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打作为传统武术技击的发展,也是作为现代武术中的对抗性项 目,能否传承传统武术、体现中华武术的特色是项目管理者和有关专家 的愿望,社会大众也一直有这样的期望。据此推断,传承传统武术应该
是另一种可能的发展导向。事实上果真如此吗?
通过竞技比赛带动项目发展的模式,使得散打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竞 技体育领域(严格讲,竞技散打和商业散打都属于竞技体育)。而在获 胜压倒一切的竞技比赛中,散打展现给的观众更多的是搏击运动的共性 而较少体现中华武术的特色,因此散打饱受人们“失去传统特色”的非 议。其间固然有广大民众受武打小说和影视作品影响而对武术技击期望 过髙的影响,但散打与跆拳道、空手道甚至泰拳相比,更缺乏民族传统 特色却是不争的事实。如本文导论中所言,与柔道、空手道、跆拳道和 泰拳在精神层面、技法乃至礼仪、服装较好保留传统相比,散打具有明 显的差距。
其实,从散打运动的传授者和习练者知识结构的变化,可以清晰 看到散打与其母体一传统武术渐行渐远的事实。早期的散打传授者多 来自于传统武术,习练者也多有传统武术或武术套路的功底。而在现在 的散打教练员和教师中,具有武术套路基础的已很少,有传统武术功底 的更是凤毛麟角,这一现象在散打运动员和学生中表现更为明显。马世 坤、王格等(2011 )研究发现在武汉体院、湖北省、湖南省和山东省的 散打教练和教师中,会套路技术的仅占全体的16%;会套路技术的学生 则进一步减少到10%。m
上述现象的发生与散打项目的竞技金牌导向密切相关。首先,在竞 技金牌为核心的利益导向机制的驱使下,散打偏重于发展竞技而忽视了 便于传承传统的大众培训。从日韩武道(柔道、空手道、跆拳道等)的 发展经验来看,大众培训方式有利于传统文化和技法的传承,而且传统 特色还是吸引受众的重要卖点。再者,文化传承不能仅靠少数精英来体 现,大范围的大众普及更有价值。
再看散打所倚重的竞技体育领域,在精神文化层面,由于传统武术 蕴含的东方文化与竞技体育所代表的西方文化差异显著,因此竞技散打 中很难体现传统特色。技法上,尽管项目管理者和有关专家也试图通过 规则制定来引导体现武术技击的技术特点(如保持规则的开放性,以包 容各门派技法),但在竞技金牌的强力驱使下,教练和运动员专注于制 胜技术的快速掌握,更多从现成的其他搏击技术进行借鉴,而缺乏足够
[1]马世坤,王格等我国武术散打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A]国家体育总 局武术研究院武术研究(散打专辑)[C】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 177 - 215
动力对传统武术技法进行挖掘、试验和使用,因此在技法层面不仅能较 好体现武术特色,而且在这种追求金牌的强大动力下,传统武术的内容 在散打中很难生存。
不论从实践中散打与传统武术日渐隔离的事实,还是从竞技金牌导 向不利于传统传承的理论分析,都说明:在以往发展过程中,传承传统 武术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但在竞技金牌导向的强烈冲下,这种愿望很脆 弱。
浏览28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