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奪握用力的时间性

在黐手或打斗的过程中,不同时间用力,会产生不同效果。事 实上,在许多动作的生与克中,力早用了,便用错,迟用了,亦没 有效果;要在最适当时候发力,攻防才有效果。

举例说,当一方用伏手、一方用摊手接触时,用伏手的一方可 以用“小念头”第三节的“圈手底掌”来攻击;也即是说,用伏手 圈过对方的摊手,由摊手的上面绕到下面,然后顺势一下底掌击打 对方的胸腹的位置。那么,用摊手的,若长时间用力向前顶着对方 的伏手,那用伏手的很容易便一圈到位。要若用摊手的晓得放松, 只是不断与伏手接触,待伏手出力一圈时才将摊手出力前推,效果 便截然不同。不过,放松了,还得掌握时机;发力的时间性是极为 重要的,摊手在知道伏手的动息时早了出力,充用,圈手一样可以 得手;在摊手一圈的动作将近完成,而底掌还没有打出时发力,也 是无用,因为伏手已把摊手摆脱了。发力的要求,就是要刚刚好 的,不迟也不早,摊手才可轻松的破坏伏手变“圏手底掌”的意 欲。时机的掌握,不是牛力一族所能理解和实践的。

三、 了解两手接触的地方

手与手之间的不同接触点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是以人体骨 骼结构以及权杆原理作为依归的。让我举例言之:若我用膀手,对 方用冲拳,两手相接,而大家都以手腕接触着手腕,这个接触点, 在结构上是势均力敌的,没有谁比娘人占优;然而,在先天体能的 差异上,在手腕接触着手腕时,大力的便会略有着数。但如果我 将膀手的接触点后移,让对方握着冲拳的手腕与我膀手近手肘处接

触,那么,我虽然没有他那般大力,但这时我也会占优了,这时我 膀手产生的力量,较先前接触在手腕时相比,力量可大三四倍。打 个比方,这好像驾车转档的学问;用腕接触,如用第三四档,扭力 较低;用肘接触,如用第一二档,扭力较强。但是不是用肘比用腕 接触好?那又未必,开车时第一至第四档都得用上,没有高下,而 视乎情况而已。第三四档,力量不足,但速度较快;第一二档力量 较大,但行动较慢。对敌的一刻,要快还是要力,则要视乎处境而 定,要视乎使用者想产生哪一种效果。

以上三点,说明了咏春用力的智慧,大家可见,这并非如广东 人所说的“死牛一面颈”。最高境界,是要练到一只手有力时,另 一只手无力,而有力与无力,左手与右手要随时变换,流畅自然, 不假思索。要练成,开始学黐手时便要放松,到经过了长时间的锻 炼后才可练成,这时,叶问宗师所强调的咏春“以柔制刚”之道, 也大抵掌握了。

胆量排第一?

武术界常用一句俗语“一胆、二力、三功夫”来形容实际战斗力。其中 以胆量排首位,这是否意味着越勇猛、越不怕打便越占便宜呢?中国俗语是 “摭千古之虑,成一家之言”的,是人们生活智慧与经验的结晶。隽语不绝于 今,为何武林俗谅会以“胆量”行先?

其实所谓“胆”就是一种心理质素,胆量亦即是处变不惊,临危不乱, 这样才能发挥应有水准。一个因兴趣而练武的人,平时只是打打套拳,与朋 辈练练对拆,悠然自在,在和平的社会,鲜有机会对敌。但是,一旦身临险 境,需要用上功夫应战之时,面对着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对手,以及不同对 手的素质,都会令他情绪大乱,慌了阵脚。心理上的紧张及压力,导致全身 绷紧,神经反应不能放松,从而影响判断,完全打不出应有的水准,甚至错 用死力。

美国空军亦有类似经验,越战前期,北越空军对美国空军损失比例大致 在3比1左右,在某些时段甚至接近1比1,这一损失比率在美军历史上可 算相当之高。因为越战期间美军损失严重,美国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大部 分的损失均是战机师首10次执行任务时发生的,10次后被击落的机会很低。 这般的现象,主要原因是美空军以为拥有导弹便所向无敌,可以在远距离收拾对手,不需再进行传统近距离的缠斗(dog flight) t但事实上,北越空军 的打法每每令美国空军的“菜鸟”(即新手)不知所措,无可奈何地被迫进行 缠斗(dog flight),引致过分紧张,反应迟缓。1972年美国海军成立TOP GUN,目的是让战机师能模拟首10次执勤,自此损失比率才降至12比1, 美国空军机师到这刻才能真正发挥其战机优点。此后,除美国外,很多国家 亦成立假想敌中队来训练新进机师。其中日本空中自卫队更强调训练就是实 战,实战就是训练。

同样,有很多初接触功夫的朋友都喜欢学数式自卫术防身,但实际上是 否用得着,还是要看使用者于突发情况下是否能保持镇定。要练好功夫,需 从实战中汲取经验,培养胆量。但初学者初次投入战斗,面对敌人时难免会 心慌慌,心又急又虚,身体难免受伤。所以很多功夫都会加入一些近似实战 的训练,例如咏春着重黐手。黐手可给练习者在较安全的条件下,掌握更多 窍门,体会拳招和拳理,发展出个人的拳路风格。在互相参详、比试及交流 中有了经验,当真正需要应用时,人会镇定一点。

生理上,人总会有自我保护的潜意识,例如遇上有物件突然髙速向自己 冲来时,潜意识会眨眼甚至闭上眼睛。但如遇上对手发招挥拳而自己又闭上 眼睛,便会无法有效招架。梁绍鸿师傅为了训练学员迎敌时一定要勇于睁开 眼睛,设计了一个独特的训练方法,学员会手持喷水壶向另一名学员喷水, 被喷水的学员要习惯张开眼并尝试用手接住水柱。试过,便知自己的眼睛可 在危急时睁开,水柱亦可接住;同样,就算自己弱,相信自己仍是有机会胜 出的,胆量便从这里开始了。《孙子兵法》说:“小国之坚大国之摧也”,意思 是面对军事上不成比例的强敌,可以善用智慧破敌,而胆量就在其中。

吴华森师傅也曾忆述,叶问宗师也重视胆量,时常教门人抱着未打先赢 人六分的精神。问公的意思是,如果未接触先心慌,即未打先输三分。所以他教门人每一次与别人接触,不论是黐手或是搏击,不管对方是何方神圣, 都要抱着我比人强的心态去应付,亦即不心慌先贏三分,比人强再贏三分。 但问公同时强调接战时需要灵活变通,不能盲目出招,如果发出的招数不能 奏效,便要变换策略。

总括而言,胆量,是经验、实力、勇气和智慧交汇所产生的意念。它居 于“一胆、二力、三功夫”这句武林名言之首,不无道理。

“怕打终被打!”这句叶问宗师经常挂在口边的话,或许一 般人会不认同。“怕打终被打”的“终”,是“结果”的意思, 即是说,怕被打的人结果也会被打中;宗师这样说,是叫人“不 要怕打”,因此,未必为人所认同。“怕打”是人的天性,倘若 自己已“不怕打”,那又为什么学功夫?想起来,不认同的人也 有道理;对于宗师这话,我初时也不太了解,到自己教了功夫一艮长的时间,积累了许多经验,体会才渐深刻。原来,我们一 般都误解了叶问宗师的意思。

宗师这话,并非否定人的天性,也没有否定习武而不致被打 的功能;这句话,并不是用来描述真正打斗时的心理的,而是中 肯地、具启发性地指出练习咏春黐手时的应有心态。

咏春的最大特点,亦是它所以成为流行世界的功夫的其中原 因,就是有黐手的练习方法。功夫,可以说是由不懂被打到懂的 成长历程;叶问宗师、梁碧师公、梁赞师祖,都是这样的成长过 来,他们在学功夫的初期,一定被打不少,然而,.练习时被人打得 越多,往后的成就便越大。不过,以真打来练好功夫,是较难实现 的,其中一个原因是难找对象;随意在街上跟人打架,是刑事罪 行,就算自己不怕犯法,人家亦怕,遇上打架,一般人会避之则吉;用实战来练功夫,机会并不易得。黐手却不然,它给予学习者 一个实践平台,同门大可以在这里和平地、合法地制造练习机会。 咏春在短短二三十年间蜚声国际,是因为黐手这个平台能有效地栽 培了许多学习者,令他们经历由不懂被打到懂的功夫旅程。

功夫既然要由不懂被打到懂,那么,要若在练习黐手时怕打 畏打,便是最愚不可及的事,最起码,这样会阻慢了自己的学习 进度。许多学习者在黐手时怕被人打到,便用力顶住对方,或者 捉住对方的手;以这些天生已懂的方法来对付一些技术不高的对 手,可能产生作用,但产生作用,亦复如何?实际来说,那学习 者并没有在练习过程中尝试以技术来解决问题,更甚的还以为自 己这样做很成功!练黐手,在接招时应该不靠力、不靠捉,而是 用咏春的技法来应付,最终才会把技术练出来;靠力、靠极,遇 上技术好的对手,反而会借助那一力、一捉的时机来出手攻击, 那靠力、靠捉的这刻便更吃亏,便被打得更应,就正正如宗师所 说的“怕打终被打”了。

还有,如果在黐手时畏这畏那,在心理上一定会艮紧张,一 紧张,所有关节、軔带都拉紧,手脚便变得缓慢;在这般的情况 下,反应迟钝,出手笨拙,诸多事与愿违的动作落差便接踵而 来,那么,练习的效果就更加不能达到。相反,若从问公的话中 有所体会,在黐手时放松自己,任对手进攻,不怕被打,便容易 达到动作熟练,挥洒自如,进步迅速。事实上,当一个人在心理 上做到无所畏惧,对手要进攻得手反而困难;不怕被打的人,人 家更不能把他打到。

图片18 图片19

样你你—仓,大本一件走。

拿起一件大衣,绝对不会只捉 着它的枉和袖,手指往衣领一勾, 整件大衣便可轻易带走。在人体结 构上,颈也是容易受力的部分,用 手在那里向前或向后拖,便可轻易 地整个人拖跌。木人桩第一式的搋 颈手,道理就在于此。

“小念头”的“念”

咏春第一套拳“小念头”的命名,很有意思,它活用了“念”字的多种 含义来表述这套基本拳的特质。

“念头”由“念”而来,大抵是由单音字变为复音词的衍生过程,如 “虎”衍而为“老虎”,“匹”(布匹)、“铺”(店铺)、“话”(话题)衍而为 “匹头”、“铺头”、“话头” 一样。但在日常中应用起来,“念头”与“念”,意 思又略有不同;“念头”只是“简单的想法”,“念”则可以理解为“意念”、 “信念”等较持久而牢固意思。“小念头”的意义,槪而有之。

《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说:

“小僧果与新荷有奸,一时‘念头’差了,供招是实。”

另外,《水游传》第二十一回亦谓:

“那婆娘见宋江抢刀在手,叫‘黑三郎杀人也! ’只这一声,提起宋江这 个‘念头’来。”

小说中用到“念头” 一语,以其语境理解,是“一时间的想法”的意思, 中间寓有“即时”、“不周”、“简单”之意。咏春体系圆熟于19世纪中叶的清 朝时期,“小念头”一语,接近上述两种古代白话小说里的语意,是无可置疑 的。“小念头”是基础,只有手部动作,而且整套拳打毕仍是站立不动,可以说是“简单的想法”。

然而,如咏春门人所周知,基本 拳套“小念头”要经常练习,历久不 歇;初入门的要玩,老师傅亦玩,而 个中的要求,就是要练习者精神专 一,排挨游思妄想,再用“意念”带 动每一个动作,把里面的一招一式练 成内藏于己而且是牢不可破的“意 识”;形意拳家所谓的“内意”,就 是这个意思,正如他们解释道:“拳 以意名者,以意为诸拳之母,凡百 运动,皆源于此也。夫心者,人之宰也,心之发动曰料精 意。”那么,这个“心意”与“动作”合一、始于“专 神专一一”而成于“内意”的修炼过程及所达境界,又殊非 “即时”,殊非“不周”,殊非“简单”,“小念头”的 “念”,亦有此意。

图片20

脑科学家发现,一般人平均每天要做10万次决 定,人类的大脑其实无时无刻都在注意着某些事物。

注意力可以是分散式的,也可以是焦点式的,当我们 要达致某些学习的目的时,便要使用焦点式,而一般 的常态,人类为保自身安全,注意力都是分散式的。

这般的科学成果,说明人脑的正常运作,是满有游思 妄想的,《维摩经•方便品》谓:“是身如电,念念不 住”,《无量义经》谓:“诸法本来空寂,代谢不住,念念生灭”,个中的“念”,是尘俗的杂念,远离凝定于一的佛心很远。

当人类为求学习而启动焦点式的注意力时,大脑中相关感官的神经元 (neuron)便不再积极活化,它们的细胞膜会高度极化(hyper-polarized) 起来,不再进行一般性的讯息处理,只着意于某些特定事物,同时令其他不 重要讯息受到抑制。伹人类只停留在“外在”注意力上是不能达到学习的目 的的,这般的注意力,大约只维持10分钟或更短的时间;学习要成功,就 需“内化”,就是要将“外在”接收到的“内化”为有意义的东西。倘若在意 义寻求的“内化”过程中仍不断有“外在”的讯息输入,学习便难以成功了。 学习要“专一”、要“内化”,正如《唯识论三》说:“云何为念,于曾习境, 令心明记不忘”,《大乘义章》十二又说:“守境为念”,这里所言的“念”,是 牢固存在的,已不再是杂乱纷繁的心意了。

佛家在实践佛法时,“专一” 了“内化”了的“念”,还会持守成力,该 力足以自我升提,转识成智,破执成佛,《遗教经》所说的“若念力坚强,虽 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以及《普贤经》提到的“念力强故,得见我身”,指 出了意念的牢固,可以强立不反,成为力量。“念”而成“力”,可以说是更 高层次的发挥。

其实,一个“念”字的多重解释与多种的心意状态,佛家已掌握得相当清 楚,尽管他们当年没有脑科学作为学理的根据。“小念头”,可以望文生义,解 作“简单的想法”,但亦寓有科学和佛理。“小念头”那“心意”与“动作”合 一的活动情态,既能抑制其他不重要的“外在”讯息,亦可让练习者有足够的 “内化”空间,进而演成功夫的力量;它的设计,是符合人脑产生注意力的本 能特色的,它的命名,又涵盖佛家那“念”、“念念”、“念力”的多层意思。

相传咏春出于佛门,以佛经解“念头”,既不附会,亦可与科学互相发明,更可尽得其意。

 

“标指看月

“标指”是武术动作之一,风格与除春相近的南派拳术如白眉、龙形的手 法都有“标指”。马有清所编《中国武术词语手册》中的“指”条提到四种武 术上的用指动作:

“食指、中指伸直,其余各指屈握,称为‘剑指食指独伸,余指屈握 称‘金刚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伸直,大指与小指屈握称‘三阴指拇 指屈扣,其余四指伸直称‘金穿指’。”

执春、白眉、龙形所用的“标指”,是那“拇指屈扣,其余四指伸直”的 “金尹指”。“标指”可称为“金铲指”,但在广东来说,“金铲指”一名,很是 陌生。

《中国武术词语手册》中又有“指法”一条称:

“指之用法,不外‘插、点’二法。武术之点穴、抓筋、截脉、断骨等法 皆与‘指法’有关。至于其他用手指直打为‘戳’;五指抓取为‘擒’;用二 指掐取为拿或称‘掐’。”

叶问晚春的“标指”手的用法,不外“插”、“戳”而已,“戳”是以指尖 刺物之意,其实即“插”。至于“点”,是指“点穴”,叶问咏春无传,但咏春 的同门就很崇尚其事,《搏击》杂志曾载录过一篇《点脉功:陳春的致命招数——攻击敌人的穴位》的翻译文章,文章中图文并用展示如何以“标指”手 点击“天容穴”、“天突穴”、“期门穴”、“听宫穴”、“丝空竹穴”的策略,作 者又提到如何把手指练好的方法:

“咏春拳的主要进攻工具就是手指,靠手指来展示点穴功的独门绝技。要 想用好手指,首先就是要使它们直而且硬。如果你分开它们一特别当你是个 初学者的时候——你想要发挥的能量就发挥不出来。还有,你的手指很可能会 变弯,如果你把它们分开的话。

手腕是另一个重要的部位。你要用手腕和手指去接触你的目标。然而, 当你的手指和别人接触时,你要把你的手腕向上或向下,向左或向右,来化 解敌人的反力。如果你的手腕一直是僵硬的,你的手指将不得不承受全部的 反力,常常会导致手指受伤甚至断裂。

下一个要素是训练。一个提高自己点穴功的攻击能力的办法就是打沙袋。 这种重复的训练,能使你的手指在遇到阻碍的时候,仍能把力传递出去。”

当上述穴位被点中后会否失去战斗力不得而知,但文中提到“标指”手 的用力方法却令人有点费解。既要练硬手指,令它在遇到阻碍时能把力传出 去,但同时又要将手腕上下左右移动来消力,以免手指受创.为免手指受创, 刺出去时可以量力而为,在同一动作中又加力又消力,总觉别扭。事实上, 若以“标指”手来插喉打眼,根本不需太硬》而用以抢线救线,又或恫吓敌 人,硬更是没有必要。

咏春除了有“标指”手的动作外,第三套拳,直以“标指”命名;在咏 春门内,“标指”是手法名,也是拳套名。在叶问门下,对于“标指”拳套 的整体功能的理解,常见有三,其一为在身躯旋转基础上所作的爆发力的发 挥;其二为出膊的长桥手的运用;其三为填补出手缺漏的救急动作。这三种 功能的解说,无论哪一种,都是针对一整套“标指”而立说,任何一种都没

有只聚焦于“标指”手法的运 用之上。那么,我们便可以有 很多疑问了:拳套的整体功能 既不是“标指”手法,又何以 以“标指”命名? “小念头”、

“寻桥”以套拳的神髓命名,何以这套奉又独以个中的一种 手法相称?很有可能,“标指”一语,尚有其他意思。

图片21

“标指”一语,作为拳套名称,大抵有佛家义理。

《楞严经》有这样的话: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 指以为月体,此人岂亡失月体,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

这是“标指” 一语的出处,以“手指”指着“月 光”叫人去看的佛偈,阐明了表达工具与表达内容的 关系和分别。《楞伽经》说:“如实观察者,诸事悉无 事;如愚见指月,护指不观月;计着名字者,不见我 实心。”《圆觉经》又说:“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 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 亦复如是。”两经所说,较容易明白。以“手指”指 示“月光”,“手指”是表达工具,“月光”是表达内 容;犹如“名字”、“言说”,只是表达工具而已,透过 工具,悟通个中所表达的佛理内容,才最重要。《智度论》是说得最清楚的:

“如人以指指月,以示惑者,惑者视指而不视月,人语之言,我以指指月 令汝知之,汝何看指而不看月,此亦如是,语为义指,语非义也

这段佛经清楚指出“语”与“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语’为‘义’ 指”,说明“语”就是“手指”,那么“义”就是“月光”;如果看了佛经,只 执著了文字语意,而不能循此而领悟佛理,甚或以佛经文字等同佛理,那便 愚不可及了。若据佛偈“标指看月”去解释“标指”拳套,则这套拳,只是 带习武者认识功夫的工具,习者当循此而别有所悟,不应长时间执著于此, 更不能以此为功夫的极致。

这样解,“金铲指”可以代“标指”成为手法的名称,却不能代“标 指”而成为拳套之名。这样解,“标指”的功能是“插”也好,是“点”也 好,是发劲、出膊或补位也好,都不重要。这样解,“标指”拳套便如“小 念头”、“寻桥” 一样,以套拳的神髓命名;而“小念头”、“寻桥”、“标指” 三套拳的名字,便是清楚表述了由基本思想、到寻找路径、到不拘一格的三 个发展阶段。

不是“内家拳

叶问咏春不是“内家拳”,大抵因为“小念头”讲放松、讲意念,而“黐 手”则练习以柔制刚,看起来有点像打太极、玩推手,才令同门有所误解。

拳有内、外家之称,是清朝初年的事;当武术家提到“内家拳”的定义, 一定会提黄宗羲父子的言论。康熙八年(1669年),黄宗羲于《王征南墓志 铭》里说: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 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

他的儿子黄百家于《内家拳法》又说:

“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张三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 家,得其一二者,已足胜少林……”

黄氏父子提出了“内家拳”的一大特点,就是用少林拳的相反方法、以 静制动来克服少林拳。若以这个原则观之,则以短桥窄马来对付大开大合功 夫的叶问味春,颇似“内家拳”。

不过,这只是皮相观而已。武术家蔡龙云于十多年前发表过一篇名为 《论武术的内家与外家》的文章,他认为将武术分内、外家之说是偏颇和局 限的,意谓一种功夫、一个门派具备许多内容特质,很难一概而论。若依蔡先生的观蔡,内、外家既无绝对的定义,我们便很难说叶问咏春是不是“内 家拳”了;然而,今日武林之内,着实有许多自称或被公认为“内家拳”的 功夫流派,最出名的当然是太极、形意、八卦,它们的特质,就是“内家 拳”的特质,这是绝对可以讲得通的。下面将会运用蔡先生辨别内容特质的 方法,指出叶问咏春没有太极、形意、八卦的典型特色,因此不可视之为 “内家拳”。

形意拳讲“内气”,透过以意领气的锻炼而及于外在形躯;个中的“气”, 是中医学的理论,包括了从娘胎带来的先天之气以及出生后经饮食、呼吸而 得的后天之气。曹志清《形意拳理论研究》指出,形意拳着重“气”的锻炼, 透过桩功,由无极而入静,由虚无含一之气而渐生,由太极而充盈,由两仪 而循行,由三才而贯通,由拳术而运用。练“气”,不独对身体素质起促进 的作用,在攻防技击里,也可以把“气”充实在某一处以抗衡外界的冲击力 量,甚而将“气”贯注于不同关节,于一刹那的急剧转动和聚集中发出爆发 力。叶问陳春,没有谈抗打能力,在发力上,则以“小念头”的意念为开始, 强调肌肉的于瞬间的松紧变化,并加以“寻桥”的自转、“标指”的速度而把 力加强,中间丝毫没有提及内里有“气”的运用和发展。或许门人透过练习 “小念头”和实践其他招式动作而令“气”有所提升,但这是做任何运动都会 有的功效,这种提升也与形意拳不同,是无意识的,与形意拳有清晰的功法 设计和明确的运作原理截然两样。

太极拳家对腰部的地位和作用都非常重视,有谓“八卦掌、五行步、太 极腰”。冯志强于《陈式太极拳入门》中解释,太极拳强调左右腰肾抽换的 原因有三:一为转换虚实;二为活腰壮肾;三为精气转化。后二者也是中医 学的原理,与形意拳重视练气一般,但这里只提及锻炼肾气而已;至于转换 虚实,是功夫动作的问题,是要避免“双重”之病,令身法、步法、手法透过腰转而得以转换。所以,习太极拳要力求“松腰”、“塌腰”、“虚腰”,做 到腰椎骨节和肌腱筋初松开,腰部放松下塌、不硬不软,折中而得虚空。然 而,叶问咏春与太极之间,就存在着结构上的根本矛盾,叶问咏春落马后 便把腰部锁起,令肩膊与膝盖连成直线,腰椎与髓关节的交接处构成180度; 而身躯因攻防而发生的虚实转动,轴心完全落在脚跟的位置。腰被锁起,自 然不松、不塌、不虚,攻防虚实的关纽便不在于此,至于腰肾精气的充盈活 转,更无从练习。

八卦是华夏民族解释宇宙万物的一种方法,古人透过象征天、地、雷、 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的八卦来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易经》 说:“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变在其中矣。”八卦掌的技击原理,就据此而演绎 出来,由基础八掌,走八卦步,左右互换,阴阳相易,而演化出六十四路掌 法;八卦是掌形,是方位,也是身体的部位,彼此相合相济,变化万千,可 以养生,可以御敌。程式八卦掌的作者程廷华说:

“其实八卦,本是一气变化之分,一气仍是八卦四象两仪之合,是故太 极之外无八卦,八封两仪四象之外,亦无太极也。所以一气八#为其体, 六十四变以及七十二暗足互为其用……其道至大,而无不包,其用至神,而 无不存。

这般的言论,是中国哲学的主要内容,是中国人的宇宙发生论,在中国 人心目中,它适用于万事万物。叶问咏春是万事万物之一,运作起来,固然 离不开一气而生两仪、四象、八卦的生生原则,但如八卦掌般,有意识地根 据哲理而作系统的比附和推衍,又肯定非叶问咏春所为。

台湾文化大学国术系教授李志明于《武术气功与中国武术中“气”的意 义》指出:

“武术练气的主体本为锻炼意识、呼吸、武术动作与气血之间相互协调所获得的气劲。但随着清末民初以练气为主之内家拳的产生,与民初气功的发 展,武术所练之气又走回传统道家养生气功所练的气血,并强调气脉与‘以 武入道’的观念。”

“内家拳”在清末民初将气功与武术紧密结合,成就了发展史上的新髙 峰,而在这段发展史以前已经确立的叶问除春“小念头”,充其量只是武术练 气的本体,而不是“内家拳”。有意识的以哲理为据,延伸出相关的医学与拳 学理论,进而松腰练气,习武强身,上通天道,其实是太极、形意、八卦所 共有的典型特色,也就是“内家拳”的主要特色。叶问咏春毫无这些特色, 就肯定不是“内家拳”了!

浏览48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