7.76 |
普通人安静状态下平均心率为60~100次/min。经过多年系 统训练的运动员,安静状态心率低于普通人。运动训练中,多 用心率评定运动强度或进行训练监控。运动时心率分为极限负 荷心率(心率达180次/min)、次极限负荷心率(170次/min) 和一般负荷心率(140次/min)。散打运动员比赛时的心率呈高 低起伏的波浪形。比赛过程中,双方运动员攻防不断转化,在 对峙、步法移动时心率会下降,当高频率的组合动作或爆发性 动作相互击打对攻时心率会突然上升。由表3. 3可知,运动员 第一局、第二局、第三局心率分别为(173.83±13.44)次/min、 (181.50±11.64)次/min、(183.50±13.41)次/min,最大心率分别 为(183.33±18.60)次/min、(187.00±9.47)次/min、(189.83±11.70) 次/niin。由此看出,无论是比赛中平均心率,还是最大心率,都 随着局数增加而上升。从表3.4可看出,大、中、小三个级别 运动员中,以小级别运动员比赛中最大心率、平均心率最高, 依次为210次/min、(192±4.76)次/min,其次是中级别、大级 别运动员。总体来看,小级别、中级别运动员最高心率明显高 于极限负荷180次/min的心率的标准,大级别运动员基本接近。
根据“220-年龄”的最大心率经验公式推算,参加测试6 名运动员平均年龄为24. 53岁,运动员在第一局、第二局、第 三局比赛中最高心率平均值已达到运动员理论最大心率的 93. 79%. 95.67%. 97. 11%
O其他格斗对抗项目优秀运动员比 赛中心率相关研究显示,优秀男子自由跤运动员比赛中心率最 高为180次/min,平均心率为(169. 78±8. 27)次/min;国家队 健将级跆拳道运动员赛中即刻最高心率为206次/min,整场比 赛的平均心率为(172.02±9.99)次优秀男子散打运 动员比赛中心率高于摔跤运动员比赛中心率,稍低于跆拳道运 动员比赛中心率。由比赛中心率可知,随着运动员技战术及体 能水平提高,在散打竞赛规则的导向下,比赛中对抗愈加激烈, 运动强度均为大强度以上,局间Imin的间歇不足以消除比赛中 积累的疲劳。
2)赛后即刻血乳酸。通过对散打及格斗对抗项目能量代谢 相关文献的归纳分析,发现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血乳酸的测试 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得,如跑台或功率自 行车之后进行采血测试;另一种是在散打运动员实战后测试。 这两种测试条件都有别于真实高水平大赛中对运动员的测试。 但由于在高级别的比赛中,如全国武术散打冠军赛、全国武术 散打锦标赛、全运会散打比赛等,不允许在赛中对运动员进行 有损的采血测试,所以,获取真实大赛中运动员血乳酸情况基 本不可能。为尽可能真实反映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比赛中能量 代谢特征,本书在模拟比赛过程中对运动员采血测试,教练员 赛前做好充分动员,要求参与的运动员全力以赴,表现出本人 的最高水准,力求比赛的各方面接近真实大赛。每一对运动员 打满3局,在每一局比赛结束,两名测试人员即刻分别对其指 尖采血测试,要求测试人员动作迅速。采血结束后有专人帮其 按压采血部位,待Imin休息时间结束,运动员随即戴上拳套进 行下一局比赛,直至3局比赛结束。
血乳酸的产生与无氧糖酵解供能关系密切。乳酸是糖酵解 产物,乳酸的累积导致运动疲劳,进而对运动员运动能力造成 直接影响。研究证实,血乳酸的变化和运动时启用的能量系统 有关系,运动过程中磷酸原系统供能为主时,血乳酸生成量较 少,通常不超过4mmol/L;糖酵解系统占主导时,血乳酸可达 15mmol/L左右;有氧氧化系统供能则在4mmol/L左右㈣。由 表3.5可知,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赛后即刻血乳酸随着局数增 多呈上升趋势,第一局最低,为(10.60±1.74) mmol/L,第二局为(12.07土1.09) mmol/L,第三局升至(13.47 ±1.69) mmol/L,其中,第一局血乳酸值高于刘存忠研究中得出散打运 动员第一局即刻6~8mmol/L网,原因可能是运动员运动水平的 不同。上述研究中参与测试的运动员虽然都是省专业队运动员, 但具体的运动等级并没有注明,本研究中运动员都是运动健将 或一级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较高,所以,测得的血乳 酸值高。一般认为训练或比赛时运动员最大血乳酸值越高,表 明机体产生及耐受血乳酸的能力较强,且最大血乳酸值与运动 成绩有较强的相关性网。
表
3. 5不同局数赛后运动员血乳酸变化
|
第一局 |
第二局 |
第三局 |
血乳酸/ ( mmol/L) |
10. 60±L74 |
12. 07±1.09 |
13.47±1.69 |
由于第一局比赛结束后,休息时间不充分,导致乳酸积累, 所以,第二局、第三局赛后运动员血乳酸上升明显,超出乳酸 敏感的范围,可见第二局、第三局糖酵解供能系统主导作用更 加明显。在局数的变化上,运动员血乳酸整体变化趋势一致, 从第一局到第三局逐局增加。散打比赛要求每局净击打2min, 包括高强度的相互击打和低强度的步法移动。比赛中出现合适 战机时,运动员快速组织进攻或防守反击,骨骼肌内储备的能 源物质消耗迅速,糖酵解开始提供能量,体内乳酸开始累积。 在强度较低的步法移动过程中,运动员相互寻找战机,利用步 法变化调整恢复体力,使机体尽可能摄取更多的氧以清除乳酸 并补充。在多次连续的进攻与调整的转换中,机体内乳酸不断 积累、消除,且积累大于消除,导致每局赛后即刻血乳酸递增。 参照运动生物化学研究,血乳酸在8~12mmol/L时属于耐乳酸 训练范围,根据表3. 5中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赛后即刻血乳酸 值,在运动员比赛中心率指标指向极量负荷强度的基础上,可 以推断,散打比赛中无氧糖酵解供能系统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基于竞技体育中能量代谢系统的相关研究,结 合散打比赛中每局的最大运动时间,理论推断出散打比赛是以 无氧乳酸能和非乳酸能供能为主,有氧代谢为辅的项目。通过 分析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比赛中心率指标变化和赛后即刻血乳 酸,在上述理论推断基础上,进一步得出散打比赛是以无氧乳 酸能供能为主,有氧供能为辅,与前期多数研究者得出的散打 比赛能量代谢特征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御皿]
o
浏览95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