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快慢要决定于对方动作的快慢,不能自作主张。首先, 手臂放松,触觉灵敏,才能急应缓随,处处合拍。只有触觉灵敏 了,才能做到“彼微动,己先动”,才能制人而不为人所制。
(六) “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
动作虽然千变万化,而黏走相生、急应缓随的道理是一贯 的。
(七)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这是太极拳推手功夫的三个阶段:即着熟、懂劲、阶及神 明。
L着熟
着是打法、拳法、拳势,譬如看棋。中国武术各拳种的套 路,就是各个不同的“势”连贯组成的,每“势”都有它的主要 攻防方法和变化方法,错综互用,这就称作“拳术” “拳法” “拳套”。不讲技击方法的套路,称作体操、舞蹈、导引或八段 锦。有些拳种只讲姿势优美,实用性差,称作花拳绣腿,是表演 艺术性的武舞(讲究实用性的称作武艺)。练太极拳推手,首先 是身法、手法、步法、眼法和每势的着法(攻击和防御的方法) 要练得正确、熟练。特别是练拳架,首先姿势要正确,拳套要连 贯熟练,和呼吸配合好。然后在推手、散打中进行试用,捉摸每 个着法用得上,还是用不上;用上了,用劲对不对等。这是前人 教太极拳的次序,即首先要懂得每势的着法和变化,不可瞎练, 漫无标准地划圈。
2. 懂劲
着法练熟即可逐渐悟出用劲的黏随、刚柔、虚宜、轻重以
nr g人由匚口 .
及屈中求直、蓄而后发等道理。现在有些人学推手好谈懂劲, 但不研究着法,这是跳班、越级的方法。只追求劲,不讲求着 法,往往无从捉摸,不着边际。因为,“劲附着而行,劲贯着 中”。着法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舍近就远,劲也就随着“着法” 而失去应有的作用。懂劲以后,着法的使用才能巧妙省力。着 法和懂劲都要和呼吸自然结合,不属拳法的动作不可能结合呼 吸。例如两个吸或两个呼凑在一起的动作就不可能结合呼吸。 懂劲质量愈高,推手时威胁对方的力量也越大,着法的使用也 更能得机得势。懂劲主要是从推手实践中悟出来的。只练拳不 练推手,对懂劲是谈不上的。想像出来的懂劲,一接触实际就 不行。
3. 阶及神明
“阶及”意即逐步上升,亦即台阶、梯子,须一步一步爬上 去。“神明”意即神妙高明,随心所欲,形成条件反射,熟能生 巧。“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这句话,总的意 思就是踢、打、跌、摔、拿等着法熟练后,逐渐悟出“劲”贯着 中的技巧,掌握“劲”这个总钥匙,不求用着,而着法自然用得 巧妙,最后达到“妙手无处不混然”的程度。
(八)“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用力”系指练功夫,不是指用力气。全句意为:不经过勤 学苦练,就不能豁然贯通、忽然完全悟解。
坚持练拳推手,钻研拳理,会有好几次“豁然贯通”,功夫 是没有止境的。
青年时期、壮年时期和老年时期,各有一次或多次对拳理的 “豁然贯通”。
通过向有经验的师友学习、交流和反复研究拳理,功夫才能 练到自己身上,对疗病保健、增强体质才有帮助。
太极拳发展至今,主要的传统套路有陈、杨、武、吴、孙五 式,陈式还有老架、新架和赵堡架三种,都是讲究每势的着法 的。传统套路都有这种讲究着法、运气的特点。
懂得着法,拳套才容易练正确,不致练得千奇百怪,也才能 和呼吸结合得好。“气与力合”,疗病健身的效果较高,又可节 省练拳的时间。
(九)“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虚领顶劲”意为头顶要轻轻领起往上顶着,便于中枢神经 安静地提起精神来指挥动作。
关于气沉丹田,说法不一。这里可能是指腹式深呼吸,吸时 小腹内收,膈肌上升,胃部隆起,肺部自然扩张。呼时小腹外 突,膈肌下降,胃部复原,胸廓自然平正。身心兼修,内外并 练,着重在内壮,这也是被称作“内功拳”的太极拳的一个特 点。
“气沉丹田”不可硬压丹田,也不可一味“沉气”,而要“气 宜鼓荡”,并且练拳时的腹式呼吸只能用逆式,不能用顺式。
顺式是吸气时小腹外突(气沉丹田),呼气时小腹内收,结 合在拳套内就只能始终“气沉丹田”,有降无升,所以一定要用 逆式。
如果用顺式腹式呼吸,对练拳推手都是无益的,因为攻的动 作都要借地面反作用力,必须气沉丹田,劲才能往前发。哪能有 劲要往前发,而呼气时小腹却内收之理?
逆式深呼吸是引进时吸气,小腹内收;发劲时小腹外突,气 沉丹田。
内功拳种的“形意” “八卦” “南拳” “内家拳”,都是用 腹式逆呼吸的。
王宗岳高度概括了太极拳的理论(那时只有陈式太极拳一
种,没有流派),对呼吸运气只讲了一句“气沉丹田”。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基本上概括了太极拳对立身中正, 松静自然地运气练拳和推手的要求。
浏览4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