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社会几千年的习惯
I
中,一直沿习着“文武同宗”,文可安邦,武可定国, 科举中也有文武双全的“龙虎状元”。《中国太极拳统真 大典》云:“古人通过精研,文武兼修达水乳交融。文 中有武,武中有文,文人的书卷气与武夫的阳刚气相互 化合而升华,达到完美的境界,形成中国传统文化当中 独特的生命。历史上涌现出无数杰出的人物,留下多少 传统文化奇珍。今天,研究继承传统文武齐驰的修为, 让传统文化服务于时代,具有现实意义。”文武两途是 人手学任何传统学识的基础,这是不言而喻的。只注重 锻炼身体、注重武功,只是一介武夫而已,若不进行实 际的操修,对循经太极拳只是雾里看花罢了,并无太多 实际的作用。
在文武齐驰的日夜熏陶下,“通过日夜的操修和反 复的学习知识,而转化为真知内得”。通俗地讲,也就
是实践与理论相统一,王宗岳当年“呆若木鸡”,可见 用功之深,惟如此方能通达。《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 则有更深人的描述:“概言内得之真知真慧,并非偶然, 若求之内得,当效之先贤,不折不挠,依法而行,依律 而持。默默之中,无事于心,无心于事,久久持之,自 然而得之天然为耳。简而言之,秉承宗学,尊师所授,
行之一贯,几近天真也矣。”
对于武的方面而言,“宣化肝脾,增进饮食,强健
身体,再造精神”为循经太极拳锻炼之根本。仅就常识 而言,多吃饭、多运动,才能使身心强健。人的生命又 是由先天、后天两大部分组成,先天的兀精、兀气、兀 神是生命的前提,它孕育了后天的精、气、神。传统的 修持,是以后天滋养先天。“万物水中生”,是指先天肾 水元气以成人;“万物土中生”,是指后天生身的水谷之 养,无有后天水谷之气的充实身心,何来元气的运化? 《修真诣疑》云:“初使五漏之躯得补漏之用,以全真 体。行‘修墙补屋’之法,育化纯阳,此行功之初也。 以至后有飞升之举,法合太虚,虚空粉碎乃证之大道显 微乎。”循经太极拳为传统文化哺育下的花朵,故而也 应守此旧律。此处概言一切生化之根本为增进水谷之 养,能再造人天。
在身心强健的基础上,人“得到水谷之气的温养而 真元日充”,此真元之气为人身生命之本。武术界流传 着人人皆知的谚语:“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内练 一口气不是喘气的气,不是呼吸的气,而是人体中元气 的振动,也就是人体当中祖气的振动,真元之气的振 动。医学经典中有记载,“一呼一吸脉行六寸”,这呼吸 并不是指喘气,是指先天祖气真元之气在体内的振动。
丹医大师周潜川先生曾为国家第一任卫生部部长郭 子化诊病、治疗。周氏对太极拳亦有研究,并对太极拳 有过建议。周潜川的《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 绪言中,能让我们了解古人的境界,了解传统理论对脉 息的解释,而真正踏人“内练一口气”的循经操练。
因此古人对“静”的作用,首先在呼吸上发现了所
谓“众妙之门” “天地之根”的道理,体会出一呼一吸, 一升一降,上会眩中,下沉丹田,气脉运行,周遍全身 的“景象”。更精细地体验和观察,统计呼吸与循环作 用,“一呼一吸,脉行六寸” “一昼一夜,呼吸一万三千
五百通,脖?行八百一十丈” 因练气而影响全身的循
环作用,这叫做“修脉”……统计全身共有“二十部奇 正相因”的脉道,每一条脉道又有转折屈曲和大会小交 的地方,这些地方叫“穴道”……这样的脉道在人体内 遂产生了“阴阳水火相推”“如环无端,莫知其纪”“周 天运行”的作用_.?…古人又发现了 “气脉”在“阴阳十 二时中”,运行流转,各有旺时,互相传递承授,自寅 时由肺经起运,到丑时肝经终止,叫做“子午流注” ……古人摸清了活着的人在清静休息中,从呼吸一直到 脑?腑的气脉运行情况,从而掌握了它的规律,于是创造 出了光耀古今的“气化论”“经络论”。研究这种学问古 人叫做“内景”,用“练气修脉”的方法,主动地支配 人体气脉的平衡,叫做“内景功夫”……这也是祖国医 学理论出发点的基础。
《修真诣疑》云:“当须立基,犹闻世人于修真之 先,乃是以后天之情性,发先天之灵根,复始以道。筑 基者,修真之首要也。何谓之修真,三丰祖师曾云: ‘持真元以养太和。’或喻修持自身形神,以生发周身之 真元气也。真元之气又喻为先天之祖气,或先天一元 气。医家谓先天肾水、肾气。道为真元之气,即先天真 气。修真者,即修持真元之正气,浩然之气于自我身 中。存正当守,以育神形,或寓刚柔,或蕴神神之导, 以鉴元真之性。”太极拳经语云:“太极之先,本为无极 鸿蒙一气。混然不分,故无极为太极之母。”“人之生 18
世,本有一无极。先天之机是也。迨入后天,即成太 极。”《太平经》中i兑,“夫物,始于元气”。《列子?天 瑞》曾言:“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 太素者,质之始也。”……洋洋洒洒,不外反复强调此 真元之气于太极拳的行拳、于循经的重要性。
浏览42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