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


九、“架子动作要精准”,|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








这需要对操演谱文反复朗诵,直 至烂熟于心。“循经之法度如日月之经天,达到阴阳水火 相推,如环无端,莫知其纪”。这些内在循经的内容,虽 然微妙,却也可通过阅读谱文而神会于心。太极拳之潇洒 与沉稳形成独特的面貌,为人们所喜爱,令人更加陶醉的 是它使操练者改善气质。宗风中的太极拳更是赋予以武演 道的内涵,以此作为完善自我的一道阶梯。伴随以武演道 的修为成长的精神世界是使太极拳操修焕发光彩的神韵、 文宗。太极修炼有素者,若不去研习其神韵、文宗,终难 以领略古人这种伟大创造之神采,脱离不开一介武夫的影 子。正如书法与写字不同,是其讲究法度,有气质神采, 而写字仅求机械的笔画间架安排。完整继承宗风中的太极 拳离不开文武两途的精习,文武兼修已成宗风的传统。 “文有多高,武有多高;武有多高,文就有多高。”古人又




云:“以神人手为上工。”沿着文的道路,古人探索到诗文、 书画、音律、楹对……诸艺以畅其情,以合其道,“艺者, 道之形也”。






而谱文内的声律的振动,则是阅读谱文中另外一个 内隐。近代医家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曾揭示其中 隐奥:“盖读书必有声调,当其呼气外出之时,必心力 下降以镇其气,而后其声悠长,又必须丹田上升以助其 气,而后其声高远,此际之一升一降而心肾交矣。内炼 家会合婴儿姹女之功,即交心肾之功,亦即补助元气之 功也,是读书者之元气,旋伤而旋能补之,此所以不伤 气也。”又言:“道书谓‘呼吸分明了却仙’……果参透 呼吸升降之奥旨,顺呼吸之自然,而少加以人力主持, 俾心降肾升之力息息互相凝结,有不延年益寿者乎。”



《声律真诠》云:“古来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得 知音律乃宇宙天地之声。以音弘法是前人提出来用以通 灵达慧的则准,发现形声的双重作用下人类通达灵慧的 道路,从而在神思的创造下完成了以文观意的造作行 为。灵性的文化无疑是超越了平凡的极限而建立了灵性 自我的系统。在漫长的岁月风烟里,这种高准的法华又 几度泛化于俗,流传民间,哺育了民族而渐演为民俗, 漫为现象,形成文化。灵性的文化,通过阅读、朗读能 使自我的神思情志得到质的改良。从简单的颂持,音律 震动着经脉,心神随之振动,久之形成共振。这便是从 生物物理学的角度去看,若以境地的灵性振动来参化, 去分析共振产生神化经由的改变,使之神化自我,使之 与灵性的灵境共振。”



太极拳的谱文中有如此之多传统法乳,没有一定的 阅读能力和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不能领略其中的神韵的。
为此学人需要“学习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从医学的经 络论、气化论、医易同源,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重



新认识太极拳的传统理论”,才能还太极拳以本来面目,



从中得其三昧吧。



如此文武两途操修,方能使循经太极拳“能向内操 练气、循经合脉的方向上靠近,让学人体会循经奥秘, 让世人领略中国太极拳所具有的宗风神韵”,对身体方



有“敛气修脉,养气柔体”的作用。循经太极拳的主要 特点是养气柔体,通过敛气修脉能使“阴平阳秘,无阴 阳离绝之虞,而神采飞扬,一举手一投足,皆合规矩”, 而循经就这样产生了。中医认为,人的身体是气血来推 动的,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血则行。所以说 循经太极拳的操修第一步是要把气色转过来,第二要发 福。首先要身体健壮,因只有气血充盈身体才可以胖起 来,“财大气粗”可比喻修真中对气血充盈的描述。当 运动量达到一定水准以后,敛气修脉能使你身体中的阴 阳气脉像天平一样准,从而脾胃消化能力特别强,甚至 肠胃功能超越了常人。人的身心改变了,精神、体魄改 变了,才能气血充盈、食欲旺盛。



久而行之,方能尽善于操拳习武,见道养生,不失 当年三丰祖师创拳之本意,“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 徒作技艺之末也”。此外,由于太极拳示之以武,故有 武势玉环桩以求武技之演化。在当今传统文化亟待继承 之时,“文章行世大神仙”,需要学人以自己的学识,为 继承和弘扬太极拳作出自己的努力。



丹经武学的修为则超越了太极拳的作为,是传统宗风 脉传的神魂所在,但都是建立在循经的基础之上,与太极 拳是异流同源,天龙神剑和龙形大草是其中之精微。







此图示给出了学人以完整的教学大纲,细微之处将 在以下分章介绍。





浏览26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