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动作和拳势,与野马分鬃动作5相同。可参考。
2 .左脚向前一步,成虚步。同时,左掌自下扬起伸向 西方,掌与肩平。右掌也随左掌伸向前方,落在左小臂中 段。全身坐于右腿,眼看西南。(图3—129)
3 .左腿向前弓出,变为弓步。两掌不变,挤向西南,腰 也向西南略倾。全身坐于左腿,眼看西南。(图3—130)
4 .两掌不变,腰转向南方。弓步不变,眼看南方。本式 步法手法不变,只是腰部扭动。(图从略)
5 .腰向后倚,变弓步为虚步,左臂收回,左掌变为立 掌,掌心向外,置于左胸前。右掌指仍贴原处,也随左臂收 回,变为立掌,掌心向外。全身坐于右腿,眼看西南。(图 3—131)
6 .腰向西南略俯,两臂挤向西南,左臂仍成半圆形,
步。全身坐于左腿,眼看西南。(图3—132)
7,左掌拢回,贴于右肩;右掌下垂,掌心向南。身体和 视线不变。(图3—133)
图 3-132 图 3-133 图 3-134
8 .腰转向北方,左脚跟旋转,脚尖随腰转向北方。同 时,右掌托起与肩平,左掌自肩部落于右臂,成交叉状。全 身坐于左腿,眼看右掌。(图3—134、135、136)
9 .右脚向东走一步,成为弓步飞左脚尖继续转正,两 臂交叉形不变,随腰转向东方。全身坐于右腿,眼仍看右 掌。(图 3—137)
10 .腰向后倚,右腿变弓步为虚步。两臂交叉形随腰 转向东南,然后用环形拢回。右臂环抱置于胸前,掌心向 东,指尖与鼻平。左掌指尖仍贴于右臂,掌心向东。全身坐 于左腿,眼看东南。(图3—138)
11 .腰向前俯,右腿弓出变为弓步。两臂挤向东南,右 臂略提高与肩平,左掌趁势向东南推出,停于右臂下方,掌 心向东南。全身坐于右腿,眼看东南。(图3—139)
12 .腰向后倚,变弓步为虚步,右臂转成立掌,立于东 方,拇指根对鼻。左掌收回也变立掌,指尖贴于右腕。全身
本式也是琵琶手,与揽雀尾的琵琶手相同,只是方向 不同。可参考。
13 .本势和野马分鬃动作2相同,只是方向不同,眼看 东方,可参考。(图3—141)
14 .本势与野马分鬃动作3、4相同,眼看东方,可参考。
15 .本势和野马分鬃动作4相同,只是后掌略高与肩 平,眼看右掌。可参考。(图3—142)
16 .本势和玉女穿梭动作1相同,眼看东北。(图3—
17 144)144).本势和玉女穿梭动作2相同,眼看东北。(图3—
144)
144)
18 .本势和玉女穿梭动作3相同,眼看东北。
19 .本势和玉女穿梭动作4相同,眼看东北。(图3—
145)
20 .本势和玉女穿梭动作5相同,眼看东南。(图
图 3 - 144 3—146)
图 3-145 图 3-146
眼看视线眼看只有眼看视线眼看只有
眼看
视线
眼看
只有
眼看
视线
眼看
只有
21 .本势和玉女穿梭动作6相同, 西南。(图3—147)
22 .本势和玉女穿梭动作7相同, 不变。
23 .本势和玉女穿梭动作8相同, 右掌。
24 .本势和玉女穿梭动作9相同, 腰部转向西方0
25 .本势和玉女穿梭动作10相同,只有 图3-147 掌心向西,眼看西北。
26 .本势和玉女穿梭动作11相同,只有两臂挤向西 北,眼看西北。(图3T48)
玉女穿梭动作16至26,都是重复动作,只有方向不 同。可参考。
应用:本势的应用,主要在 腰部的转变。臂圈回是采劲,采敌 人击来的拳,然后用挤劲还击,或 用掌按敌人胸部。若是敌人从身后 击来,我则转身以应之,以臂的离 心力,用捌劲击之,敌若有转变,我 则用捋劲应之。因此,身腰随后撤, 是以退为进,然后采他的臂部。敌 若后退,我则乘势进攻。主要是灵 活应用,非固定不变。
要 领:本势要注意脚步的转换,以脚跟旋转为中心, 才能表现离心力的作用。挤出的臂,不宜太高,到与肩平为 止。按出的掌,不宜凸出,到稍过臂为止。
(五十二)揽雀尾
(五十三)单
(五十四)云 (五十五)单
以上4个式子,都是重复动作,与第二段的(二十七) 至(三十)势相同。说明和图都从略。
第五段
浏览1,19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