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


九十一、第五章太极拳理论集汇|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





太极拳论(张三丰)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力。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毋使有凹凸处,毋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 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 势。有不得机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 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 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 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 间断耳。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式者棚搌挤 按採洌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 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



棚搌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即乾坤採洌肘靠,即乾 坤艮巽,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D






太极拳经(王宗岳)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 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 粘。动急则急应,动缓4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着 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 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 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 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 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 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 之能,非关学力而有力也。察“四两拔千斤之句”,显非力胜, 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 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 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 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炼愈精, 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 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太极拳释名



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式。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 滔不绝也。十三式者棚搌挤挤按採例肘靠,即乾、坤、艮、巽, 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 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一着一势,均不外乎阴阳,故又 名太极拳。






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



太极之先,本为无极鸿蒙一气。混然不分,故无极为太极之 母。即万物先天之机也,二仪分,天地判。始成太极。二气为阴 阳,阴静阳动。阴息阳生,天地分清浊,清浮浊沉。清高浊卑。 阴阳相交,清浊相媾,氤氲化生,始育成物。人之生世,本有一 无极。先天之机是也。迨入后天,即成太极。故万物莫不有无 极。亦莫不有太极也。人之作用,有动必静,静极必动,动静相 因,而阴阳分。浑然一太极也。人之生机,全恃神气。气清上 浮,无异上天。神凝内敛,无异下地。神气相交,亦宛然一太极 也。故传我太极拳法,即须先明太极妙道。若不明此,非吾徒 也。太极拳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动静循环,相连不断,则 二仪即交,而太极之象成。内敛其神,外聚其气,拳未到而意先 到,拳不到而意气亦到。意者,神之使也。神气即媾,而太极之 位定。其象即成,其位即定。氤氲化生,而演为七十二之数。太 极拳总势十有三。棚搌挤按採洌肘靠肘靠,进步退步右顾左盼中 定。按八卦五行之生克也。



其虚灵,含拨,松腰,定虚实,沉坠,用意不用力,上下相 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此太极拳之十要。学者之 不二法门也。学太极拳为人道之基。人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 为主。故习此拳,亦须如此。若心不能安,性即扰之。气不外 聚,神必乱之。心性不相接,神气不相交,则全身之四体百脉, 莫不尽死。虽依势作用,法无效也。欲求安心定性,敛神聚气, 则打坐之举不可缺。而行功之法不可废矣。学者须于动静之中寻 太极之益,于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然后混七二之数,浑然 成无极。心性神气,相随作用,则心安性定。神敛气聚,一身中 之太极成,阴阳交,动静合,全身之四体百脉,周流通畅,不黏 不滞,斯可以传吾法矣。








浏览27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