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百科全书


三、武术与传统哲学 |中国武术百科全书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组成部分,在它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 中国传统哲学的深刻影响,无论是武术的运动 形式、技术要领、训练过程,还是拳理、拳法、道 德规范,都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光辉。



“道”与“气”古典哲学用“道”字来表示 宇宙万物的本源,中华武术汲取这一思想,认 为“道”也是武术的最根本的本质特征。《老 子》云:“道者,万物之奥”,“似万物之宗。”乂 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即是 “道”。太极拳理论的“无极” 一词,即源自《老 子》。王宗岳《太极拳论》说:“太极者,无极而 生,阴阳之母也。”太极拳原理是由无极而太 极,进而才有动静、阴阳等千变万化。《太极拳 论》又说:“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在万千 变化中贯穿着一个“理”,这个“理”就是武术的 本体,也就是“道”。《老子》云:“道生一,一生 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太极拳的根本思想亦 认为根本的“理”,生出了阴阳、动静、刚柔、虚 实等等相反相成、互为因果的千变万化。孙禄 堂著《拳意述真?自序》写道:“天道者,阴阳之 根,万物之体也……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 曰理,在拳术曰内劲。所以内家拳有形意、八 卦、太极三派,形式不同,其还虚之道则一也。” 指出“道”是拳术的根本。



古典哲学还用“气”代表宇宙万物的根 本。“气” sr道”的体现。《庄子》说:“气变而有 形,形变而有生。”“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 生,散则为死……通天下一气耳。”在武术理 论中,“气”占有重要地位,“气”被视为武术的 原力与本根,是武术生命的精微所在。武术的 功能、神韵等等,都是“气”的演化与体现。太 极拳、少林拳、形意拳、苌家拳等许多拳种的文 献中都有不少有关“气”的论述,指出“气”是中 华武术的本源。



天人合一中国古典哲学的又一根本观 念是“天人合一”。所谓“天”并非指神灵主宰, 而是“自然”的代表。“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 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 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 18 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 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马王堆 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 通。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 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 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 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成为二千年来 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到武术中,首先 表现为习武者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因为天 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并且是 自然界最优秀的部分,天地万物与人共同构成 了一个整体,而人则是这个系统中不可缺少的 主导因素,人道和天道是相近的。基于这样的 思想,使得习武者尤其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 清代杨氏传抄太极拳谱中有云:“乾坤为一大 天地,人为一小天地也。”而“所谓人身生成一 小天地者,天也、性也、地也、命也、人也、虚灵 也、神也、若不明之者,乌能配天地为三乎。” “要知天人同体之理,自得日月流行之气。”所 以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中,人们总是在追求人体 与大自然的和谐相通,使人顺乎自然,其运动 也要服从大自然的变化规律,以此来求得物 我、内外的平衡,达到阴阳平和。正因如此,自 古习武者都非常注意在练习的过程中使人体 和四时、气侯、地理等外在的自然环境相协调, 因时因地采用不同的训练内容和手段,选择优 美清静的自然环境作为练功修身养性的场所, 从而充分发挥人这万物之灵的创造力,使个人 的身心皆融于大自然之中。若逆天时地利而 动,则不利于健康。这也是中国武术因地域不 同而形成众多拳种和流派的原因之一。



为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古代习武者常 象天法地,师法自然,从大自然中吸收营养,模 拟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动作、姿态、神情,结合 人体运动的规律和技击力法的要求,以创造和 丰富武术,并以自然界的现象来喻拳理,所以 武术中有许多以自然界各种事物来命名的拳 种和动作。如南拳中的虎鹤双形拳,是以虎、 鹤两种动物的动作为基础,结合人体运动特 点和技击技术而创造的拳种。形意拳中的卄 二形,则是以二种动物的动作为依据,按形 意拳的动作和劲力特点演化而来。此外,螳螂 拳、鹰爪拳也是分别模仿螳螂、鹰的动作,取 其形,会其意而创造的拳种。这样的例子不胜 枚举。至于动作名称,诸如青龙献爪、燕子穿 林、白鹤亮翅、金鸡抖翎之类的名称极多。不 仅如此,以自然现象阐发拳理的例子也很多。 如王宗岳说太极拳是“长拳者,如长江大海, 滔滔不绝也”,不仅说明了太极拳的技术特 点,也表明了演练时还要注意养成“腹内松静 气腾然”的内心活动,皆是以江海之势喻拳 势。又如长拳的“十二形”,说“动如涛、静如 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 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也 是以十二种物象来说明对演练时动作的十二 种变化的要求,其中绝大部分也是取自然界 的物象来喻拳势C



由于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中国的传统文化 具有重和谐、重整体的思维特点,这种思维特 点表现在武术中则是追求动作的“合”。“合”, 就是说动作的和谐、协调。最为典型的是所 谓“内外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 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这实 际上是要求由内在的心、意、气到外在的四 肢、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达到相五协调。应该看 到,协调既是人的一种本能,又是人们有意识 地培养和训练,使动作达到完美的一种能 力。“合”是武术特有的技术要求和独具特色 的理论。



天人合一的思想还决定了中国哲学主张 人的道德原则和自然原则一致。张载肯定天 人合一是“因明致诚,因诚致明' “诚”是最高 的道德修养明”则是最高的智慧。这种“诚” 表现在武术中就是武德,“明’’则表现为技艺 超群。这也正是古往今来,德高望重的武术家 不断追求自我道德完善和技术完美的原因。 古代人们崇尚武德,是依据习武者掌握有一 定的技击技术的特点,来调整人与人,以及个 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努力做有益于 社会的事。为此,在习武者之间常有一些戒律、 法规,随着历史的变化,其内容虽多有变动,但 基本宗旨不变,即要求习武者成为见义勇为、 有高尚道德的人。同时习武者还把对技术精益 求精的研习作为道德修养的手段,认为这是一 种内修的功夫。他们崇尚勤学苦练的精神,努 力提高自己的技艺水f。过去人们常将武术训 练称为“练功夫”,功夫是指做一件事所花费的 时间和精力。训练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多,技术 水平也高,所以前人常竭毕生之精力于“练功 夫”,致使“功夫”作为武术的代名词在世界上 流传,这正是他们孜孜以求技艺之精的结果。



太极与阴阳太极与阴阳的观念是中华 传统哲学的核心,对中华文化有广泛而深刻的 影响。太极与阴阳的观念均来自最古老的哲学 著作《易经》。太极一闆的含义为最初的本始, 一切事物的本源。《易经》云:“易有太极,是生 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牛:八卦。”太极哲学发 展至宋明趋于成熟,对中华武术产生了巨大的 影响。阴阳对立统一的朴素辩证法观念亦是 《易经》最基本的思想。《易系辞》云“一阴一阳 之谓道”,说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变化均为对立 而统一的阴阳相互作用的显现。阴阳变化的观 点对武术的影响十分深远。



“太极”和有关太极的思想对武术的影响 集中表现在太极拳上。清代王宗岳著《太极拳 论》写道:“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 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其思想直接源 于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至丁?以太极作为拳 种的名称,则遵从古人所主张的“取象与天” 的思想。



太极本指原始的浑沌之气,它无形无嗅, 但有动静。因为太极是无形之体,不能作由此 至彼的移动,所以这种无形体的太极之动不是 人们平常所说的物体位移,而是一种内在的 动。这种内动便分出阳,动极而静便又分出 阴。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太极之动的存在,有 一种神秘色彩而发人思索。也正因如此,前人



19



在论述武术的拳理时并未很明确地对武术中 太极义蕴做出解释。清代杨氏传抄太极拳谱 中说:“任君开展与收敛,千万不可离太极, “太极者圆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圆 也;太极者方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 方也。”这些解释总是给人以-种飘忽不定、 难以捉摸的感觉。但这种太极的内动在有关 的拳谱中,特别是太极拳理论中仍有论述。如 王宗岳在《十三势歌》中说转变虚实须留意, 气遍全身不稍滞。”“腹内松静气腾然。”以后武 禹襄解释敷、盖、对、吞四字秘诀时说:“此四字 无形无声,非懂劲后,练到极精地位者,不能全 知。是以言气,能直养其气而无害,始能施于 四体,四体不言而喻矣。”李亦畲说:“气虽尚 在自己骨里,而意恰在彼皮里膜外之间,所谓 ‘气未到而意已吞也’。”杨氏传抄太极拳谱说: “太极练法,以心行气,不用浊力,纯任自然。” “盖太极练功,沉肩坠肘,气沉丹田。气能人丹 田,为气总机关,由此分运四体百骸,以气周流 全身,意到气到。”可见这种不是位移的内动, 主要体现为心、意、气的活动。《宋书铭传抄太 极拳谱》的《无极歌》、《太极歌》也都是用这种 太极内动来阐释太极拳理。这种内动推而至 外,从I太极拳的动作要领中也可体现出太极浑 沌之气的内动特征。如武禹襄所说的“视动犹 静,视静犹动”,“迈步如临渊,运劲如抽丝”,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都体现了一种对不见 于形的内动的理解和追求。



在《易传》中关于太极的论述并不多,主要 论述的是阴阳变化的思想。如提出“生生之谓 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等许多哲学命题。在武 术的理论和技术中常用这种阴阳变化之理作 为演练和技击的基本思想。



明代程宗猷在《耕余剩技》中说:“枪法亦 不过二手持以阴阳,一仰--覆运用而已。”清 代吴殳的《手臂录》中说:“练封闭时,两手阴阳 互转,则机活而法圆。”这种以阴阳变化来描 述武术动作的例子在古籍中很多,这是将阴阳 变化的理论运用于武术的最简单的例子。



20



《易经》并未提及阴阳而只谈刚柔,到《易 传》中才由刚柔时及阴阳,阴阳和刚柔本是同 一个概念,而阴阳ft有更大的普遍性和抽象 性。就武术而言,刚柔是武术力法中一个极重 要的内容,可以说任何一个拳种都强调刚柔 相济。明代俞大猷在《剑经》中说“刚在他人 前,柔在他人后。”刚力属阳,主攻,须发力在 前;柔力属阴,主防,须随对方的力而用。清代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阴不离阳,阳不 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清代武禹襄在 《太极拳解》中说:“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收即 是放,连而不断。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这挫 拳理都反映了《易传》中“刚柔相推,变在其 中”;“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分阴 分阳,选用刚柔”的思想。刚柔相摩相易,才有 事物的发展变化,这是事物的一般规律。所以 在练任何拳种时都要知刚知柔,用刚用柔,不 能死守刚或死守柔。因法而用,才能算是知法 而懂劲。



其他诸如攻守、进退、动静、快慢、起伏、奇 正的变化和运用等也都反映了阴阳变化的思 想。这种变化的思想构成了武术技法原理的 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在论及武术时常提到一个“神”字。 如吴殳著《手臂录》写道??“两腕封闭,阴阳互 转,百法藏于其中,神妙莫测,为枪之元神 也”;“神化,我无所能,因敌成体,如水生波, 如火作焰”;戚继光著《纪效新书》曰:“遇敌制 胜,变化无穷,微妙莫测,窈焉冥焉,人不得窥 者谓之神”;“变化莫测,神化无穷”。此处的 “神”字表现的是事理的玄妙、神奇,它是对阴 阳变化的表述。《易传》说“阴阳不测之谓 神”。习武者想要达到很高的技术水平而克敌 制胜,就必须深切地了解在双方对抗时的阴 阳变化之理,习演精熟,因敌之势随机而用, 以求达到“神”的境界。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行”之说 首见于《尚书?洪范》。中国古代思想家试图 用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五种物质来说明世 界上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五行相生



相克则意味着事物的相互促进和相互排斥,这 些都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的因



素C



“五行”说在许多武术拳种的理论中都有 所涉及。如清代杨氏传抄太极拳谱,以中医理 论为基础,较为洋细地论及五脏、五官和七情 六欲的关系,并说“明斯理,则可与言修身之道 矣”。在《苌氏武技书》中也有类似的论述,并由 此而论及练功的方法。



“五行”说在武术中最集中地表现在形意 拳的五行拳中。五行拳是形意拳的五个基本 拳法,为劈拳、钻拳、崩拳、炮拳、横拳Q形意拳 的拳论说劈拳之形似斧,性属金;钻拳之形似 电,性属水;崩拳之形似箭,性属木;炮拳之形 似炮,性属火;横拳之形似弹,性属土。进而用 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说劈生钻,钻生崩,崩生 炮,炮生横,横生劈;而劈克崩,崩克横,横克 钻,钻克炮,炮克劈。并用“五行”说论及形意 拳有踩、扑、裹、束、决五劲。应该说从武术技 击方法的攻防来看,不同方法之间确实存在相 互攻防、相互变化和相互化解的关系。以“五 行”说来解释各种方法之间的这种关系有其合 理的因素,也便于习者记忆。但若说五行拳各 取形于五种事物,故而分属五性,并因此而合 于五行相生相克之说,似亦有失牵强。



(温力)





浏览94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