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初解散,由政府给大家分配工作,熊德山先生被分到东郊水 泥厂工作。业余时间受邀于东城体委,在东单体育场授课。熊德 山先生辛勤耕転,毫不保守,其弟子遍京城。熊德山先生晚年会 同弟子纪付礼撰写了《摔絞》一书,流传后世。
(七)“快跤满”满宝珍
中国式摔政形容使用动作速度快为“打闪纫针”,京跤前辈 中满宝珍先生在拌泮时速度之快可谓“打闪纫针”,故世人皆称 其为“快跤满”。
满宝珍,回族,山东人,1914年出生,住天桥西福长街。 从少年时随兄满广田学练通臂拳,为他打下了快速灵活的基础, 渐大后又跟其兄到红庙(宏济院)跤场,红庙在天桥东北方草市 大街。庙里有一尊石碑,为方型,高3米宽1.4米,此碑为记录 前门外天桥地区河道走向工程事宜。满宝珍每天坐在石碑前看大 人练跤,耳闻目染,渐渐地对摔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满宝珍先 生天资聪慧,一学就会,习武练跤举一反三,深得长辈的喜爱。 每天早晚两遍功,风雨无阻,十几岁时已初露头角,为同辈中的 佼佼者。其兄满广田做回民食品买卖,满宝珍先生每天早晨四点 钟起床练功,之后还要帮助大人干活,几十斤米豆由他一人磨 制,他右手拐磨,左手续米,单腿盘于膝上,手脚并用,磨完为 止。白天再随兄满广田在天桥做回民小吃的买卖,晚上到陶然亭 城根练功。满宝珍先生博采众长,广学技艺,翻、腾、跳、跃无 不涉足。练跤习武从不守旧,他将通臂拳的功法和劲法运用到摔 跤中,在实践中根据个人条件,创编一套适用自己的功法和技 法。其功法在很大程度上带有通臂拳的特点,讲究冷、弹、脆、快,以柔克刚,刚柔相济。对插闪、揣等动作颇有研究,用来得 心应手,别具一格。他还根据摔跋的特点和个人身体条件创编了 一套基本功,并将传统功法的定步功法改造成活步功法,这套功 法既有实战意义,又有健身性和观赏性。
满宝珍先生每天抽工余时间练功,利用在路上行走的时间练 脑切子功、揣功、抹手功等,从而发展了摔跤基本功的练法,在 技术动作上多有创新,如抹手揣、借手揣、拉腰揣等都是满宝珍 先生的绝招,摔遍京城,无不佩服。
当年京津两地摔跤高手常有往来,切磋技艺,相互提高。一 次,满宝珍先生同天津摔跤名家张魁元(四大张之一)先生,在 天桥宝三跤场交手。张先生身体魁梧,臂力过人,善使勾子、别 子等大绊子,论跤份张先生略高一筹,而满宝珍先生身材矮小, 形体瘦弱,双方略有了解。张先生大站腔,属于高架,满宝珍先 生是矮架。搭手后满宝珍先生不给对方抓握,几个照面,谁也抓 不到对方。宝三站起来,让二位稍事休息,把二位介绍给大家 (杵门子)后,双方重新开始。搭手后,满宝珍先生抓握对方中 心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借手拉腰,进肩人跨低头直腿,紧 底手翻上手,将张先生从背上摔到体前,净利落脆,这个绊子叫 剁带拉腰揣。全场观众和在场同仁无不喝彩。张先生站起来哈哈 4说:“兄弟的揣真是名不虚传。”满宝珍先生忙说:“承让, 承让。”这场跤不是比赛,他们二位也不同级别,在带有表演性 质的跤场进行,也不止摔这一跤。这次只说明,满宝珍先生能在 津门高手面前用上绝活也算不易。此后张、满二位先生常有交 往,切磋技艺,并会同京、津两地較坛名家十几位结义联盟,成 了好朋友,大家恭维他,尊称为揣式满。揣式满的雅号传遍京、 津两地。
1946年满宝珍先生应东北跤界朋友和徐俊卿先生之邀,只身前往沈阳参加为庆祝光复举行的国术大赛。当时,邀请的全国 武术、摔跤名流有来自上海、济南、天津、南京和东北当地跤 手,计有几十人参加了摔政比赛。大会宗旨为“光大国术,振兴 民族”。东北被日本占领14年,摔跤运动只有在沈阳北市场撂地 跤场才能见到,社会上几乎绝迹了,这次比赛吸引了大批跤手和 观众。比赛在原日本飞机场举行,方圆几百亩的空旷场地上,挤 满了广大的观众和参赛的各路武林高手及跤坛名家。应邀前来观 战的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和东北地区的政府要员在主席台上就 坐。观看比赛的人约有上万,会场上人山人海。比赛采取擂台赛 的形式,不分体重级别,为三跤两胜制。满宝珍先生头一场轮 空,第二场对手身高体胖,实力极强。满宝珍先生充分发挥北京 跤的特点,抢手快攻,用了个裂手揣,将对方摔倒。第二下用了 个插闪,摔倒对方。这场政仅用三分钟结束战斗,又连续以绝对 优势战胜几名对手。这时有本地跤手张俊元上场应战,要和满宝 珍先生一决雌雄。张俊元在沈阳小有名气,有把子力气,眼有残 疾,形不压众,貌不惊人。满宝珍先生连摔几场,虽已筋疲力尽 了,但并未把他放在心上。张俊元搭手抢攻,左手抓握满宝珍先 生小袖,进肩人胯低头直腿,用了个拉腰揣,将满宝珍先生摔 倒。张俊元马上将跤衣一脱,说了声:“我贏了满宝珍了!”随 后,扬长而去。按规定三跤两胜,刚摔一跤就不摔了,就此满宝 珍先生获得东北大赛的冠军。发奖时,张之江握着满宝珍先生的 手说:“你的跤摔得真快。”自此,同行们尊称他为“快跤满”, 时年32岁。满宝珍先生在沈阳逗留几天,看望在沈阳谋生的京 城故交杨振声(黑杨四)、户海等人,边和同行们切磋技艺,边 游览了名胜古迹,然后就抱着金盾和奖品凯旋回京。满宝珍先生 此次东北之行受益匪浅,深深体会到跤艺之深奥,回京后更加刻 苦训练,潜心钻研。
到50年代初,满宝珍先生在天桥卖小吃,每上午生意兴 旺时做买卖,过了中午再去跤场摔跤拿“黑杵”(暗中拿钱),又 做买卖又摔跤两不耽误。到50年代中期,餐饮业按行归口改为 公私合营,满宝珍先生酷爱摔跤运动,放弃小吃业,正式加人宝 三跤场专司摔跤,以此为业。
1958年组织北京摔跤队,满宝珍先生出任北京队教练员。 北京队集中了京城摔跤名家子弟,高手云集,风格各异。满宝珍 先生满腔热情地接受了任务,毫不保留教授基本功法和基本技 术,将北京传统跤术完整地传给后代,为60、70年代摔跤运动 的崛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59年满宝珍先生率队参加了第一 届全运会并获得了优异成绩。全运会后仍回到了天桥跤场,至 1966年文革初天桥跤场解散,满宝珍先生被分到宣武玛钢厂工 作。年近花甲的跤坛名家满宝珍先生,每天抡起十二磅的大锤砸 铁块,承担高强度的劳动,并坚持业余活动,经常会同王瑞英、 谭贵福、丁德连、胡子清、李亮、李永和等人在牛街扔掷子(铁 锁)。期间曾担任宣武区摔跤队教练,并经常参加北京和全国性 摔跤活动。他性格开朗,平易近人,一生不抽烟、不饮酒,洁身 自爱,没有不良生活习惯。因长年坚持训练,72岁还能上场表 演,而且精神饱满,动作娴熟,表现其扎实的基本功底和健康的 体魄,精彩的表演,博得了广大政迷和业内人士的好评。
满宝珍先生专业知识相当丰富,基本功知之甚多,提携后 辈,从不保守。很多当代摔跋名家出自满师,为国家培养了大批 摔较专业人才,可谓桃李遍京城,满宝珍先生的功法和技法极有 北京跤的特点,是当今北京跤的主要代表人物。满宝珍先生积极 参加全国摔跋研讨会,向大家介绍北京跤的基本功,从不保守。
80年代初,满宝珍先生会同傅永钧先生编写了《中国跤术》一 书,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教学资料和历史资料。
(八)私子徐徐使卿
在上个世纪60年代前后,天桥宝三跤场有位文质彬彬、不 善言语、颇有学者风度的老伙计。此人生得是身材高大,细腰窄 背,双肩抱拢,好一幅“贯”字体体型。他不是别人,正是威震 东三省、脚踏沈阳城的“毯子徐”徐俊卿。
徐俊卿,北京顺义县人,幼年学织地毯,摔跤成名后业内人 士戏称其为“毯子徐'早年师从摔跤名家御扑户张兴、宛永顺 (宛八)、薄二爷和纪四爷。每天随前辈们到白桥夏家茶馆、天坛 根、红庙跤馆等处习武练跤。同学者有孙荣(孙傻子)、夏长山、 夏长海、金玉林(花金)、张文山(张狗子)、李恩荣、薄脆等 人。纪四爷的大棒子、小棒子有独到之处,讲究大棒子横、小棒 子拧,突出其重点,出功快效果好,徐先生还善用别、勾等大动 作,常有上手一横对方双脚就离地。徐俊卿先生多年从学,人虽 高大却善用里刀、别等技巧动作。年轻时,摔遍京城和东北三 省。40年代初,徐俊卿先生到关外沈阳,会同其师兄弟摔跤名 家杨振声(黑杨四)、户海等在沈阳北市场设场卖艺售药。
沈阳北市场是五方杂地,光复后各地杂技艺人纷纷来此献 艺。艺人聚此作生产要有一定的规矩,叫“江湖道”。不太宽敞 的北市场集满了各种生意场,但错落有致,说书场紧靠相声场; 拔牙的挨着相面的;没锣没鼓全凭嘴说话挣钱,互不干扰的,可 以在一起;耍狗熊的,拉洋片的,变戏法的又敲锻又打鼓的,一 般这类生意场均在边角地带,既不影响别人,又能抢先一步招揽 观众。
徐俊卿先生率众在北市场中心地带,撂地卖艺并开了一间药室。门口有一狗熊标本,专营跌打损伤、舒筋活络药品,跤场生 意火暴,观者如潮,每天收人颇丰。光复后的沈阳,百业待兴,人口骤增,吸引了各地众多的文艺团体来沈演出。
有一天,北市场来了一个河南马戏班,班主姓彭,将场子设 在摔政场对门,围好大篷,敲锣打鼓在北市场采街。采街是马戏 团演出前的宣传手段。男女演员骑着高头大马,身着彩衣,浓妆 艳抹在头前开路,后面跟着两头大狗熊。一群小孩和闲杂人等,
随队看热闹到大街上转了一圈,回到大篷里就开始演出。敲三 通,打三通之后,几个人在门口大声喊:“看摔跋,看狗熊摔跤, 狗熊摔跤了!”对过跤场,徐俊卿先生刚“圆好粘子”(招揽观 众),观众猎奇,一听狗熊摔跤,马上都去看狗熊摔跤的去了。 人都走散了,这就把较场的买卖给搅了。杂技班的行为违反了江 湖道(约定成俗的规矩),严重干扰了左邻右舍。这伙人大声喊 叫“狗熊摔跋”,摔跤场带有污辱性和挑衅性,可把跤场伙计 气坏了,其他的生意场也非常不满。大家非要找马戏班评评理,
推举徐俊卿先生把马戏班“迂了”(赶走)。徐俊卿先生说:“大 伙先压压火,我去和他们交涉去。”徐俊卿先生便找到了彭班主,
说明来意,彭班主说:“摔跤就是摔跤,人能摔跤狗熊也能摔跤。
江湖人凭能耐挣钱吃饭,你们要能把我的狗熊摔倒,我就‘拔 穴’(搬走)。”徐俊卿先生一听这不是叫横吗,就说:“那好让我 和你的狗熊摔一跤,谁输了谁走人。”彭班主呵呵大笑,心想你 大个徐也太不自量力了,我这狗熊野性未退,四、五百斤,人怎 能把它摔倒呢?说声:“好!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就依你说的 谁输谁走人。”说话间围拢了很多人,徐俊卿先生一抱拳说:“各 位都听见了,就请各生意场的朋友和观众们都给我们作中保人。” 大家说:“你们说话得算话,我们是证人。”事情已经僵到这份上 了,双方只可点头。
听说狗熊跟人摔跤,哄动了北市场。做买卖、看热闹的人山 人海,把个马戏篷围得水泄不通,大家都想看这场人兽大战。狗 熊和人摔胶本来是杂技表演节目,狗熊经过训练,调教的能和演 员配合,并会几个简单的摔较动作。每当上场表演,狗熊总是把 演员摔倒,在场上耀武扬威,以博得观众的喝彩,狗熊摔跤纯属 “惺活”(假的)。但它毕竟是个庞然大物,力大身沉,野性未退 的猛兽。
彭班主将狗熊拉到场中央,徐俊卿先生已经做好准备。彭班 主一拍狗熊,狗熊直扑徐俊卿先生而来,劈头就是一拳直打徐俊 卿先生肩头,每次表演时,演员就会假装被它打倒。但是那是表 演,而现在徐俊卿先生向右一闪,没被打着。狗熊的动作是训练 好的,这次出掌对方没倒,狗熊就是一愣,打乱了表演程序。狗 熊欲意发作,徐俊卿先生不敢让他抓打,深知打上必伤。徐俊卿 先生用挑逗的方法诱它发急,趁其不备,左手一拽熊右臂借其力 向里一拉,转身向后撩腿,这动作叫别子,切别是徐俊卿先生的 绝活。徐俊卿先生怕狗熊不倒,狠紧左手,裹右手,转脸把狗熊 摔倒在地。随之,自己也跟着砸落在狗熊身上。徐俊卿先生体重 力大,用力过猛,砸得狗熊口吐白沫,可能是伤了内脏了,趴在 地上不起来。围观的人顿时欢声雷动,欢呼声、鼓掌声交织在一 起,把北市场都给震动了,大家奔走相告,这时徐俊卿先生向彭 班主一抱拳,说:“对不起,咱们已有言在先,输了的走人。怎 样?看您的了”彭班主二话没说收拾收拾就“拔穴”了。狗熊 因伤势过重第二天就死了,徐俊卿先生摔死狗熊的事传遍东三 省,从此威名大震,来投者甚多。弟子遍于东三省,东北跤界皆 宗带有京跤风范的徐俊卿先生。
徐先生一生中亲传弟子很多,早年在东北收董永山、蓝树 生、蓝树明等人为徒,后又在北京收李福瑞、张永元等人,1959年收赵玉海、杨宝和、王学治、马学、马长海、王文生、常全柬 等人为入室弟子,其弟子都是名冠政坛的佼佼者。再传弟子刘生 才、刘永福乃是当今柔道界的名教头,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世界冠军。
徐俊卿先生中年习练吴式太极拳和太极推手,将太极之技法 棚、捋、挤、按、採、洌、肘、靠和劲法粘、连、粘、随、弓丨、 进、落、空运用到摔較实战中去,以柔克刚、刚柔相济,发展了 摔跤技艺,丰富了摔跤内涵,为摔政运动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徐俊卿先生到60多岁时每天皆上场表演,老人一生酷爱摔 跤武术,每天坚持到龙潭湖和天坛练功。70多岁时,一次冬季 下雪,老人骑自行车去龙潭湖晨练,不慎摔倒在马路上,将右腿 股骨摔成骨折,这对一般老人是致命的打击,由于徐老常年坚持 锻炼,全面素质极佳,经过治疗很快就康复了。80多岁高龄他 仍经常由西郊石景山坐车,到崇文区龙潭湖晨练。老人的健康长 寿得益于一生坚持摔較运动。
(九)赵四直上起文仲
在北京建国前后有位跤手雅号叫“赵四皇上”。听这个名号 —定以为此人行为霸道,所以才有此称呼。其实不然,赵四皇上 身量高,技术好,凡与人摔跤时决不以气势压人,输贏都一张 “相片”,跤风极好。那么这样的人怎么叫了赵四皇上?
说来还要从旧社会耍钱场说起。旧时社会闲杂人多,多好赌 博,经常凑在一起打麻将牌、押宝、推牌九。打麻将还算文明, 输赢一时难分晓,推牌九就不同了,牌发到手后输贏立见,一翻 两瞪眼,牌桌上喊声连天混乱非常。牌九分大小赌之说,大牌九气是四张牌,可以相互搭配,然后分列前后二对,小牌九只二张 牌,按大小点论胜负。大牌九的四张牌按照天、地、人、扼、 伍、板、长的相克次序配牌后,分前后两对排列,小点列前,大 点列后,其中以“皇上”为最大。
有一天赵四坐庄推大牌九,一夜贏了不少钱,到了天快亮 时,赵四是越推越兴奋,单说这一把牌,赵四翻开一看有张三 丁,再摸另一张不由心中大喜。牌九桌上有许多套词,例如“小 牌九推得欢,就怕么蛾配长三。”么娥是四点,长三是六点,合 在一起整是个闭十,闭十是“〇”点要赔钱。还有“五六不要 七,二四来登基”。手里拿着一牌三丁(V),嘴里便大喊大叫五 六不要七,因为七刚好凑成闭十要输钱。“二四来登基”另一底 牌若是“六吊”即二四,合在一起叫“皇上”,庄家要吃通。赵 四先翻开一张三丁,又摸另一张是个“六吊”,能配成“皇上”, 自然喜形于色。再翻开另外两底牌,也本错,配成了“天杠”。 这把牌很少有,能吃通,把牌桌上的钱全贏了。赵文仲将四张牌 配好,放在桌上。推牌九有规矩,小点放前头,大点放在后面, 否则叫倒龙。码倒龙赔通,就算输了。赵文仲一激动,将对皇上 放前头了,大家配好了牌,赵文仲一翻牌是对皇上,以皇上是最 大的牌点。前头是皇上,后面就没点可放了,定是码倒龙了。赵 文仲赌博仗义,不尖不赖,把一夜赢的钱全赔出去,还搭上老 本。早上睡会儿觉下午上地摊摔政。到跤场大家拿他开心,称他 为皇上,从此就叫开了,世间皆称他赵四皇上。
赵四皇上,赵文仲,北京人,回族,原籍东直门外东坝河地 区小南河。因其兄弟中排行第四,世皆称其赵四。幼年生活在京 郊东直门外农村,京城回族聚集地宣武区牛街、朝阳门外秀水 河、常营、东直门外的东坝河以及通州的南门内东街、马驹桥、 张家湾等处都有练較的传统。赵文仲的祖辈为善扑营扑户,父辈赵恒、赵兰皆是摔跤高手,家中长期设场练较。每天吸引了大批 的跤手,赵家的跤场有一特点,清茶恭候,以武会友,东城一带 称其为“花园赵家”。赵文仲从幼年随父辈练跤习武,因其身材 高大,各方面的素质都很好,年轻时摔遍京城内外。
过去北京城管做买卖有名的家庭称作氏,例如茶汤李、 爆肚满、年糕张等等。赵文仲其家族皆作鸡鸭生意,故称为鸡鸭 赵。他随家长做鸡鸭生意,每天来往于东郊农村和城里菜市。一 次,送鸡鸭到东四隆福寺,看到熊德山率众在此鬻技,赵四驻足 观看,看了两场起了跤瘾,迈进板発对熊德山说:“老师,我想 给您帮帮忙,帮您摔一场。”熊德山看这小伙子五大三粗、四肢 匀称,一看就知道是练家子,说:“你会摔吧。”赵四说:“在家 练过几天。”熊德山给他拿了一件褡裢,说:“穿上跟老五摔摔。”
称老五的伙计叫启寿春,是熊德山的伙计,因头上有一部分白 发,世皆称其白毛五。启寿春与赵文仲个头差不多,一米八的身 高,细腰窄背,双肩抱拢。他长赵四几岁,比赵四黑,穿上搭裢 甚为好看,黑白一对,两个大个子,赵四向熊德山一抱拳,说: “你给看着点。”熊德山说:“撩你的。”赵四向观众一抱拳,作了 个罗圈揖,说:“让过众位。”又同启寿春抱拳施礼,说声:“您 拉着点。”二人各站一角,上步出架,插手就摔。启寿春早练几 年,技术全面,又有经验,几个回合就用了一招揣,将赵四摔倒 在地。第一跤赵四有些紧张,被摔一跤反而到轻松了。第二次交 手,赵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搭手抢攻,用了个抱胳臂别子,由 于用力过猛,随之倒地砸在启寿春身上,一百七八十斤的体重砸 得启寿春吭的一声,音都差了。熊德山就此开杵门子,要完钱, 熊德山又叫熊德林同赵四摔,熊德林比赵四矮一头,但是熊德林 小巧灵活,技术全面,幼功极深。看了赵四同启寿春摔了一场,对其技术特点有了了解,心里有谱了。穿好褡裢相互抱拳施礼,走开形门,迈开步眼,各亮门户,摔了起来。熊德林要采用迂回 战术诱赵四进攻,赵四欲抓不能。二人很长时间没抓到有利的把 位。熊德山焦急地高声喝到:“撩! ”赵四一听,认为熊德山怕耽 搁时间,影响较场的生意,赶紧抢手进攻。熊德林乘机串头,用 了一下踢,将赵四摔一马趴,由于用力过猛,脸和肘都碰破了, 鲜血直流。熊德山忙给他包扎,上了点药。熊德林忙说:“不摔 了。”由于这场跤摔的时间长,赵四又出了点伤,就此推了买卖 (收场)。
赵四回到家中,一夜没合眼,一直想熊德林这下串脑袋踢, 自己怎么倒了,反复琢磨自己身高、体壮为什么会输给瘦小的熊 德林呢?还是功夫不到家,有傻力气还不行,还须下苦功夫,练 绊子。从此每天二五更的功夫,抻筋踢腿,推砖练棒子。一次正 在练功,来了一位老者遛早弯,驻足观看,不时点头称赞。当赵 四练完一趟功,才发现有人观看,老者姓薄,是前清善扑营的扑 户,由于他功力好,爆发力极强,同仁间称其薄脆。薄二爷从小 习跤,对摔跤有很深的感情,就是看见小孩摔政,薄二爷也会过 去给予指点。今天看到赵四在此练功,忙过来搭话,说:“小伙 子的功夫不浅,练几年了吧!”赵四忙说:“才学乍练,练得不 好,您别笑话,您给指点指点。”薄二爷说:“我姓薄,练过几 天,好文是一家,好武是一家,我见你练得很不错,跟谁学的?” 赵四说:“我们村有跤场,跟大伙学的,练得不好。”薄二爷问他 姓氏,在哪住家,赵四一一作答。薄二爷说:“你光傻练,也不 成,得多见手,多摔才长劲。还要练绊子功,我给你说几招,你 练练看怎样。”说着薄二爷脱了衣裳,练了一趟腿功,又练了一 套腰功,最后练了一趟跳崩子。练完了气不涌出,面不改色。赵 四一看老者功夫很深,从心里佩服薄爷,薄二爷说:“你就叫我 薄二爷吧。”赵四说:“您瞧我学您的样子练几下。”赵四天资聪
慧,模仿力强,看一遍就学会了,薄二爷很高兴。从此二位准时 到此练功、说手。薄二爷认真教,赵吗虚心学。练了半个月,赵 四的功夫大长。薄二爷带赵四到广渠门、朝外等地摔了几次,又 经高手的指点,每次都大有收获,技术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
开春后,赵四自我感觉良好,找了个好日子。中午早早吃完 了饭,徒步走到隆福寺熊德山跤场。下午跤场正红火,观众围得 水泄不通,赵四分开人群,来到场内,熊德山一看认识是上次来 帮忙的那个大个,让其坐下,看熊德林和金墨林在表演,你来我 往摔得难解难分。赵四看出了神。这时熊德林抓着金墨林的小 袖,背步用了一招绝活里手花,将金墨林从头上摔过,落到地 上。动作干净、利落、脆,不拖泥带水。熊德山站起来向观众收 钱,敛完钱,赵四说:“我和熊德林摔一场。”熊德林一看还是年 前那个大个子,忙给他一件褡裢,熊德林对观众说:“这位姓赵’ 住东直门外,摔得真棒。下了几年苦功夫,这回我陪他玩玩,大 家给看着点,让过众位。”赵四也向大家施礼,二人搭手就摔。 熊德林一搭手就知道赵四的功夫大长,这叫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 有。熊德林不敢轻易给对方抓握,二人逗了会儿手不见成效。熊 德山说二人遛遛,就此开“杵门子”,二人重新搭手摔了起来。 赵四猛然底手抓握熊德林的小袖,上手抓握其大领,向内一合, 熊德林两脚就离地了,随之向侧一横,熊德林向下一蹲,赵四用 其下蹲的一瞬间,向下一按劲,用了个搓窝。熊德林被搓起摔倒 在地。这个动作干净漂亮。后来成了赵四的绝活。第二跤,赵四 用了个勾子,将其从腰上拉下,四平着地,二下絞用了不到3分 钟,干净漂亮。赵四脱了褡裢,从兜里掏出一把零钱往场内一 扔,这叫垫场子。熊德山说:“别给钱了,以后常来玩。”赵四报 了一跤之仇后,心满意足,在老白魁饱餐一顿,欢天喜地的回到 家中。
赵四跟着父母过日子,不愁吃喝,常到隆福寺帮场。日复一 日,天天如此。熊德山长赵四十多岁,一天对赵四说:“赵四你 人样色好,跤也摔得不错,人伙跟我干买卖吧,干这行准有饭 吃。”赵四说:“我回去跟家里商量商量,您听我回话。”赵四回 家跟父母一说,家里人都同意,认为早上可以到近处喝鸡鸭,下 午可到隆福寺摔跋,两不耽误。第二天,越四来到跤场跟熊德山 一说,熊德山很高兴,说从明起就分份拿钱。赵四到东四牌楼洗 澡、理发,又到朝阳门外买了双靴子。第二天中午吃完饭,穿好 靴子、灯笼裤,到隆福寺上场,从此京城跤坛又出了个干将赵 四。
赵四人伙熊德山跤场后,如鱼得水,一是二十多岁正当年, 二是求艺心切。每天都抢着摔,一摔几场也不感觉累。几个月后 技艺大长,跤场伙计没有能贏他的。熊德山拿他说买卖:“要好 您还得看我徒弟赵四的,二十多岁正当年。”此后他们以师徒相 称直到晚年。赵四很重江湖道,对熊德山先生倍加尊敬。熊德山 先生无子,晚年赵四夫妻对他极为孝敬。熊赵二位合作多年,配 合默契,可谓得心应手。
一天,赵四对熊德山说:“师傅,我明天歇了,到南城天桥 看看。”熊德山深知赵四的用意,要到天桥找高人过过手,想到 沈三跤场去见识见识,沈三跤场在京城跤界为头牌,高手如云。 沈三钢口好、功夫深,要想长买卖,长能耐就得虚心向高手学。 熊德山点头称是,说:“可以,但要小心,不能逞强好胜、惹是 生非。”赵四说:“您放心。”
第二天赵四身穿对襟灰色大夹袄、礼服呢尖口鞋、青丝线袜 子、土布裤子。在家吃完中午饭,进东直门坐电车直达天桥。赵 四虽是当地人,但很少到南城来,下车后东张西望,目不暇接, 看什么都新鲜。赵四来到先农市场红楼前沈三跤场,只见四周全
是大板発,坐满了观众,周围还站满了人,场上二人摔得难解难 分。大高个四肢勻称,小个子短小精干,你来我往,不分胜负。 这时沈三站起来说:“撒手遛遛”,又对观众说:“怎么样,这叫 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半天没见跤,这回叫孙傻子卖点力气,小 孩子王再加把劲,练完练罢了,向各位求把钱……”赵四一听大 个子叫孙傻子,小个子叫小孩王。赵四早有耳闻,深知二位的功 夫,尤其对孙傻子倍加敬重。直站在人群中看孙傻子摔了三场 跤,对其高超的技术动作更加佩服,伸手从兜里掏出一把钱,扔 到场子里,刚要到别处转转,对面一乱,进来了几个大兵。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军头复杂。进来的这几位大兵是奉军 张作霖的护兵马弁。没事到天桥来玩,看见有摔跤的就挤进来 了,坐着的观众一看大兵来了,都忙站起,把座位让给他们,场 上继续摔。一个大块头军人在家可能练过摔跤,想试试,把衣裳 一脱说:“让我和他摔两跤。”沈三一看要出事,忙站起来说: “老总,我们卖艺的没真功夫,为的是挣碗饭,一旦伤了就挨饿 了。”怎奈这位大兵死心眼,作摔不可。魏德海一看忙站起来说:“来,我陪老总摔两跤。”沈三说:“魏大爷您可小心别碰着。”这 位大兵把褡裢穿上,也没换靴子,穿一双大皮靴子,也不懂规矩 礼法,边搭手边说话,魏大爷哪敢摔他呀,大兵刚一使劲,魏大 爷就“找泛了”(配合),四平落地。大兵拍手大笑,再摔第二 跤,一搭手大兵用了个插人,魏大爷一 “找泛”,大兵撒手不及, 坐在魏大爷肚子上了。要完钱大兵不脱褡裢还要摔,魏大爷捂着 肚子蹲在一旁,其他伙计没有沈三的话谁也不敢摔。沈三说:“老总真棒,有功夫一指魏德海,“把他摔的都站不起来了,您歇会儿,先看我们摔,待会儿您再摔。”几个大兵直起哄,大 胖子兵更不脱了,非摔不可。沈三甚是为难,不摔他,他不脱褡 裢,摔他,他拿着枪呢。正在这时,人群中看热闹的赵四一迈板発来到跟前说:“沈爷,我跟他摔两跤。”沈三一看进来这位小伙 子,真是人样子,一米八的个头,高鼻梁、大眼睛、白脸皮,甚 是英俊。沈三忙说:“你会摔吗?”赵四说:“练过两天,您放 心。”说着赵四把衣裳脱了,用大夹袄包裹放在桌上,穿上褡裢 也不客气,搭手就摔。胖大兵还以为自己多棒呢,其实魏大爷是 给他出几托想打发他走了事,根本没打算摔他,他到来劲了。这 回遇见赵四,可就大不一样了,这叫初生牛犊不怕虎。赵四底手 一抓胖大兵小袖,他也没反应,赵四抓好底手,上手一抓胖大兵 的腕子,前脚一勾胖大兵的踝骨,向上一挖双手一推,胖大兵来 了个屁墩。胖大兵有点不好意思,脸涨得的通红,起来就急了, 双手扎开猛扑过来,直抓赵四肩背,当他抓着赵四褡裢的一瞬 间,赵四據胳膊一变脸,向后一撩腿,用了个抱胳膊别子,二人 的四条腿都起来了,赵四压砸在胖大兵身上。观众叫好:“好别 子。”再看胖大兵两眼一翻,卟卟地吐白沫。同来的几个大兵也 傻了,大家七手八脚围着胖大兵。这时魏老忙对赵四说:“快跑, 越快越远越好。”赵四本来就聪明,一看这架式,还等什么,连 褡裢都没脱,夹起衣裳就往东跑,到马路上坐上电车直奔家中。
再说政场那位胖子被摔得口吐白沫,跤场沈三等人知道这是 横着气了,没多大关系。因为胖大兵不会倒地挨摔,倒地时气口 不和,后脑触地。魏老把他扶起来,胖大兵坐在地上,将带子松 开一拍他的后背,就缓过来了,休息一会就好了。胖大兵站起来 找赵四说:“那瘍犊子哪去了?”魏老忙说:“他跑了,连我们的 褡裢都给拐跑了。”胖大兵说:“他跑了还有你们那,你们给我找 回来沈三说:“您几位都看见了,他是观众,我们也不认识 他,上哪儿去找。”说了很长时间,买卖也给搅了。伙计又倒茶 又递烟,好话说了不少,才算完事,大兵们骂骂咧咧地走了。
赵四回家后没敢出门,也不敢上隆福寺了,怕大兵们碰见。
浏览4,08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