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百科全书


二、武术的含义与本质|中国武术百科全书





综观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围绕着各种形式的武术,用词名目繁多。如西周以 前有拳勇、手搏、角力等称谓,春秋战国时期曾出现技击、相搏、手战、武艺、角抵等 名称。自汉以后,武艺、技击被广为采用,其中也包括骑射、击刺与徒手格斗在内的 军事实战技术。



“武术”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所编的《文选》中,有诗句为“偃闭武 术,阐扬文令”,意即停止武战,发扬文治;后来逐渐演化为强身之术的专门用语,清 末民初开始广泛应用。1926年被正式定名为“中国武术”。时值中国尚处于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面对西方文化的侵入,国内一度兴起提倡“国粹”的思潮,武术也被 誉为“国术”。当今,在台湾及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华人、华侨中仍沿用“国术”这一名 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民族体育项目明确称之为“武术”。



“武术”二字,就字义而言,《说文解字》袭用了《左传》中的说法,释“武”为“止 戈”,意即以武力制止对方的武力,这是人们从伦理蕴意上的诠释;“术”,《说文解 字》释为“邑中之道也”,段玉裁注云“引申为技艺”,技艺即方法、技术之谓,犹如道 路是通达目的的手段。



由此可见,“武术”的词义可称为用徒手或兵器进行搏杀格斗以抑制对方武力 的方法或技艺。它所体现的本质特征显然是攻防技击。尽管武术的发展受到中国 哲学、伦理、兵法、中医养生等传统文化的影响,武术的技击本质始终是确定无疑 的。



从这一观点出发,我们可以肯定,首先,武术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技击术。



古往今来,御敌防卫对于无论哪一个国家、地区,或哪一个民族,都是共通的本 能。因此,技击术也就不只是某一国家或民族所独有。人类的防卫意识与认知水 平决定了技击术在缘起之初近乎相同,只是在以后的社会发展中,不同地域、不同 文化、不同民族性格造就了不同的技击术。长期以来,华夏民族在其独特的文化环 境中,以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价值取向、民族习性,历经历代习武者的 揣摩研究,千锤百炼,方才形成了富有民族性格的技击术——中国武术。



中国武术在技击方法上表现得十分丰富,如踢、打、摔、拿、击、刺等。不同的击 法又有不同的劲力与技巧,各流派又有许多独到的方法,从而形成了一个多彩的武 术大系。在运动形式上,武术既有对抗形式的搏斗运动(散手,太极推手,长、短兵 对抗等),又有势势相承的套路运动,两者既相交融又相区别;在技击理论上也颇为 丰富,诸如“阴阳变化”、“奇正相生”、“刚发柔化”、“后发先至”、“得机得时”、“胆气 为先”、“守柔处雌”等战略战术思想,既富哲理又很实用。



其次,武术是民族体育项目。



武术源于攻战搏杀,为军事服务,但也具有体育的价值与功能。早在古代的军 事训练中就有“搏刺强士体”的说法。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武术的功能发展为 以健身、修身、娱悦和竞技为主。



武术作为体育项目,主要是以套路和对抗的形式表现。套路运动把技击方法 合理地串连起来,并根据人们的审美情趣加以美化,注重韵律节奏的变化;还根据 人的体能状况,充分考虑到运动量与强度的关系,在演练中既体味到传统技击术的 攻防含义,又得以强身健体。另外,武术还釆用诸如散手的对抗形式来表现其实际 运用的能力。体育的性质决定了武术散手必须摈弃实用技击术中致人伤残的技 法,转而采取保护措施,以最终达到对抗双方进行体能、智能、技能较量的目的。



其三,武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



倘若仅把武术视为一个体育项目,一种专门技能,这就远不能包容其全部内 涵。固然,任何一种技能、一个体育项目都含有其文化意义,但均不能像武术这样 与自己的传统文化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皆不能像武术这样具有如此巨大的文化 包容量和文化负载能力。



实质上,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武术,包括经过整合后的竞技武术,始终是在传 统文化的氛围中生存、发展的。如传统哲学思想对武术的渗透与溶人,使之确立起 它的基本风格。其中以“道”为追求的最高境界,同人与自然、社会高度和谐的“天 人合一”观,均决定了武术超越形体形式而追求人生之理的趋向。以“求善”为目的 的传统伦理文化范型,决定了尚武必须崇“德'这既是行为的准则,又是实践的标 准,以致成为武术的宗旨。此外,传统的兵学、民俗学、美学、医学和养生学等多种 思想也对武术产生了很大影响。武术还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大量汲取其他学科 的有益成分,组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有别于其他文化亚类的武术文化。



将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还因为武术在总体上折射出中国文化的基本 精神。诸如入世进取,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武术强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无私奉献,大智大勇,国家、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提倡“忠、孝、礼、节”, 崇德轻力,推己及人,充分反映了“仁爱”、“中和”的人伦观念与德性至上的道德力 量。武术还十分注重“去利怀义”、“重义轻利”的道义观,主张树立为国、为民、不计 个人得失,甚至为道义不惜牺牲自身的崇高人格风范。





浏览4,76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