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
鞭式(48)金鸡上架(49)金鸡独立(50)顺胸抢剑跳步刺(51)转腕
剑后撤一步(52)甩剑回身箭步坐盘刺(53)左右截腕(54)换把剑
翻身刺(55)诱敌回斩(56)摇旗式(57)翻腕挑(58)拧身止步撩
(59)转身提腿下劈(60)坐盘左肋剑(61)箭步刺(62)转身下劈剑
(63)跳步刺(84)转腕剑(65)撩挑探海式(66)撤步转身劈剑(67)大翻
身劈剑(68)扭身扣剑刺(60)横剑过头转身(70)古树盘根(71)换把剑
收势
- 四门刀
动作名称:
(1)拨挂捋手震脚冲拳(2)撤丁步交刀(3)上弓步刺刀(4)托
刀进身(5)虚步分刀(6)缠头扫刀(7)跳步转身虚步藏刀(8)震师
并步豁挑刀(9)左、右挂刀(10)跳步劈点刀(11)提膝撤步缠头刀
(12)金鸡独立(13)跳仆步腰刀(14)马步直刺刀(15)左、右撩刀
(16)转身虚步亮刀(17)三步两刀(18)震脚马步刺刀(19)撤步抱
刀(20)弓步推刀(21)牵马坠镫(22)撩刀进身(23)转身虚步亮刀
(24)左肘插刀(25)仆步腰刀(26)顺水推舟腰刀(27)转身交刀
收势
- 提柳刀
动作名称:
(1)起势刀献刀(2)苏秦背剑(3)身里藏刀(4)刀劈华山
197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教学训练丛书 武术·射弩
(5)霸王剁石(左、右)(6)仙人入洞(7)白蟒翻身(8)右劈刀(9)摞
刀(10)右劈刀(11)摞刀(12)大提柳(13)泰山压顶(14)身里藏刀
(15)百马反蹄(16)跃步摞刀(17)拨云见日(数个)(18)撩衣跨蹬
(19)腋里插花(20)翻身劈刀(21)左右提柳(22)弓步刺刀(23)肩
扛刀(24)拥肘刀(25)海底捞月(26)蹦步劈刀(27)劫马腿(28)扬
鞭打马(29)走马扫城(30)冰水垂檐(31)刀献印(32)刀献尖(33)两
柳刀(34)探海刀(35)摞刀(36)金鸡独立(37)散阴刀(38)轮劈刀
(39)反身剁刀(40)挂耳刀(41)盘头过脑(42)轮劈刀(43)撩衣跨
蹬(44)拥刀(数个)(45)扛刀(46)抱琵琶(47)分心刺刀(48)左右
护膝(49)大提柳(数个)(50)拦腰刀(51)绕步截腕(52)盘头刀
(53)收势
- 行者棒
动作名称:
(1)并立右握棍(2)闪步左把挑(3)翻棍撤左手右手撩棍
(4)金鸡独立(5)步枪月棍(6)回身拿劈立身戳棍(7)走步打花
(8)转身跨步过头棍点(9)翻棍跳换步(10)挑上右步劈打变撩点
(11)退步劈打点(12)赶步挂劈打(13)后扣缠棍点(14)打半花上
左步并腿戳棍(15)转身行步打花(16)转身撩棍踢(17)里挂外撩
亮大刀式(18)并腿下劈棍(19)挂耳棍挑把(20)扭身打半花缠点
(21)转身行步打花(22)亮苏秦背剑式(23)上步前把缠挂后把扫
打(24)缠头棍拦腰打(25)左右摔棍(26)缠扎穿梭变提柳(27)转
身单手棍(28)右手掌过头弓步亮式(31)转身打花行步(32)转身
撩棍(33)背步挂缠点(34)两个滑步拿劈(35)转身摔棍打(36)下
挂棍摔打(37)挂耳根提腿撩把(38)闪步挑缠点打花(39)亮苏秦
背剑式(40)缠头拦腰棍(41)二郎担山式
收势
- 198 梅花枪

动作名称:
(1)金枪点地(2)神童暗助(3)怪蟒出洞(4)暗步探扑(5)恶
龙出海(6)神龙摆尾(7)潜入山洞(8)跨马藏刀(9)神龙蜷身
(10)倒把击门(11)青马跨剑(12)猴子戏球(13)金凤别翅(14)二
手托天(15)似龙显江(16)金蛇绕手(17)银龙换天(18)海底捞
针(19)蛙虫钻心(20)仙人涉地(21)诈摆虹桥(22)单枪贯口
(23)梅花新枝(24)梅花叫门(25)转身寻物(26)披崩蛇头
(27)老鹰盘旋(28)玉女织梭(29)云中绞窜(30)青龙腾空(31)枪
点龙睛(32)涉目回顾(33)半山伏虎(34)练丹击天(35)轮环日
月(36)警收不返
收势
- 五虎断门枪
动作名称:
起势
(1)怀中抱月(2)扎劈扣拿(3)挑扣拨拿(4)斜门拿扎(5)下
盘挂扎(6)架粱转身枪(7)反身抱挑撤步劈(8)行步缠丝(9)退步
蛇闹风(10)挂耳挑把(11)跨步扣扎(12)摆步拿扣枪(13)下挂扣
扎(14)回身提柳(15)转身挑崩枪(16)箭步扣点(17)探腿扣劈
(18)缩枪拿扎(19)下挂盖把(20)转身花子枪(21)回身扣扎
(22)盖把坐盘(23)打花扎三枪(24)夜叉探海枪(25)扣扎挑把
(26)回身穿梭(27)巧女纫针(28)盖把退步一枪(29)打花横挂
(30)箭步点扎(31)反身劈扎枪(32)跨马缠丝(33)盘身回马
(34)上步扣扎(35)怀中抱月(36)撤步劈挫
收势
199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教学训练丛书 武术·射弩
- 六合红枪

动作名称:
(1)夜叉探海式(2)回夷服式(3)指南针式(4)十里埋伏式
(5)铁翻竿式(6)挎剑式(7)青龙献爪式(8)边拦式(9)铺地式
(10)朝天式(11)铁牛耕地式(12)滴水式(13)骑龙式(14)白猴托
刀式(15)琵琶式(16)灵猫捉鼠式(17)泰山压顶式(18)美人纫针
式(19)苍龙摆尾式(20)闯鸿门式(21)伏虎式(22)抱山填海式
(23)鹞子扑鹌鹑式(24)太公钓鱼式
收势
- 六合花抢
动作名称:
起势
(1)拧身献把(2)骑马背枪(3)举火烧天(4)劈枪点扎(5)迎
门三枪(6)苏泰背剑(7)败中取胜(8)左右穿梭(9)跨马探海
(10)童子降香(11)霸王摘盔(12)托枪赶将(13)换把扑枪(14)斜
门三枪(15)单手三枪(16)回马拦路(17)鸭行三摆(18)箭步劈扎
(19)换把刺将(20)翻江搅海()回马起脚(22)饿虎守门(23)迎
门三枪(24)青龙摆尾(25)拖枪叫阵(26)金梁架海(27)迎门刺盔
(28)摆枪惊敌(29)金枪探底(30)枪挑粱王(31)金枪立门
收势
- 六合大抢
动作名称:
(1)迎门吊线(2)左右弓步叩枪(3)踢枪跨马(4)拦拿三枪
(5)跨步骑龙(6)进步连环(7)托枪中平(8)背身反劈(9)怀中抱
月(10)磨盘缠枪(11)上步拦拿扎(12)退步怀中抱月(13)摇膀缠
丝(14)拦拿扎(15)童子降香(16)力劈华山(17)左右骑龙拦拿扎
200(18)横扫三军(19)苍龙点头(20)怀中抱月(21)磨盘缠丝(22)退
步叩枪(23)退步拦枪(24)手挥琵琶(25)太公钓鱼(26)背身反提
(27)行步摆枪(28)缠手三枪
收势
(六)对练套路
- 八极对接

动作名称:
(1)甲豁打顶肘,乙半马步抱肘(2)甲弓步横击,乙马步撑架
(3)甲马步悠捶,乙弓步撑架(4)甲转身击裆,乙并步挫掌(5)甲
掳手弹踢,乙掖步拍脚(6)甲马步砸拳,乙马多双架(7)甲马岁横
击,乙弓步撑架(8)甲分手掖掌,乙分手挂掌(9)甲掐肚双撞,乙
托肘撩阴(10)甲转身切掌,乙上步击掌(11)甲刁掳大缠,乙退步
架推(12)甲刁掳大缠,乙退步架推(13)甲捧手小缠,乙捋肘挂踏
(14)甲马步搜肚,乙马步挤裆(15)甲踏步击掌,乙退步小缠
(16)甲捋肘挂踏,乙撤步撑地(17)乙马步搜肚,甲马步挤裆(18)
乙撤步抢砸,甲上步架推(19)乙挨步弹踢,甲跪膝拍脚(20)乙翻
臂砸拳,甲马步撑架(21)乙转身击裆,甲并步挫掌(22)乙掳手弹
腿,甲撤步拍脚(23)乙马步砸拳,甲弓步双架(24)乙弓步横击,
甲弓步撑掌(25)乙分手掖掌,甲分手撑掌(26)乙掐肚双撞,甲托
肘撩阴(27)乙转身切掌,甲上步击掌(28)乙刁掳大缠,甲退步架
推(29)乙刁掳大缠,甲退步架推(30)乙挥手小缠,甲捋肘挂踏
(31)乙马步搜肚,甲马步挤裆(32)乙踏步击掌,甲退步小缠(33)甲
捋肘挂踏,乙撤步撑地(34)甲马步搜肚,乙马步挤裆(35)甲撤步
抡砸,乙上步架推(36)甲换步弹踢,乙跪膝拍脚(37)甲翻臂砸
拳,乙马步撑架(38)甲转身击裆,乙并步挫掌(30)甲掳手弹腿,
乙撤步拍脚(40)甲马步砸拳,乙弓步双架(41)甲马步横击,乙弓
201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教学训练丛书 武术·射弩
步撑掌(42)甲分手掖掌,乙分手撑掌(43)甲刁掳飘腿,乙提膝挂
掌(44)甲、乙跨虎步(45)甲、乙半马步崩时(46)甲、乙探接步
(47)甲、乙退步掌(48)甲、乙并步顶肘
收势
- 八极对练
动作名称:
预备式
(1)甲、乙同时迎门三不过(2)甲上步横打,乙马步双托(3)
甲弓步横打,乙弓步双托(4)甲、乙同打转身挤裆,乙吹灯手(5)
甲侧身踢砸,乙引托手(6)甲、乙同时双分掌(7)甲托接掌,乙退
步亮掌,甲退步亮掌(8)甲、乙同打鹞子翻身(9)甲右左大缠,乙
左右退步推掌(10)甲小缠冲拳,乙挂踏(11)甲退步砸寸腿,乙上
步架跪膝(12)甲进步横打,乙双托掌(13)甲、乙同打转身挤挡,
乙吹灯手(14)甲侧身踢砸,乙引托手(15)甲、乙同打双分掌(16)
甲转身右小缠,乙反缠推掌(17)甲翻身窝肘手,乙退步推掌
收势
二、通背拳
通背拳,又称通臂拳,是流传在我国北方的主要拳种之一。
因流传久远,各地的称谓也有所不同。如“五行通背”“六合通背”
“五猴通背”“活叶通臂”“劈挂通臂”“少林通臂”“两翼通臂”“通
背长拳”等,不一而足,近人还传有“纵横通背”。虽然名目有别,
演练风格不尽相同,且能各执一词,但其拳理和历史渊源基本上
是一致的,故应归为一家。
(一)流源
- 武田熙在 1937 年所著《通背拳术》一书中,古称通背拳为
通背门,后改为白猿门,通背猿门。清真教人称此拳为“行门”“行
202拳或长拳”。相传为战国时白猿者所传。后只传三友:一王道,二
李义,三韩成,但无证可考。
- 也有人认为通背创自五代或宋时。一说为韩通所创,依据
是在一些拳谱中记载的古之十八位拳家中有“韩通遒背为母”一
句。此外不得详考。一说为陈搏老祖(字图南,亳州真源人,赐号
希夷)所创,后历代相传,至清中叶,由鲁云清传齐太冒,许禹生
在《国术理论》讲义中,对陈搏有略述:
“宋时人,字图南,五代时
隐居华山,宿处恒百余日不起,太宗时赐号希夷先生,创有‘十二
坐功’。”但并未提及创拳。
- 明朝著名学者黄宗羲在《南雷集·王征南先生墓志铭》中
有“佑神通臂最为高”一语。其后黄百家在《学箕初稿·王征南先
生传》中又加说明“通臂,长拳也”。由此而论,明代当有通臂拳流
传于世。
- 唯据 1931 年修剑痴拳谱遗存的文字记载,清代中后叶,
浙江人祁信在河北固安传授此拳,故称“祁家门”,后称“通背”。
其后祁信之子祁太昌在多年研习的基础上又有所改进和发展,
从此有老派(祁信)、少派(太昌)之分,老祁、少祁之别。老派动作
古朴遒劲,少派动作精巧,以柔为主。此后名手辈出,遂使通背之
名著称幽燕。目前流传的通背拳也大体上分为两大支脉。①祁信
传陈庆,陈传王占春,王传张策。吴图南所著《国术概论》中记载:
“光绪初,有张策者,字秀林,直隶香河人也。精通各家拳术,为人
慷慨好义,性谦和。闻陈(陈庆)之名,复从师兄王占春,切磋琢
磨,历时九载,而技始成。”②祁太昌下传许天和等,许传修剑痴。
修集前人之大成,结合自己的潜心体验从理论的高度概括、阐
述。从而有“论势”“论法”“论理”等论说留于后世,是目前研究通
背举极为宝贵的始藏资料。由此可见,修剑痴、张策是承上启下
203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教学训练丛书 武术·射弩
的近代通背名家。
(二)分布
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西、四川、贵州、陕西、广西、吉林、
安徽等地。
(三)拳理

“通背”的原意并不是指一个门派,而是一个锻炼的法则。通
是通达的意思,古语有“非神而不能通,非化而不能达,神化之
功,方得通达之妙”。背是指人的脊背,目的在于腰背发力、通肩
达臂、放长击远、先发制人,所以称做“通背”练习。通背拳讲究体
用兼备,
“五行之体,通背谓之用”,以古哲双阴阳五行学说为拳
理基础。拳理中说,天是一大周天,人是一小周天,天之五行是
金、木、木、火、土;人之五行是心、肝、脾、肺、肾;拳之五行是摔、
拍、穿、劈、攒。天以阴阳五行繁衍出万物,拳则以五行推演出拳
外之拳,其对应关系如下。肺肝肾心脾金木水火摔拍穿劈攒炸摧击五护八断论五护是自身防护方法的总称,即:一护首,内含“掩手穿掌”;二护肘,内合“藏花手”;三护心,内含“拢胸抱月”;四护肾,内合提膝摘胯;五护股,内含“寒鸡式”。具体的方法是高挑、底搂、外
滚、里挤、中者缩。两手缠护合抱,
“两手不离心,两肘不离肋”,并
要配合身法与步法的变换,随机而动,变转灵活,形成防守严密、
无懈可击的较完整的防守技术。
204八断是对动、静、虚、实、刚、柔、急、缓 8 个方面的辩证推论。
(1)动与静。动静全在乎神情,精力集中,动作必然灵活,反之必
然迟滞。有时静是蓄备精神,以逸待劳,
“处处皆暗藏”。转机中以
静制动、防守反击。动则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快如炮发。此为
动静合宜,并要根据时机与目的之不同,各尽其用。(2)虚与实。
虚实全在乎“心”,而不在乎“形”。形虽实心苦虑亦虚,心若实,形
虽虚亦实。虚者难攻,实者易破,因此要虚诱实发,击之中的,虚
虚实实,变化莫测。(3)刚与柔。刚柔之法是柔多而刚少,外刚而
内柔,出手为柔,力到为刚;刚力一动,速变为柔。以柔为贵,以松
活为本;柔者心活,活则生巧,巧用自如,可谓柔力克刚。因此,练
刚须知柔之妙,练柔要明刚之义。用柔之时,必要存刚,用刚之
时,必要存柔,刚柔相济,方为合一。(4)急与缓。交手之际,急似
晴天霹雳,令人不及掩耳,哪有手足可寻。缓似阴阳,令人难测。
此外还有“用急则急应,用缓则缓随”之说。
- 论势、法、理
在学习势、法的同时,要明白道理,既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
然,以理推术。道理通顺,体势正确,就没有不规范的动作。方法
亦然,理顺而技艺精湛,就没有不精确的方法。因此善于学习的
人,必须要先明白道理,以理论指导技术的学习,研究分析什么
是正确的体势,遵循正确的方法,促进正确技术的形成。
- 诸法论
迎敌法:袭取攻御、严防谨守。
手法:掤拒拿拦、圈揽抅劫、削摩拨搧。
步法:蹿蹦跳跃、闪展腾挪、进退激彻。
跟法:观察阅览、顾盼窥视。
心法:精气意力、参详略策、晓悟思慎。
205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教学训练丛书 武术·射弩
身法:粘、连、挨、贴、吸、化、省、懈。
劲法:冷急脆、灵活妙,绵软巧、轻速捷。
用法:引诱讵诈,聚神惊吓,伸缩往来,起落收放。
势法:活步、活身、运力、用巧、知势、知法。
理法:穷理推术、求法究势。
手法:以摔、拍、穿、劈、攒为主要掌法。摔掌如闪电,谓之炸
力,方法是抖搠摔炸、抽撤带还。
拍掌如雾现,谓之摧力,方法是摧搓拍塌,搂刨缠掳。
穿掌如星串,谓之掤力,方法是穿攉掤挑,刁拢锁扣。
劈挺搌如雷震,谓之击力,方法是劈擂击掉,翻搌挺烈。
攒掌中拳如暗箭,谓之弹力,方法是弹攒崩掏,牵挂带领。
- 七操五十六字论及十八通串
通背拳对形体的要求较高,头顶、项领、前空、后丰、虚胸、凹
肚、探背、松肩、臂长、合肘、活腕、腿曲、三折(身挤、臂折、腿折)、
九扣(指扣、腕扣、肘扣、肩扣、胸扣、腰扣、胯扣、膝扣、足扣)。形
象的说法是手背似铁,腕活如绵、两只胳膊似皮鞭;肘如环、肩如
风轮、背如蜗牛、胸如空洞;身似弓、腰似蛇行、胯似奔马、膝似寒
鸡、脚似钻。此外还有神似猿、目似鹰、大似鹏、轻似燕、凶似狮、
稳如鹤、捷如鹞、灵似猫等以形喻势的比拟和要求。
通背拳的七操是指形体操练的基本方法,包括运指、摇
腕、坠肘、伸肩、曲腰、提膝、蹬步,具体的要求便是五十六字
论。运指:穿攉挤按,刁拿锁扣。摇腕:抖搠摔炸,转还扑蹈。坠
肘:攒崩弹击,抽撤带环。伸肩:伸缩轻妙,往来灵活。曲腰:腰
似蛇形,身法如电。提膝:蹿蹦跳跃,弹撩点撞。蹬步:摧击挺
烈,冷急脆快。
十八通串:通是通达兴衰之理,串是串通往来之意。
206心神意气胆,首项膊腰肋。
手眼身法步,腕肘肩胯膝。
递手由神发,进手由胆发。
引手由意发,闯手由气发。
变手由心发,甩手由腕发。
掳手由肘发,劈手由背发。
跃手由胯发,移手由膝发。
穿手由颈发,烈手由项发。
攒手由腰发,抱手内肋发。
拍手由肩发,察手由眼发。
随手由身发,闪手由步发。
- 十二要论
(1)缓:手向前伸时要缓,不可过急。若急出硬伸,必然劲拙,
劲拙手臂必僵,动作一定迟滞,逢敌不能应敌而变,随势而换。此
为一要。
(2)探:运动时背部向前探拔,是拳势的基本方法,也是放长
击远的必备条件。只有探背、松肩、合肘、顺膊、舒腕、松指,才能
使人通达于背、传于肩、布于臂、贯干指。此为二要。
(3)毒:手毒如猛虎捕羊,眼毒如饿鹰视兔,心毒如怒猫捉
鼠。此为三要。
(4)顺:①臂顺。臂顺手臂的往来伸缩才能灵活自如。②气
顺。气顺可使气沉丹田,稳固桩步。不产生胸满气逆的感觉,以保
证运动的顺利进行。③力顺。力顺力点才能准确,用力方可顺达,
才能发出冷弹脆快的爆发力。④步顺。步顺是步法灵活的基础,
是身法多变的保证。此为四要。
(5)顶:①头要顶,精神贯注;②舌要顶,目光自敏;③手要
207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教学训练丛书 武术·射弩
顶,有推山之功;④胯要顶,有奔马之势;⑤气要顶,以气顶力,力
借于气,气助于力。此为五要。
(6)合:眼与心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肘
合,肘与肩合,肩与背合,背与腰合,腰与膝合,膝与足合,周身内
外相合,合而归一,一气贯通。此为六要。
(7)舒:手指要舒,舒展自然,灵活自如。腕要舒,舒腕如绵,
柔活灵便。肘要舒,舒肘松肩,手臂的伸缩、吞吐、含展、收放才能
势随人愿。肩要舒,舒肩臂长,方可击远。胸要舒,舒胸气沉,基础
牢固。腰要舒,舒腰才能肢体灵活,变换自如,促使上下相随,身
法自然。胯要舒,舒胯步法灵活,闪转进退,身随人愿,变化莫测。
此为七要。
(8)挺:项挺,精神贯项;腰挺,力达四肢;膝挺,力贯于足;指
挺,力达梢节;腕挺,腕借肩力;臂挺,以借肘力;肘挺,以借身力。
周身之力贯注四肢,全借挺力。此为八要。
(9)扣:指扣、腕扣似钓,手不空回,是刁、缠、锁、扣、搂、刨、
捋、带等技法的要求。肘扣是由于两肘不离肋和出手入手总要护
中的需要。肩扣、胸扣使“胸如空洞”“背如蜗牛”。胯扣、膝扣使裆
部得到保护。足扣是指用足趾抓地,可使肢体稳健。此为九要。
(10)曲:指、腕、肘、肩、胸、背、腰曲,是“五护八断”方法的形
体要求。曲生化力,指、腕、肘曲是护上,胸、腰、背曲是护中,胯、
膝曲是护下,肩曲是护左右。由此五护而生八断。此为十要。
(11)随:手、眼、身、步、心、意、气、力要处处相随,内修外练,
才能合而为一,随意而动。此为十一要。
(12)摧:以心摧意,意借心力;以意摧气,气借意力;以气摧
力,力借气力;以背摧肩,肩借背力;以肩摧肘,肘借肩力;以腰摧
胯,胯借腰力;以胯摧膝,膝借胯力;以膝摧足,足借膝力;周身之
208力,全借足力。此为十二要。
- 十戒论
(1)戒贪酒,酒要少饮,不可过量。
(2)戒淫欲,不要乱而无度。
(3)戒心实,心过实则势无虚,无虚则没有变化。
(4)戒怒气,怒气可使胸满气逆,动作僵硬,僵则易刚,刚则
易折,战时易破。
(5)戒拙力,拙力者,劲不能顺达,气不能沉实,血脉不得畅
通,肢体必然不能灵活。
(6)戒鼓胸,鼓脑提腹为百害之首,使气浮而不能不行至丹
田,体轻而动作不稳。
(7)戒体逆,体逆会固执身法,起落进退、闪展挪移都会受到
限制。
(8)戒歪脸,歪脸的最大弊病是不符合实战的要求,歪脸视
线为偏,既看不见对方神情,也察不出动静、虚实的变化,自然要
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9)戒肩偏,此害在于两手不能灵活转动,劲力不能贯通。
(10)戒斜胯,斜胯一定会影响身正,身不正则势不稳,势不
稳则步自乱,步乱则不击自败。
- 技法论
通背拳在技击上的要求是一稳、二准、三毒、四狠。
稳是基础,准是保证。只有稳,才能准,有准才能到狠。准也
意指“力到用时而有力,谓之真力;巧到用肘而生巧,谓之真巧”。
毒是手毒如风扫残叶,眼毒如饿鹰视兔,心毒如日照寒霜。
技击原则是:
“你拳打,我拳发,你拳不动我拳打;来得紧,去
得快;中拳本是拳中王,高低远近都不防,高不拿,低不架,当中
209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教学训练丛书 武术·射弩
发拳把敌打;去如箭,回如线,指人头,打人面,四面八方都看见。
(四)特点
通背拳不取猿猴等动物的形象,而是揣摩其特长造拳取势。
猿猴能舒肢展臂、伸缩弄长,放长击远,故有“猿猴闪身”“猿猴入
洞”等动作出现。鹰能振翅扶摇,故有“大鹏展翅”“黄鹰探爪”之
势。鹤喜独步佇立,故有“立鹤舒项”之容。猫有灵活机敏之能,故
有“灵猫捕鼠”之形。其具体的特点、要求是:
- 腰背发力,放长击远;
- 探背松肩,臂如皮鞭;
- 甩膀抖腕,立抡成圆;
- 吞肚虚胸,拧腰切髋;
- 大开密合,击拍响亮;
- 拈衣发劲,刚后复柔;
- 步内含腿,劲势不断;
- 猿目鹰神,意气贯穿。
(五)功法
- 六路站状
(1)乾坤状:此状是运臂活肩的功法。两臂运动或上,或下,
或前、后、正、反、左、右、横、竖、见,犹如两条皮鞭,悠动好似风
轮,运转不停,力贯于掌。
①向前单抡臂(别称飞劈):两腿前后开立,一掌屈肘提至胸
前或侧立掌,另一手由体侧向前、向上、向后、向下直臂环绕一
周,反复练习,左右手互换。
②向后单抡臂(别称反劈),同“飞劈”动作,唯方向相反。
③前后双抡臂(悠带又称风轮双劈):两脚前后开立,两臂
上举,右臂向前、向下、向后、向上,左臂向相反方向各环绕一
210周,反复练习,或左右手交替换向再练,次数逐渐增多,速度逐
渐加快。
④依次前抡臂(别称风轮劈),两脚前后开立,左掌直臂上
举,右臂下垂于体侧,两掌依次向前直臂划立圆轮绕。
⑤蹲起双绕臂(别称合手):错步站立,两掌体前交叉,然后
两掌经侧弧形上举,再与蹲步同时下落体前,反复起落合手
练习。
⑥并步蹲起双绕臂(别称开手):并步,两掌上举,经两侧弧
形下落,同时下蹲,反复练习。
(2)周天状:此状是运身活腰的,要求一处动,处处皆动。
①两臂左右抡拍(别称披身搭挂):两腿左右开立,体右转,
左脚跟随之提起,左掌经前向右上方抡摆、屈肘,以掌心拍击右
肩;右掌经体后屈肘以掌背拍击左腰眼部位。然后体左转,向左
练习,进而左右互换,反复练习。要求:两臂放松,随拧腰、蹬地而
被动抡拍。
②回腰抡臂(别称蛟龙出水):两腿左右分开,体先向左转,
刷腰一周后左右手依次拍击右膝外侧。左右侧互换练习。
(3)子午状:此状是运动手臂而求冷急抖弹力的练习方法。
力发于足,贯之于手。穿掌中拳(冷急带还):内左虚步开始右手
穿掌前伸,随即重心前移,左脚用力踏实,左掌沿右臂下前伸,待
左臂伸直时,变拳攒出;右掌屈肘收回腰间。反复练习,并左右侧
互换。要求:出手为掌,点到为拳,发力冷弹,刚后为柔。
(4)混亢状:此状是伸肩摇腕之法。其中分内外两劲,外劲为
探背松肩,合肘舒腕,探按一气;内劲为里挤外滚,粘连贴随。
①伸肩:由虚步开始,两掌屈肘置于腰侧,掌心向上;一掌边
旋臂(内旋)边向前缓缓伸出,高与腹平,左右手互换反复练习。
211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教学训练丛书 武术·射弩
②摇腕:两手同时上下、左右抖腕练习。
(5)五行状:此状即摔、拍、穿、劈、攒五掌练习。
(6)中和状:此状是万法合一,一气贯通的练习方法。
由“虚步引手”开始,接做“迎机进掌”,再做“如波似浪双进
手”。往返左右练习。
(六)套路
徒手套路。
- 翘首拳一八式
动作名称:
(1)拢胸抱月势(2)当场递手势(3)三折九扣势(4)单晃掌势
(5)双晃掌势(6)推碗势(7)探背伸肩势(8)摔掌势(9)拍掌势
(10)穿掌势(11)劈掌势(12)钻掌势(13)劈挂掌势(14)猿猴探背
掌势(15)飞虎拦路掌势(16)左右探掌撩阴腿中拳势(17)劈撩攉
挑势(18)锁手抹眉掌势(19)穿云掌势(20)翻正撩阴掌势(21)挑
掌势(22)藏花腿势(23)外转环拍掌势(24)翻正劈山势(25)青龙
架势(26)撩阴掌势(27)撤步圈拦势(28)连环拍掌势(29)风摆荷
叶势(30)青龙转身势(31)胸前挂印势(32)飞虎拦路摔掌势(33)
推山势(34)连环劈山势(35)圈拦拍掌势(36)掩手中拳势(37)叶
里藏花掌势(38)撤步摔拍掌势(39)迅雷掌势(40)飞虎拦路拍掌
势(41)大鹏展翅鸳鸯腿势(42)擦背撩阴掌势(43)掩手劈山势
(44)推窗望月势(45)进步托掌(46)劫腿势(47)飞虎拦路劈山势
(48)金龙合口势(49)猿猴入洞势(50)吼狮发威势(51)闪展劈山
势(52)摔掌中拳势(53)闯山势(54)摇身膀 势(55)白猿献果势
(56)切掌势(57)穿掌中拳势(58)按手中拳势(59)圈拦摔掌势
(60)乌龙缠腰势(61)猿猴闹洞势(62)三绝腿势(63)挑掌中拳势
(64)左右点手势(65)群捉劈山势(66)摇身膀 腿势(67)摔拍中
212拳势(68)狸猫捕鼠势(69)按手劈山势(70)扑手中拳势(71)飞虎
拦路中拳势(72)指裆捶势(73)拢抱捋带十字弹腿势(74)摇身
膀敧中拳势(75)按手拍掌势(76)金鸡拿嗉势(77)劈拢中拳势
(78)猿猴摘桃势(79)撤步拍掌中拳势(80)按手摔掌势(81)左右
闪打势(82)鹞子穿林势(83)猿猴出洞势(84)攉挑劈山势(85)穿
掌劈山中掌势(86)抽撤掌势(87)白马斩掌势(88)闪劈势(89)白
蛇缠身势(90)白蛇吐信势(91)拍掌中拳势(92)猿猴缩身势
(93)引手撩阴腿势(94)转环拍掌势(95)底撞腿势(96)带环拍掌
势(97)摸身掌中拳势(98)点手中拳势(99)劈掌中拳势(100)掩
掌势(101)鹞子翻身掌势(102)金鸡撤膀势(103)转环劈山
势(104)二龙戏珠势(105)老僧托钵势(106)撤步摔掌中拳势
(107)飞虎拦路劈山中拳势
收势
- 通背拳一八掌
动作名称:
(1)迅雷掌(2)霹雷掌(3)火雷掌(4)挑雷掌(5)崩雷掌(6)旋
雷掌(7)扑雷掌(8)缠雷掌(9)斩雷掌(10)播花掌(11)梅花
掌(12)荷花掌(13)撩花掌(14)旋花掌(15)莲花掌(16)缠花掌
(17)双花掌(18)穿花掌(19)转环掌(20)连环掌(21)飞环掌(22)扑
环掌(23)旋环掌(24)钻环掌(25)撮环掌(26)缠环掌(27)玄环掌
(28)柳叶掌(20)扫叶掌(30)荷叶掌(31)醉叶掌(32)贯叶掌
(33)绞叶掌(34)摘叶掌(35)片叶掌(36)奇叶掌(37)大连环(38)小
连环(39)飞连环(40)刺连环(41)双连环(42)挂连环(43)托连环
(44)展连环(45)内连环(46)双击掌(47)晃击掌(48)缩击掌
(49)扑击掌(50)连击掌(51)探击掌(52)截击掌(53)穿击掌
(54)平击掌(55)撩阴掌(56)羞阴掌(57)落阴掌(58)摘阴掌(59)抖
213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教学训练丛书 武术·射弩
阴掌
浏览1,64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