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 .
据传唐末四川峨嵋山有位陆雅(绿鸭) 道人,他放牧一群鸭子,经多年观察、模仿 鸭群的种种形态动作,结合武术特点编成了 鸭形拳,后流传于世。据《峨嵋县志?方兴》 第13页载:“峨嵋县南八里有鸭子池是峨嵋 道人因养鸭而造鸭形拳也。”
分布
唐山、天津、吉林等地。
拳理
该拳取象形为主,以形代义,内含攻防 招法o鸭形拳汲取了寒鸭出水、入水、浮 游、争食搏斗、刷毛、抖毛等动作,既突出 了鸭子的形象动作,又具有武术的攻防技击 特点。
鸭形拳手型有拳掌勾,步型有弓步、虚 步,手法除搂、勾之外,以掌法为主。掌法 包括托、插、穿、摆、掖'掷,步法有行步, 拖步、击步、盖步、撵转步等。
特点
演练时两臂甩动自然,两腿和脚蹬撩踢 动,身体前后左右摆晃。
套路
着形拳
动作名称
预备势
(1)伸颈观天(2)团身伏翼(3)沙 滩望海 (4)展翅飞空 (5)寒鸭入水
(6)水面浮游(7)水底藏身(8)立 身展翅 (9)展翅飞空 (10)欢天喜地
(11)寒鸭捕食(12)惊空展翅(13)落 水捕食 (14)左右睡枕 (15)畅游寻食
(16)展翅探爪(17)单展穿喉(18)水 底展翅 (19)出水望路 (20)畅游寻食
(21)单展信贵(22)戏水扫转(23)水 底观后 (24)水平摘翅 (25)撩阴望路
(26)畅游寻食(27)拍顶撩阴(28)仇 身单展 (29)惊鸭失群 (30)畅游寻食
(31)停游望食(32)立水抖翅(33)水 面展翅 (34)寒鸭浮水 (35)水平蹬爪
(36)缩身进击(37)播水寻食(38)立 身托天 (39)水底藏身 (40)腾空展翅
(41)云空摸底(42)进身单展(43)转 身单展 (44)分水双打 (45)展翅抖翎
(46)分水推浪(47)摇身摆尾(48)畅 游寻食 (49)弹爪捉食 (50)孤鸭归宿
(51)畅游寻食(52)停游望食(53)立 水抖翎 (54)水面展翅 (55)播水追鱼
(56)推浪破水(57)伸颈捉食(58)分 水上岸 (59)欢天喜地 (60)岸边捕食
(61)左右睡枕 (62)岸边清爪
收势
浏览1,14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