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传承名录
传承名录的学员弟子名单,在本书出版前进行了一次疏理。先 生自20世纪50年代起教授太极拳,至今已有六七十年,教学年限 跨度长。在20世纪六十年代,先生曾为上海市简化太极拳师资总 辅导,所教学员人数众广。先生现在年事已高,先前也未曾记录学 员名册,为此,只能将目前已取得联系的学员名单录入本书(以姓 氏笔画为序),而那些未能联系上,先生又未能回忆起的学员,此次 未能录入,特此说明。
马品荣孔祥仁孔祥文尤静凤方忠烈方春朝 方晓毛杨伟毛苏平王一仙王二华王小岳 王小敏王文王必俊王玉迪王伟王华 王向阳王庆棉王成岳王成春王启怀王良岳 王良绍王良洪王连妹王国义王国龙王国强 王岩平王岩新王建琪王青莲王振东王振鸿 王浩王章王逸凡王新乐王福荣王靖民 王慧王爵松车乐亭付广秋冯汝芳冯武 卢宝清卢慧隆厉建增史久奋叶文彬叶长生 叶长青叶丽慧叶良忠叶建梅叶明叶青松 叶海云白小红任力荣任广德任宗锡刘小平 刘良进刘振兴刘晓冰孙光义孙再兴孙克胜 孙宏栲孙建余孙叙明孙炳康孙荣孙顺友 孙爱华到秀孙慧斌庄鲁迅朱加志朱汉珍 朱会仁朱伟峰朱邦达朱利根朱学忠朱春林 朱显飞朱洪超朱炳林朱晓东朱晓勇朱袁军 朱菊千朱善标池万尧池云林池洪波池胜 牟宣伟许永乐许洁许静严云弟严旭 严建明何友兴何平何国龙何忠节何信洋 何炯国余建国余武忠吴万金吴大同吴飞龙 吴少游吴圣考吴存康吴纪静吴伯兴吴寿崇 吴应玉吴志明吴秀海吴其清吴波吴兹然
吴祥波
木段
张力 张延兴 张步明 张宗宝 张积储 张福斌 李冬林 李松强 杨珂 杨国华 汪国良 肖平德 邵应飞 邹启国 陈云弟 陈纪宝 陈志曦 陈国云 陈建眉 陈茂波 陈荣仕 陈积珍 陈瑞松 周迎春 林友付 林宝森 林钦济 林锦明 范文榜 郑时雄 郑浩宇 金海光 姚瑶 施元
吴祥淼
岑锦光
张仁德
张成泽
张纯杰
张建光
张致诚
张鹏宇
李光增
李林龙
杨万富
杨尚裕
沈上波
邱文岳
邵应旭
部良银
陈少波
陈体真
陈时高
陈国平
陈建祥
陈虎弟
陈荣忠
陈笑梅
陈赛洁
周国新
林友胜
林建胜
林晓光
林德胜
范光建
郑陈彬
郑梦罴
金笑笑
姜文兄
施昌坚 吴积静
张万华
张方平
张红敏
张纯益
张宪芬
张局兴
张毅
李名钧
李胜昆
杨卫东
杨忠良
沈平
邱式荣
邵应星
陆臣剑
陈文成
陈克红
陈更新
陈国春
陈忠国
陈诗三
陈海龙
陈维本
周卫元
周建强
林庆
林建鑫
林海冬
林鹰
范江弟
郑国华
郑普海
金清青
姜传发
施荣华
吴尊微 张万年 张乐恒 张作武 张辰扬 张宪金 张盛余 李千里 李启昌 李选钦 杨孔西 杨林海 沈咏嘉 邱昌林 邵武 陈一威 陈王雷 陈志平 陈良华 陈国辉 陈绍义 陈贤聪 陈涛 陈景云 周文龙 周翔 林庆波 林昌华 林馗 枣羽中鹤 郎礼平 郑建 金卫忠 金詠 姜建国 施赞登
吴登安
张大可
张华
张克强
张进发
张晓荣
张维枢
李云虎
李建和
李银树
杨军
杨绍旭
沈爱串
邵太金
邵剑波
陈乃植
陈玉珍
陈志达
陈良弟
陈建国
陈茂义
陈金荣
陈爱英
陈智刚
周月坤
宗大威
林克科
林泽恩
林道益
武雷
郑文飞
郑忠华
金如顺
姚良银
姜茂总
柳志南 吴骞
张小燕
张宇
张志国
张周通
张珠钗
张维棠
李曰豹
李杰
杜谢玲
杨成权
杨贤平
肖开荣
邵军
邵静
陈小霞
陈玉萍
陈志荣
陈良林
陈建珍
陈茂建
陈胜琼
陈祥兴
陈锐
周志刚
庞学桂
林孝龙
林洪书
林筱野
泮家建
郑永林
郑明坤
金钦年
姚明芬
娄树武
胡卫中
胡允明胡永斌胡玉萍胡臣洪胡志坚胡碎进 胡福志赵东良赵全才赵建华赵家亮赵碎谦 赵磊郝联防项元永项元永项公策项公瑜 项文锋项丙建项志兵项建设项瑞生项瑞华 倪东淼夏小粟夏洪亮夏锦春奚卫华徐小斌 徐永庆徐向明徐存富徐安武徐良臣徐国光 徐建忠徐明友徐茂徐彪徐爱兰徐景声 涂远见翁万虎翁兰芬钱云国钱仕贤钱圣平 钱永弟钱顺龙陶小鹏陶如敏陶明君顾成玉 顾权顾胜华高小鹏崔一平戚长伟曹金晦 梅显平章虎章瑶龙黄友金黄天济黄圣法 黄龙青黄光辉黄国光黄建平黄忠良黄金旺 黄根良黄维请黄献富黄献富黄锡奶黄镇 傅金言彭纪谦彭希洪彭凌鹏曾体和曾步泽 曾国洪曾涨雨焦涛琚鲁鹏程向娇程劲松 程鸿章程德华董汉玉董李武董淑萍蒋瑞华 谢丙杰谢庆丰谢作寅谢钦光谢锦顺谢鹏弟 韩鹤平虞姜莉锦明鲍和平廖洪建廖联忠 缪永寿翟俊超蔡正标蔡永才蔡永吉蔡光荣 蔡向东蔡志超蔡宣春蔡展缨蔡蔚苗潘云凯 潘庆德潘步瀛潘宝玉潘眙东潘富清潘楣丽 潘滨虢兴明颜霄松操桂元薛孝勇薛春莲 戴全木魏善静
第三节 传承系谱
叶传太极拳由叶大密先师创叶传始,所传承分支较少,人数不 多。蒋锡荣先生于20世纪四十年代末人武当太极拳社学练太极 拳。叶传太极拳蒋锡荣为第二代传承人,为使其传承弟子的脉络 清晰,更好地传承叶传蒋锡荣太极拳艺,蒋锡荣先生按系谱标准, 特设蒋锡荣太极拳嫡传系谱版本,为此识别,册页内容均由弟子 拜师时填入盖章。
太极拳前辈的无形无象
《新民晚报》一夏
有些人,只要见一次就受益终身。
蒋锡荣先生如是也。
蒋先生的住所位于浦东金桥一条闹 中取静的清幽小路,去时正是一个夏曰的 午后,燥热逐渐消退。他推门进来,清痩 白皙,一身白衣白裤,穿着一双运动鞋,
戴着一副眼镜,拄着一根拐杖,随意找了 一个座位。他安静地坐在那里,静静微笑 倾听,间或夹杂一两句观感,气定神闲,
谦和冲淡。只是偶尔在谈话的间隙,刹那 间犀利的眼神,迅捷的行动,隐含了一丝 当今太极拳泰斗的锋芒。
蒋先生1925年3月出生于浙江海盐,这里隶属于嘉兴。1928 年,南京“中央国术馆体育传习所”成立。“中央国术馆”提出“术德 并重、文武兼修;强种救国、御侮图存”的口号,广设武术技术课。 在救亡图存的民族危机下,当时国内赫赫有名的武术名家几乎齐聚 国术馆——孙禄堂教形意拳,杨澄甫教杨式太极拳,龚润田教吴式 太极拳,陈子荣教陈式太极拳。自古书香之地的东南佳处,从此也 开始了大面积习武的风潮。早在蒋先生入学接受正规武术基本功训 练前,他的哥哥放学回家后就已经充当起小老师教导弟弟妹妹们。
蒋先生正式走上谋生之路那年,正是18岁。当时他虽然3年没 能跟随老师习武,但仍每天坚持自己练习基本功。蒋老师宿舍楼内 的邻居季允卿先生就会打太极拳,而且每天都在公园里教人练拳。 出于对武学的热爱,蒋先生正式拜季允卿先生为师。
有句俗语“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蒋先生旦夕不辍苦练。在蒋
先生24岁那年,眼看徒弟拳艺日渐专精,拳理上也多有会心之处, 季允卿师傅欣慰之际也深感自己武学之道有限,便推荐蒋先生随当 时的武当太极拳社叶敏之先生学练太极拳。
叶敏之是太极拳一代宗师叶大密的大弟子,当时属于代师授拳。 1952年,蒋先生正式拜入叶大密先生门下。跟随叶大密先生习武,蒋 先生对太极拳的理解有如醍醐灌顶,自此勇猛精进,日趋纯熟。一次, 他随叶大密先生在公园习练拳术,叶先生初时只凝神看蒋先生练习, 良久,突然言道:“小蒋已领悟,心意专,意昧三,精愈坚,气愈定,神 愈适,浑然一体。”据悉,当年上海武术界将蒋锡荣先生与金仁霖先生、 曹树伟先生及叶大密老先生早年的弟子濮冰如,合称为“叶传拳的一 大三小”。从其主要履历也可一窥蒋先生当时在全国武术界的地位。
有人曾回忆,20世纪60年代初一个春节,他们拜访蒋先生,想 即兴试试他的功夫。蒋先生背墙而立,三个20多岁的年轻小伙,最 前一个掐着蒋先生的脖子,其余两个叠罗汉一样抱着前方一人的腰。 三人齐心协力向前压……蒋先生脖子和脸上青筋“刷”地暴涨起来。 说时迟那时快,蒋先生双手左右相合成抱球状,接着由背而腰而臀 前后方向“S”形迅速地抖了一下,在一股强劲的暗波冲击下,三个 年轻人瞬间脚跟不稳,倒退数步仰身倒地。跟随叶大密先生几十 年,蒋先生不仅学到了太极拳精要,更理解了太极拳蕴含的武学真 谪以武入道。
今天他教弟子,从来不讲搏斗,不讲如何击人。他教拳先明理, 像当年叶老师传授他一样,告诫弟子心正才能拳正。所以,他只讲 身法,看似不动,已破坏对方的平衡,使对方自己跌将下去。
他说,这是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无形无象。
“太极拳是一种技艺,只要你深入去探究它,就会从中领悟到人 生的哲理和无穷的乐趣。”靠坐在窗前盆栽前,蒋先生一派儒者风 度,一如睿智的长者。今时今日,太极拳所追求的平和、温柔、敦 厚,处处讲究与人为善的境界,早就浸润到他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浏览2,67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