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型〕右隅弓步。
〔方向〕面东。
〔方位〕正东。
〔实脚〕左腿松脚,收腹股沟,松膝,松胯,松腰等关节, 逐节松,屈膝,从单腿直立,变转为隅位坐步式。在右脚松平 落地后,虚松左腿,渐减力变转为右隅弓步。脚下为八方线中 心点O
〔虚脚〕右腿分脚后,在松左脚的同时,收右腹股沟,右 脚后跟虚着地,逐渐右脚松平落地。左腿松力,渐成为右隅弓 步之虚腿。
〔实手〕左手实,松肩、垂肘,无名指引动,从北位向东 正线运行,掌心向下,指尖向右。
〔虚手〕右掌虚、松肩、垂肘、松小指,小指引动,落于 腹部前,掌心向上,指尖向左,与右掌相距约两拳的距离。
〔视线〕平视正前。
〔意念〕左右掌虚空。(图150)
〔应用〕太极拳技击,首先应将自己内外上下都循太极拳 的拳理拳法规范,也称规置好自己。诸如从脚到手,九大关节 要放松,且节节贯串。周身上下所有暴露的部位,臀、裆、 胸、腹、背、颈、顶等部位均应一一放松,不要想去进攻别 人,以静制动为好。
图150图150太极技击没有固定的打 法,所谓“拳打两不知”。金 庸先生在吴公藻《太极拳讲 义》后记中写道:”在太极 拳中,速度并不重要,那是 凭敏锐的感觉来捉摸到对手 力道中的错误缺失,如果他 没有错误缺失,那么就设法 造成他的错误缺失。重要的 是,自己的每一个行动中不 能有错误缺失。只要他想来 打倒我、攻击我,迟早会有 弱点暴露出来金先生说得极好,从技击视角看去,可称为 技击“经典”。
图150
图150
笔者在多篇太极拳理论论文中反复说明、解释甚至大声疾 呼,太极拳修炼者在练拳、推手、技击中,均不可有动意。动 意是失败的前提,动意是本身的“错误缺失”,请朋友们去体 验。
1 .左掌舒展(阳动,阳顶)
〔步型〕右隅弓步。
〔方向〕面东。
〔方位〕正东。
〔实脚〕右脚实,右隅位弓步。松腿,松腰,松左右胯, 右脚下为八方线中心点。
〔虚脚〕左腿虚。
〔实手〕左实手以无名指引,松肩、垂肘,沿外上弧向东 北隅位运行,至极限。手不动,松右胯,随方位变化,左掌向
左上弧止于左东正线位(约1/16)。掌为坡形,掌心向下,掌 指向东。
〔虚手〕右虚手,掌心向上,中指轻扶左腕脉门。
〔视线〕顺左掌食指内侧远望。
〔意念〕空左掌心。(图151)
〔应用〕练拳要举动轻 灵,推手、技击为用,拳理 拳法相同,亦应举动轻灵。 拳论:“动急则急应,动缓 则缓随。”这里的“急”和 “缓、指双方较技情况下的 应变能力。也反映出当事者 身形内外全体松与僵的体能。 上动说的技击前身心的准备, 以太极内功规范自己,以静 制动,举动轻灵,本身不存 在急应和缓随变数。只有双 方接手时,周身僵紧,才会 出现主动的急缓,以致陷于被动
(三十)
1 .左掌回捋(阴动,阴顶)
〔步型〕右隅弓步。
〔方向〕面东。
〔方位〕正东。
图151图151左分脚左分脚脚下为八方线中心点。脚下为八方线中心点。〔实脚〕右腿实,隅位弓步,
图151
图151
左分脚
左分脚
脚下为八方线中心点。
脚下为八方线中心点。
〔虚脚〕左腿虚直,勿跪膝,脚尖向东。
〔实手〕左掌实,从左隅1/16位,松小指,外下弧向右 正线运行,止于右膝外侧,掌心向右,掌指向下。
〔虚手〕在左掌向下运行的同时,右臂松肩垂肘,无名指 引动上弧运行虚止于左脸外侧,掌心向左,掌指向上。
〔视线〕随左掌注视食指梢。
〔意念〕空左掌。(图152)
图152图152〔应用〕前式在应用中曾 说明要规置好自己,不能有错 误缺失。其实,笔者提倡循太 极拳的规律练拳,就是逐渐退 去身上本力,使自己减少和去 掉自身的错误缺失。
图152
图152
前式以较多的笔墨陈述 蹬脚、分脚的功用,是为习 练者加强底盘功夫的训练, 从不同方向、方位运用脚功, 练就扎实的基本功。
在内功基础薄弱,周身 僵紧本力不退的情况下,奉 劝同道不要去推手。你的本力小于对手,技巧、灵活性比不过 对手,不要强努,否则越推周身越僵紧,离太极拳功夫越远。
浏览29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