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迈一步,各脚不变,唯足尖)扣,成 左弓步;同时,右小臂由右向左向前 横磕,与甲右小臂相击,掌心向后,虎 口向下;左掌屈肘回收,置于左肋处; 掌心向上,虎口向外;目视右小臂。 (如图 3-139)
- 上步右上反磕臂。甲右脚向左向北迈一步,置于左脚东北
方,距离左脚约66厘米,左脚不变;同时,右小臂向左向上绕一 立圆,然后再向右向南反磕,与乙的右小臂相击,掌心斜向),虎 口斜向后,高与头平,目视有小臂。与此同时,乙的右脚也向左向 南迈一步,置于左脚西南方,距离左 脚约 66 厘米,左脚不变;同时,右小 臂向左向上绕一立圆,然后再向右向 北反磕,与甲的右小臂相击,掌心斜 向),虎口斜向后,高与头平,目视右
小臂。(如图3-140) 图3-140
- 右下反磕臂。甲乙两人步型不变,甲右小臂由上向下反 磕,掌心向),虎口向前,左掌不变,目下视右小臂;与此同时,乙
右小臂也由上向下反磕,与甲右小臂相击,掌心向),虎口向前,
左掌不变,目下视有小臂$ (如图
3- 141)
- 转身左下反磕臂$甲上体左 转,右脚向西迈步,左脚向后向东退 一步,左小臂随上体左转,向左后下 方横磕,右掌屈肘回收,置于右肋处,

掌心向上,虎口向外,目视左小臂;与 此同时,乙上体亦左后转,右脚向东迈步,左脚向后向西退一步, 左小臂向左后下方横磕,与甲左小臂相击,目下视左小臂。(如图 3-142)
身后左上反磕臂。甲乙两人步型不变,左小臂同时由下向上 对,两虎口均向后,两掌高与头平,目均视两小臂。(如图3-143)

退步左下正磕臂。甲左脚向后向北退步,右脚不变,同时 左小臂向下向左向北直摆,然后再向南横磕,掌心向),虎口向 前,目下视左小臂。(如图3-144)与此同时,乙左脚亦向后向南 退一步,右脚不变,左掌小臂向下向左向南直摆,然后再向北横 磕,与甲左小臂相击,掌心向),虎口向前,目下视左小臂。(如图 3- 145)
上步左上反磕臂。动作与步骤2上步右上反磕臂相同,唯 方向相反。(如图3-146)
左下反磕臂。动作与步骤3右下反磕臂相同,唯方向相 反。(如图3-147)

转身右下反磕臂。动作与步骤4转身左下反磕臂相同,唯 方向相反。此式接下去则又回到开始时磕臂动作,然后再过渡到 左磕臂动作,反复进行练习。
动作要点:甲乙两人练习时每个动作均须同时进行,恰到好 处,配合默契。两臂磕击要快速有力,松沉灵活,切不可用拙力僵 劲,要处处有弹性,时时含内劲,刻刻;变化。
(七)撞腿功
这也是武术传统功法之一。属八封门腿功。八封掌古谱云: “步如趟泥,行如流水,一步三腿,转身三腿,盘盘有腿,二十六截 腿,七十二暗脚,处处藏腿。”撞腿功是八封掌最基本的腿功, 动作简洁、实用,易学易练,长期练习不但能增强腿部力量和 抗击打能力,而且还可以锻炼身体旋转的灵活性,提高对腿 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更好地掌握腿法技能。练法包括以下5 个步骤。
左前撞腿。甲乙两人相对立正站立,甲面向东,乙面向西, 相距约1米,双目相视。甲身体略右转,右脚外摆顺直,左脚向前 (东南)横扫;同时,乙身体亦略右转,右脚尖外摆顺直,左脚向前 (西北)横扫,左小腿迎面骨与甲左小腿迎面骨相撞击,目视左 脚。(如图3-148)
左方撞腿。甲的左脚由左向后向右向前绕一平圆,再向后 倒扫,同时乙的左脚也由左向后向右向前绕一平圆,再向后倒 扫,与甲的小腿肚相撞击,右脚不变,目视左小腿。(如图3-149)
转身右后撞腿。甲身体右后转、左脚向西迈一步,右脚随 身体后转向南后扫,同时乙身体亦右后转,左脚向右向东迈一 步,右脚随身体右后转,向后向北后扫,与甲的右小腿肚相撞击, 目视右小腿。(如图3-150)

- 右前撞腿。甲的右脚由右向左向后绕一平圆,向前向北横 扫,同时乙的右脚也由右向左向后绕一平圆,向前向南横扫,右 小腿迎面骨与甲的右小腿迎面骨相撞,目视右小腿。
- 右后撞腿。甲的右脚由右向左向前绕一平圆,再向后向南 倒扫,同时乙的右脚也出右向左向前绕一平圆,再向右向北倒 扫,右小腿肚与甲的右小腿肚相撞击,目视右小腿肚。此式接下 去则又回到开始时的左撞腿动作,依次反复循环进行练习。
初练用力要小,速度也应慢,以免受伤。动作配合须协调,快 慢一致。久之腿部力量不断增加,动作进一步熟练,这时则要逐 渐增加速度和力量。腿法也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上、中、下三 盘腿法相间进行练习。跑位功
这也是武术传统功法之一。属轻功功法。旨在训练下肢的 灵活性、稳定性和纵跳能力。练法:以直径3.3厘米、长66厘米 平头木桩30根排成直行,分别钉入土中33.4厘米,每桩间距 82.5厘米,用脚尖踩桩往返跑行。每日早、晚各练一次,每次跑 行10个往返。习练时要求全身放松,轻灵自然,精神集中,气往 上提。
(九)浑元桩
浑元桩是武术运动中的基本桩式,亦写作“混元桩”,也有称 之为“无极桩”“太极桩”等。“浑元”意指天地,天地能滋生万物。
取此意,武术运动中诸多桩式都由浑元桩衍生而成,浑元桩的基 本要领也被各类桩功广泛吸收利用。具体做法如下。
- 预备式:并步直立,两眼平视,精神内敛,呼吸平缓。(如图
3-151) 堂
- 动作做法:身体重心微移向右,左脚向左 疝J
侧开步,间距同肩宽,脚尖朝前,眼平视;要求缓
慢开步,起步时吸气,落步时呼气(如图3-152)。 '7
两手心相对,五指自然分开,以拇指尖领劲,两臂
山 向前上举起至拇指与肩齐高,紧接着肩、肘、腕关 图3T51
节微向下松沉,两手手指向内回至间距约10厘米,肩、背、肘向 外微微撑开,使两臂棚圆;同时,两腿微松胯屈膝,使重心微微下 降,眼仍平视(如图3-153)。要求动作缓慢,起臂时吸气,向下松 沉时呼气。
3•收势:重心移向右脚,然后收并左脚,两臂自然下垂如预 备势(如图3-154)。要求收步时吸气,落臂时呼气。

- 动作要领:浑元桩要求做到“上悬下沉”“前挪后撑”“四
平”“四到”。所谓“上悬下沉”,指头顶百会穴要有向上领起之意,
似有绳悬一般;头顶以下部位则尽量随地球引力放松下沉。人体 人
经此上下对拉,促成头顶百会穴、鼻下人中穴、腹部丹田穴和裆 下会阴穴上下对照成一条垂直线。这条垂直线与身体重心的投 影线正好重合。做到“上悬下沉”后能松开身体各部关节,出现沉 肩、坠肘、塌腕、松腰、落胯的形态。所谓“前拥后撑”,指两臂含有 向前向外的搠劲,背部含合向后的撑劲,使背、肩、臂、手构成一 个呈内合之形、含外开之劲的圆。所谓“四平”,包括头平、肩平、 膝平、脚平。头平指头顶平正,颈项顺直;肩平指两肩放平,不耸 歪斜,肩平则身正;膝平指两膝齐平,无前后交错,无高低不等, 无左右歪斜,膝平则腿正;脚平指两脚掌齐平,脚底全脚掌着地, (趾抓牢。所谓“四到”,指意到、气到、力到、身到。
2.练习步骤:首先运用“消除妄动,从静中获得”的原理,锻 炼丹田内气;然后,运用“以意领气”,在身内周流的原理,锻炼气 血流畅、随意运使的能力;最后,运用“应外诱潜,从动中获得”的 原理,以意念体会人身内气与外界大气相互交融流转。在持之 以恒的练功过程中,要注意贯彻“微量递增,从有限中;无限” 的原理。
(十)骑马桩
骑马桩是武术运动中的基本桩式之一。其式如骑坐马背,故 名。也称马步桩、四平桩等。长拳、南拳等多种拳系均列此桩为基 本功的主要内容。
- 预备式:同“浑元桩”。
- 动作做法:同“浑元桩”,唯两脚间距约为本人脚长的3 倍;同“浑元桩”,唯两臂松沉时,手腕下塌,手掌立起,五指并拢, 两臂与肩同宽,两腿屈膝下蹲至大腿接近水平。
3•收势:同“浑元桩”,唯臂的“前”劲集中为两掌的“前 撑”、两臂曲呈圆形。
- 练习步骡:同“浑元桩”。
(十一)内壮增力功
武术运动中进行内功修炼达到内壮外强的功法之一。动作 做法如下。
- 预备势:面南背北,立正站立, 两臂自然下垂,五指并拢,掌心贴靠 在腿两侧,两眼平视前方$ (如图 3-155)
要点:心平气和,全身放松,排除
杂念,精神内敛 图 图
- 左脚向右开一步,左脚不变,两腿屈膝下蹲成马步;同时 两掌小臂内旋屈肘置于左右两肋处,掌心向下,虎口撑圆,拇指 向后,其余四指斜向前,目平视前方。(如图3-156)
要点:含胸拔背,直颈竖项,下颌内收,闭口咬牙,舌抵上腭, 丹田后吸,提肛裹臀,用鼻孔作均匀呼吸,一呼一吸为一次,24 次为止。
- 步型不变,两掌翻转,小臂外旋屈肘,两掌徐徐向上托举 至下)处,两掌心向上,掌背向下,虎口向外,两掌五指略分,目 下视两掌。(如图3-157)
要点:两掌如托一圆球徐徐 野 向.
上升,同时向上提气作深吸气。宙
- 步型不变,两掌由内向外
翻转向前徐徐推出,两掌心向伊弋
前,虎口相对,五指均向上,高与 誓
宜 罹
肩平,目平视前方。(如图3-158) 图3-158 武
要点:沉肩垂肘,气沉丹田,敛臀提肛,呼吸12次。 术
上体前俯,两掌随上体前俯转腕翻掌向下抄捞,置于两脚 之间

- 离地寸许,两掌背向下,掌心向上,虎口向外,五指相对,目 视两掌(如图3-159)。
要点:全身放松,随身体前俯两掌向下抄捞,徐徐呼气。
- 上体直起,两腿屈膝成马步,两掌转腕翻掌抓握变拳由下
向上徐徐举起,两拳心相对,虎口向后,目平视前方。(如图3-160
要点:意念中两掌将大地抄起上举,随两拳上举,徐徐吸气。
- 身法、步型不变,两臂屈肘徐徐下垂,两拳不变,高与耳 齐,目平视前方。(如图3-161)
要点:意念随两拳而动,徐徐呼气。
- 身法、步则不变,两拳变掌,左掌向左,右掌向右徐徐张 开,两掌上托,掌心向上,虎口向后,目平视前方。(如图3-162)
要点:虎口撑圆,两掌如擎天,掌心含空,意念劳宫穴,呼吸 36次。
- 身体重心提起,两腿直立,两掌翻转,小臂内旋徐徐向下 置于大腿两侧,虎口向前,五指向下,相距大腿30厘米左右,目 平视前方。(如图3-163)
要点:意念“顶天文地”,徐徐呼吸9次。
- 右脚缓缓向左脚靠拢并步,左右两掌徐徐回收,置于大 腿两侧,掌心向内,虎口向前,目平视前方,收势。(如图3-164)
要点:呼吸均匀,心平气和,全身放松,目光回收,精神内敛。
(十二)混元导气功
武术运动中内功修炼功法之一。旨在激发人体内的潜能,提 高人体的能力。该功宜早、晚进行,每日早、晚各一次。练法如下。
预备势:面南背北,并步站立

;两臂自然下垂,两掌拇指贴 靠大腿两侧;虚颌竖项,舌抵上腭,排除杂念,心平气和,目平视 前方。(如图3-165)
左脚向左迈半步,两脚距离与肩宽;两臂内旋180°,两掌 心向外;两眼微闭,同时默想膝关节放松,由脚跟到脚掌、脚趾, 全脚放松。(如图3-166)
上体不变,两臂由大腿两侧向前向上徐徐平举,至水平位时,屈 腕使五指尖相对,两掌心向前,两臂伸直,高与胸齐。(如图3-167)
两掌由外向内翻转,五指相对,掌心向),拇指微向下扣, 两臂弯曲呈抱球状,身体姿势不变;默想拿指放松,全身放松。 (如图3-168)此式保持20分钟接练下式。
2.两肘内合两掌坐腕,掌心相对,掌指放松,两臂微内含;身 体姿势不变,意念不变,保持20分钟。(如图3-169)
6•收功。两臂内旋,掌心转向下,由前向下向后徐徐收 回,掌拳置于大腿两侧;左脚回收置于右脚)侧,两脚并步; 两拳徐徐松开,五指自然下垂;双目慢慢睁开,然后以两掌摩 擦面部、颈部、上肢、下肢,周身放松,即收功完毕(如图3-170 ①②③)

(十三)踢桩功
踢桩功是增强腿脚攻击能力和抵抗能力的练习方法。
练功器具:木桩。以全长1米、直径2厘米的坚韧圆木,埋入 地中20厘米;在露出地面的圆木外缠(数圈麻绳,即成。初练 时,栽桩1根即可,可根据需要,逐渐栽桩3〜9根。
练习方法:以桩为敌之下盘,采用各种腿法,两脚交替踢击 之。可以脚尖、脚背踢,以脚跟蹬,以脚前掌点,以脚内侧勾,以脚 外侧铲,使脚的四周都得到撞击锻炼。随后,可埋3根木桩呈三 角形,也可埋4根木桩呈正方形,或2根木桩呈梅花形,或9根 木桩呈九宫形。
采用数根木桩练习时,仍以上述踢法为基础,只须配以各种 步法和身法的变化,转踢闪击,连环施腿,似以脚、腿之技,搏

击 于群敌之中。
(十四)拍靠功
拍靠功是增强胸、肩、胯等部顶撞力和抵抗力的练习方法。 包括拍胸腹、胸撞、肩靠、胯打四法。
练习此功,要求以意领气,在拍靠的瞬间,将气贯注于被拍 靠部和用力部,使肌肉紧张,决不可泄气放松。练习时,每种方法 可单个操练,也可将四法串为一组连续操练数遍。
- 预备势:两人相距约两步,开步对立,目视对方。(如图 3-171)
2•拍胸腹:
(1) 两人同时右脚前上,同时身体左转,以人手掌拍击对方 左胸部,左臂自然后抬。(如图3-172)
(2) 两人同时退右脚于左脚旁,两臂同时下落,经腹前交叉 向上分臂;紧接着换左脚前上,同时身体左转,以左手掌拍击对 方右胸部,右臂自然后摆。(如图3-173)
(3) 两人同时退左腿于右脚;两臂同时下落,经腹前交叉向
上分臂;紧接着换右脚前上,同时身体左转,以右手掌拍击对方 式
腹部,左臂自然后摆。(如图3-174) 术
(4) 换上左脚拍腹,动作同前。(如图3-175)

⑵换步,以左胸相撞。(如图3-177)
- 肩靠:
()接上动作,两人均后撤左脚,脚尖点地成左T步;同时左 掌伸于左膝前含护裆之意,右掌附于左肩部含护耳之意。(如图3-17))
(2)进左脚至两人腿外侧交叉相靠,重心向左前移动,互以 左肩相撞。(如图3-179)

(3)左脚退回至右脚旁踏实,前出右脚,脚尖点地成右丁步, 同时右掌下插护裆,左掌向上护耳。(如图3-180)
⑷进右脚撞右肩。(如图3-181)
- 胯打:
(1)换步成左丁步,与撞肩的换步相同。(如图3- 182)
⑵上左步同“左肩靠”,唯互以左胯相撞。(如图3-183)

6•收势:收回右脚,成开步站立,两手自然垂落于体侧。
(十五)靠臂功
靠臂功是增强小臂格挡能力的练习方法。因两人以臂相击, 故又名“二靠功”。靠臂功分定步和动步两种练习法。
- 定步练法
顶备势:两人相距一臂开步对立,抱拳于腰间,目视对方。
(如图 3-186)
(1)右靠臂
- 两人同时向左转体,内旋右臂向下格击,成双方右前臂> 骨侧相击于腹前。(如图3-187)
两人右臂同时向左向上弧形格击,成双方右前臂后侧(背

- 两人右臂同时向左向下弧形格击,成双人前臂尺侧(小指 侧)相击于腹前。(如图3-189)
(2)左靠臂
接右靠臂,收抱右拳于腰间,伸左臂相互格击三下,动作同 “右靠臂”,唯左右相反。(如图3-190)

- 动步练法
预备势:同定步预备势。
(1)右靠臂
- 同定步练法①。(如图3-191)
- 两人同时向左前方出右步,脚尖外摆落地,成两人右侧相 对,上肢动作同定步练习法②。(如图3-192)
- 两人同时向右前方绕上左步,脚尖内扣落地,成两人正面 相对,上肢动作同定步练法③。
⑵左靠臂
接上式,收抱右拳,做动步左靠背,动作同右靠臂,唯左右相反。
(十六)揉球功 式
揉球功是锻炼手指按揉力、臂力和身体协调运动能力的 米
方法
- 练功器具
- 圆桌,坚木制成,直径80厘米,厚5厘米,桌边有加高1 厘米的桌沿。
- 木球,球体直径约20厘米,坚木制成,最好用?香木。
- 钢球,以钢制成,并经常用磁铁摩擦,以增加其磁性。
- 双揉式
预备式:将木球放置台上,面对球台开步站立, 两手(指自然分开轻按木球上半部。(如图3-193)
(1)以腰旋带臂动,以臂动催指而形之于球作 揉旋,即以腰向前、向右、向左顺时针划平圆,带动
臂随划平圆,最终手划平圆揉转球数圈$
(2)换逆时针力向揉转划圆数圈。
- 单揉式
以右手手指轻按球顶,先顺时针后逆时针进 行揉旋。(如图3-194)
图3%194 3.揉抄式
(1)在上述右手单式顺揉过程中,顺球滚转之势,手指贴 球转至球体下缘部将球抄托于掌上,左手迅速扶于球上。(如
)接着松开右手,以左手贴球沿扶球顶,做“左揉抄”,动作 同前,唯左右相反。左右揉抄反复连续练习数次。
上述三法练习自如后,可换钢球进行练习。初练时,可练双 手揉旋钢球,单手揉旋木球,待功力增加后,再单手揉旋钢球,总 之以不感勉强为度。练习中注意以意领气,以意导动。
第五节套路教学
武术套路是中国武术一个特有的表现形式,也是武术练习 的一种最常用的方法。
一、套路教学步骤
武术套路是由数十个动作组成,包含动作方向、路线、架势 结构、劲力特点、停歇顿挫、心志意向等要素。要使武术练习者学 会某个拳术的套路或组合,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步骤让练习者 逐步掌握完整的动作。
(一) 基本动作学习
首先要学会该种拳术的基本动作。基本动作是武术运动基 础的技术构成要素,也是各个拳种的共性技术成分。每个拳种都 有独特的基本动作,在学习组合之前要进一步对这类动作进行 学习。
(二) 基本功练习
武术基本功是完成基本动作的必备专项素质。在学习组合 和套路前必须练习和具备必要的武术基本功,以达到掌握基本 动作的能力和技能。 武
(三) 组合动作的学习 术
为了更好地掌握武术套路,在掌握必要的基本动作后,应循
序渐进地学习若干个组合动作。组合动作内容可分为手法组合、 腿法组合、步型组合、腰法组合、跳跃组合,以及综合性的组合。
(四) 套路学习
在掌握一定基本技术素材后,可学习武术套路。套路的学习 不仅仅是基本动作、组合动作的机械串联,而且要求学习者掌握 各个拳种的技术特点和各个拳种的风格。因此,在套路学习时 要追求动作的协调配合,节奏、韵律的表现,内外的兼顾,攻防 的领会。
(五) 技术创新
通过套路的学习为练习者积累了必要的技能,教师通过必 要的武术理论讲授,使学生明白技术创新的原则,放手让学习者 对基本动作、组合和套路进行有一定标准要求的拆分、组合、创 造和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套路教学要求
(一) 重视基本技术动作和基本功的教学
重视对基本动作和基本功的传授和练习,不仅能使学生身 体各个部位得到较全面的锻炼,还能较快发展武术运动的专项 身体素质,为掌握和提高组合和套路技术水平打下良好基础。
武术基本动作和基本功的内容较多,可以根据拳术套路的 教材内容确定教学重点,围绕重点选择相应的基本动作和基本 功,由易到难,步步深入。
(二) 研究技术动作的趣味性
兴趣是学习的前提,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 趣来自于武术技术运动的技击特点、美学意义、健身价值等方 面。间接兴趣源自对武术文化内涵的了解,对民族精神的体验。 在武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研究和提炼技术动作的兴趣属性,将 辅助练习内容趣味化,形成生动的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唤醒状 态。考虑男女生的兴趣差异,因人施教。讲授武术文化理论,使学 生全面深刻掌握武术文化的底蕴,帮助形成持久的爱好。
(三) 注重技术动作的规范性
技术动作掌握的规范程度受制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讲授 的规范程度,二是学生感受的真实程度。在教学中,教师认真备 课,借助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力;传授规范技术动作,教师可 加强规范陈述和提示,以提高学生动作练习的质量。学生仔细体 验技术动作,强化内隐式心理学习,力争做到将动作感受用简洁 语言说出来。同时,根据遗忘原理,安排作业,要求学生当天复 习,避免因泛化干扰规范动作记忆。
(四) 围绕重点动作分节施教
分解教学是把一套动作划分成若干小节,或将组合、套路中 某些顺势连贯的小组合动作抽取出来进行教学。分解教学要注 意每一节中的教学重点不要过多,最好安排在每次课的套路教 学之前,在学生精力最充沛的时候传授。这样既能为组合或套路 教学铺平道路,节省教学时间,又能保证学生对较难或复杂动作 的多次重复练习和保证学生前后动作连接的完整性。
(五) 结合攻防技术解析动作
为了使学生更明确攻防技术,适当介绍对练、擒拿、防身技 术,通过对这些技术的感性了解,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在学习组 合动作
或套路动作时,联想攻防作用。加上教师不失时机地解析 动作的攻防含义,“拆招”“喂招”,使学生身体力行感受攻防作 用,加深动作知觉。
(六) 突出器械的基本技术教学
器械运动的最大特点是通过持械手对器械的支配和身法、
步法等配合,发挥出器械的攻防效果和特长,表现其技法特色。 因此,不同器械的组合或套路教学,首先要突出传授器械的基本 技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器械各部分的名称、规格以及持械的方 法,学会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基本用法。
第四章少数民族武术身体素质训练
内容提要7本章主要介绍武术练习者速度素质、力
量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的训练方法。
身体素质是指通过身体活动而表现出来的生理机能能力。 它包括一般身体素质和专项身体素质两种。一般身体素质(全面 身体素质)是制敌的基础素质,旨在全面提高身体生理机能,为 武术技术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使技术动作中应具备的 力量增大、速度加快、耐力持久及灵敏和抗击打能力加强。专项 身体素质指与武术运动技术相关的专门性素质,是最基本的专 项要素。专项身体素质的训练是对武术中技法的强化,目的是最 大程度地挖掘体内潜力,提高竞技水平,促进技术及战术的正常 发挥。实战搏斗中,双方动作快似流星闪电,招式变化莫测,技法 运用层出不穷,这是敌我在智谋、勇气、心理等能力上的较量,同 时,亦是双方在技术、战术等实战能力上的综合比试。由此可见, 专项素质在技击格斗中的作用是很大的。
身体素质不仅关系着体质的增强、体内潜力的充分发挥及 人体生理机能的改善,而且还直接影响着运动技术的发挥和战 式
术运用的效果,同时对实战心理的稳定和思想意志的锻炼也有 人
重要影响。身体素质包括速度、耐力、力量、灵敏、柔韧等素质,各
项素质并非各自独立,它们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有机体。
第一节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指人体对各种刺激发生快速反应并在最短时间内 完成各种运动的能力。速度在技击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搏斗时, “手快打手慢,是皆先天自然之能”。双方皆以疾如暴风的动作速 度发起攻击,企图制对手于死地,这对攻防速度提出了较高的要 ;,本着“敌不动,我不动;敌欲动,我先动”的战术原则,动在敌 先,变在敌前,躲闪快似狂风,攻击疾如闪电,一举摧敌。
速度素质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如交手时,有机体对彼 之动作所做出的闪躲、格挡等应答速度(反应速度),运动中所完 成单个动作的速度(动作速度)$
一、反应速度训练
反应速度是指有机体神经系统反射通路的传导时间。反应 速度主要受人类遗传影响。
(一) 简单动作反应速度培养
所谓简单动作反应,就是用早已熟悉的动作去回答早已熟 悉的但是突然出现的信号,比如对他人呼叫的反应和对鸣枪起 跑的反应等。
简单反应速度存在着转移现象。简单动作反应速度的提高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对信号做回答反应的动作纯熟性。简单动 作反应与心理训练因素有关。
(二) 复杂动作反应速度培养
复杂动作反应,就是对瞬间的变化做出相应动作的回答,复 杂动作反应大多属于“选择反应”。选择反应指对移动目标的反
应和选择动作的反应。
(三)练习方法
- 在黑暗处由教练员配合训练,由教练员在黑暗处或受训 者身后看不到的地方,发出短促的喊声,如“哈”“呀”,受训者在 最短时间喊出回应。
- 用一根5米左右的绳,分别缚于受训者与助手的手腕,由 助手发出“呀”声,受训者以最快速度猛拉细绳。
- 在看不到助手的情况下,受训者做快速前移或后移动作。
- 用两根绳缚于受训者双手或双脚,在黑暗中,以红绿两种 灯,不按规则地开红绿灯,而受训者要记得开红灯是拉哪根绳, 开绿灯是拉动哪根绳。
二、动作速度训练
动作速度训练要用最快的速度强度进行训练方能有效,具 体训练可采用最大强度持续20〜30秒击打目标练习,然后放 慢速度进行假象对抗练习和步法练习1分钟,反复进行5〜8 次,间隔2〜4分钟后重复练习。以最快速度持续10秒练习,然 后做空击、滑步,每组重复4〜6次,总练习4〜6次,间隔3〜5 分钟。
- 速度素质训练障碍的产生原因
(1) 错误地提前发展绝对速度。
(2) 速度耐力训练频繁,以致失调造成不良后果。
(3) 错误的技术动作。
(4) 落后的训练和单一的训练方法。
(5) 一般身体素质较低及运动疲劳形成。
- 速度素质训练障碍的克服办法
()采用高水平的最大强度训练方法,即3〜5秒超越强度练习。
(2) 注意发展一般身体素质。
(3) 将训练安排在受训者精神状况较好时进行。
- 提高速度的具体条件
(1)为减少身体的黏滞性和增强灵活性,要长期进行基础 练习。
⑵掌握正确的姿势。
(3) 培养视觉与听觉敏锐洞察力。
(4) 改复杂形式为简单形式,并对习惯方式做出快速反应。
- 训练方法
(1) 负重加载练习。穿沙绑腿冲刺,冲上坡手持铁棒做冲拳 练习,)绑腿踢腿,在沙滩或水中练习跳跃冲刺。
(2) 辅助练习$由助手在受训者跑完一段距离后,再带领冲 刺30〜50米。由助手将绳系于受训者腰间,助手骑自行车或摩 托车带领做牵引跑练习。
第二节力量素质
力量素质是武术运动中最基础的素质之一,也是武术训练 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什么是力量素质
力量素质是指人的机体或机体的某一部分工作时克服内外 阻力的能力。外部阻力是指物体的重量、支撑反作用力、摩擦力 以及空气和水的阻力等;内部阻力包括肌肉的黏滞力、关节的加 固力及各肌肉间的对抗力。根据完成不同体育活动所需力量不 同特点,通常把力量素质可分为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和力量耐 力$在武术力量训练中,特别注重训练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和力 量耐力3种。
最大力量是指人体或人体某一部分肌肉工作时克服最大内 外阻力的能力。每个人因遗传、年龄、性别、训练水平等因素的差 异,所表现出的最大力量也是不同的。
快速力量是指人体在运动时以最短的时间发挥出肌肉力量 的能力。速度力量取决于人体收缩速度和最大力量水平。速度力 量包括起动力、爆发力和制动力。
浏览1,18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