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常有满清的一些遗老遗少们对撂地摊的摔较人不 屑一顾,指责这些卖艺糊口的艺人“把皇上家的御扑户当破烂给 卖了”,表示了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凄凉心情。摔跤撂地 摊实际是社会变革的一种产物,《天桥百写》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对此做了如下的描述:

“北京之跟較场,始于天桥,民国十年,有杨双恩者,前曾 充扑户,因无以为生,遂在天桥练把式找钱过日,后沈三加人摔 跤,亦颇受人欢迎,于是改为完全跟政,初本不收钱,后因其他 生意皆因此贻误,莫不赔本,故渐成艺人一流,其他躀跤家,遂 群起效尤,成为固定之职业。彼时之躀跤场,即在现今天桥合意 轩落子馆之后身也。”

(一)播地操的由来

前清时期,善扑营的扑户们有如今日日本的相扑,受到国人 的尊重,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每月优厚的俸禄,钱粮月米按时领 取,毎日刀、马、弓、石、二五更的功夫催着。自然除说摔较外 别无所虑,但到民国善扑营被撤消,扑户爷们生活没了着落,除

了卖身上的这点摔跤技艺外,什么也不会,卖艺是时代改变的结 果。一代评书宗师连阔如先生对此情有独钟,他在《江湖丛谈》 中说:“至今时代变迁,善扑营之人十存一二,亦都老迈苍苍了。 自人民国以来,摔跤这种技术几乎失传。幸有一班人在各杂场撂 地,虽是掉在地下挣钱,还不算江湖人。”其间也有一些人是极 力卖艺换钱的。

民国初年间善扑营的有名扑户们还健在,以官文爷、宛八 爷、瑞五爷等人认为摔政是高雅玩艺,能见皇上,扑户们都是有 身份的人,怎么能扔在地上换钱呢?不换钱就没有饭吃,尽管有 些人反对,摔跤当做一种买卖还是做起来了。

最初,社会上“并未将摔跤撂地算作江湖人'江湖人称摔跤 为鳔子'社会上私练仍称摔跤〇 “凡是撂地摔跤的人,都是好喜 功夫,经济压迫子弟下海”。开始时,“他们不懂撂地卖艺的技 巧,练完了人也走光了,到头来白辛苦一场,钱也挣不到。不过 他们为了挣钱亦都和江湖人学的每逢上场先圆粘子(即招观 众)”,使观众围过来,摔几跤垫垫场子,将“粘子”(观众)圆 好啦,然后亦按着把式(武术)卖艺的一样,全都站在场子当 中,向四外说(应由一人说,叫说买卖,又叫“杵门子”)一套 江湖生意口,把观众扰住不走,摔完了再向观众敛钱,敛钱又有 一套“钢口”(一套敛钱的词语)。“他们练了这套江湖口,亦是 无法,为了挣钱养家”。撂地政场的伙计必须有真功夫,“跟政场 上彼此摔较时,目的既为金钱,其中自有真假,无可讳言。当人 场躓跤,真较多,至三五回合后将敛钱时,则只图得摔得漂亮, 而投观众悦心。行话上称真为尖儿,假为理惺,吾人若闻摔个理 惺的,是假的。但此种假功夫亦须锻炼,否则,手脚未到,人先 倒了,岂不露了马脚。”

这些人学会了做生意,对江湖规矩有了广泛的了解,入伙者

日增,渐渐形成群体,江湖人称之为“海青腿”。这些人身怀绝 技,闯荡江湖,将摔跋运动传遍了大江南北,祖国各地^ “摔跤 的这种功夫是我国国粹的一种武术,至今没有失传,亦是摔跤撂 地的人们能够保存国粹的种种功劳,使各界人士知道还有这类武 术,实是他们的好处,如若没有他们这些人干这行儿,不用说保 存这种技能,提倡这种武术,亦恐无人道及了”(引自《江湖丛 谈》)。连阔如先生是时代的见证人,写了当时摔跤艺人对传播摔 跤运动、提高摔跤技术水平等做出的积极贡献,功不可没,益在 千秋。

民国初年,天桥以西新开辟了城南商场、先农市场、三角市 场、公平市场f商业网络,随之而来的各种艺人在此设场面卖 艺,说书场、鼓书场、魔术场(洋戏法)以及变戏法的、打把式 的、算卦的等,生意场林立,食品杂货极多,东西两庙的游人 (隆福寺和护国寺)被新兴城南天桥吸引来很多。后来天桥西边 又连续开辟了新世界和城南游园,自此天桥逐渐繁荣,二三十年 代达到顶峰,从而促进了当时经济发展,丰富了京城百姓的文化 生活。

在北京天桥专业撂地摔较,应首推沈三(沈友三),除沈友 三外,还有宝善林(宝三)、张文山(张狗子)等。

播地嫌的规矩

摆地摊的跤场在组织与人员组成上都是松散的自由式结构, 有一位德高望重且技艺超群人为“穴头”场主,即现在的法人, 还有几名得力的伙计,组成一个摊位。


  1. 撂地跤场的组织


早年北京跤场很多,水平也不尽相同,每个跤场的经济分配 各异,水平高的跤场,收人较高,水平低的跤场,勉强维持生 活。沈三蛟场在伙计少的时候也表演惺活(硬气功),技术好又 有人缘,就挣的多。跤场也卖药(路北开有清真堂),专卖舒筋 活血丹,跤场卖药的收入归沈三。沈三很有凝聚力,从他手下出 来的伙计都掌穴。“各场每天所人之钱,与地主二八分,说买卖 的拿一分半,其余依本领大小拿钱,或遇天气好时,每小分可得 洋一元,说买卖的可得四五元,利之大并不逊于任何生意。”(引 自《民社——天桥指南》)。

当年天桥曾有一小孩跤场,由于没有生意口,不会做买卖, 收人很少,无法维持生活,时间不长就解散了,伙计们也各奔东 西了。

张文山(张狗子)会同孙殿启(小奔头)、邬天熊(大哑 巴)、朱永祥等在新民电影院对面设场,由张文山掌穴。他们主 要靠永定门外私练帮场的维持,帮场的不敛钱,他们几个人平

分。

宝三原在隆福寺和护国寺设场摔較和演练中幡,时常也来天 桥演出,但不固定,沈三去外埠后,宝三就在天桥扎下根了,从 此不再赶庙会。沈三的伙计魏德海、张文山、李永福、郭升祥、 邬天熊(大哑巴),以及孙殿启、马福来、付德才(傅傻子)、小 哑巴,长期与宝三合作,后又有由天津回京的陈德禄、由沈阳回 京的徐俊卿加入。40年代以后,形成了一家独秀“宝三跤场”。 宝三跋场人才聚集,实力雄厚,京城政场没有一处能与之抗衡。

50年代初宝三率众到外地巡回演出,其余一部分在天桥坚 持演出,同时又有陈金泉、马贵宝、何兰亭、侯长瑞、付顺禄等

青年人入伙,给跤场注人了活力。宝三跤场的特点是演出摔跤、 中幡。收入大家平分,没有大小份,卖药收人归宝三个人。直到 50年代后期,天桥进行全面改造,建起了瓦木结构的大棚,冬 暖夏凉,天桥进行全面改造,形成了固定房屋,从此结束了天桥 摔跤场风来吹雨来散的历史。营业形式也有了改变,由原来穴头 “说买卖”、“开杵门子”、伙计向观众“托杵”(敛钱),改为计场 取费,每场二分钱,停止了卖药和练中幡(中幡到游园晚会上去 演)。穴头不说买卖了,逐渐增加了 “包揪”(笑料),形成了良 好的戏剧效果,深受广大較迷和观众的青睐。

调整后的宝三跤场仍由宝三掌穴,老辈伙计有徐俊卿、陈德 禄、孙殿启、满宝珍等诸位先生,青年伙计有陈金泉、马贵宝、 何兰亭、侯长瑞等人。改为计场收费后,极其红火,每天开场 前,已座无虚席了。到星期天,观众在栅外排队等候,出来三位 进去三位,在天桥文艺圈最火爆。他们十来个人比北京杂技团几 十人收入还多。后来上级给他们调整了场地,跤场让给了北京杂 技团,让他们搬到了张宝忠把式场原址,虽然背脚但还是观众踊 跃,收人不减,此时他们改为死分活值,即根据个人的业务水 平,由大家评定分数,最高分10分,最低分为5分,根据分值 收人,均按分“掰把”(开工资),收入颇丰。

60年代初宝三因年老体衰,力不从心,改由陈金泉掌穴, 有杨宝和、周茂兴加盟,又有金广元、关文林、王会民、刘金元 等编外人员“拿黑杵”(名义上的帮场,实际上挣钱),这些人很 有实战能力,可谓人才济济。陈金泉、杨宝和、周茂兴等多次参 加全国比赛,均获得优异成绩,并荣获运动健将。天桥跤场吸引 了大批业余爱好者和专业运动员,每到周日形成了小擂台,有时 帮场的相互对摔,时有精彩场面出现,当时八一队(解放军队) 王怀宝、范连生、郭志刚、何润宗,北京队徐茂、李宝如、刘玉

森、杨广森等经常活跃在天桥跤场,深受广大跤迷欢迎。天桥跤 场对普及中国式摔較运动,提高中国式摔政的技术水平,起到了 积极的作用。

浏览84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