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虚有象-中国太极拳名家对话录


四、什么是“气”|盈虚有象-中国太极拳名家对话录





中国人对“气”的认识是很复杂的,不仅仅 是物理学上所说的气体的“气”。这里所谈到的“气”是专指人 体内在的“气气中医认为“气”的由来是一个极为微妙和深奥 的问题,也是现代人体科学发展到今天所要研究、探讨的一个重 要课题。



“气”,没有一定的形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是能够自由散 布的物质。“气”在人体中是流动的,周身上下、内外表里无处 不到,因为它是生于先天,禀于后天,所以又有先天祖气、后天 谷气的名称°



人体的气,又称为“真气气《灵枢?剌节真邪篇》中说: “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这就说明了真气的 本身是禀受于先天,得到天之大气,与水谷饮食之气并合而成。 它有充养全身的功能。



中医所指的这些“气”,是人体内能使各器官正常地发挥机 能的原动力。显然,这种“气”不是我们所讨论的“气沉丹田” 的“气



在前面说过,“气在天者,受之于鼻而喉主之”。这是说, 在天的大气从鼻入,通过喉进入肺与人体进行气体交换。这个



“气”是实在的气体,并能进入人的体内。这种吐故纳新、吸氧 呼碳的常识,任何人都知道。






“气”如何沉法?



有的练功家有所谓的“气贯丹 田”,亦称“气沉丹田”或“丹田 注气法”等,即是当吸气时自感有 气下行至小腹。呼气时此“气”由 小腹徐徐吐出,并有意下沉,小腹 产生感觉,此即称“气贯丹田”。 当深吸气时横膈下降幅度增大,可 以直接压挤肝、脾、胃、肠等脏 器,而产生下行之力。另外通过以 意领气,日久自然意到气到而呈现 气贯之感,与力感合而为一,便形 成气贯丹田。气贯丹田,可以行气往下,能促使腹式呼吸的形 成。另外,气贯丹田时,小腹确有吸气时凸出、呼气时回缩的动 作。



还有不少练功家,把“气沉丹田”只解释为:“在练功时尽 量加深呼吸、加长频率,把呼吸气向下引到丹田处。”



分析这些解释不难看出,讲说这种道理的人是富有想象力 的。稍有生理知识的人都知道,人体与外界的空气进行气体交换 主要依靠肺部,空气能出入的内脏只是肺脏,外界的空气不可能 穿透肺底、膈肌到达腹中,更何况深在小腹的丹田呢?应该说 是:在进行“腹式深呼吸”有了腹部肌肉的收缩、扩张配合了胸 廓的呼吸运动,加大了吸气量而已。



还有人把“意守丹田”当成“气沉丹田”。他们说,在练功 时把精神、思想、意念集中在丹田处,由于长时间意领、意守就 能意到气到,此即为“气沉丹田”。“意守丹田”是气功锻炼的






方法之一,气功中的“导引术”就是在练功时把意念集中守于 “玄窍”(上丹田印堂穴)、中丹田膻中穴、下丹田小腹部等部 位。进而把“意念(气团、热感)”缘任、督脉循环运转成为 “小周天”,功深后还能扩展到上、下肢的“阴维、阳维、阴跷、 阳跷”等八脉进行运转,成为“大周天”(这是气功的功夫,而 不是太极拳)。太极拳只能把“意念”显示在应用的躯体的部位 上,不能把“意念”用到丹田、脚下或其他的部位上去。太极拳 与气功有很多共同、相似或接近之处,但绝不能就说成太极拳等 于气功。所以“气沉丹田”绝不是“意守丹田”(意沉丹田)。



那么,怎样才能“气沉丹用”呢?



首先应确定丹田的位置。我认为“丹田”具体的位置应当是 小腹隆起的最高点与身体站立时的中轴线(冲脉)垂直交接处, 并将此点扩大为团。此处完全符合“下丹田”条件的要求。中国 人常说:精、气、神各有所在之处,它们分居于下、中、上丹 田。下丹田藏精,是“练精化气之处”;中丹田藏气,是“练气 化神之处”;上丹田藏神,是“练神还虚之处”。现在所说的“丹 田”正是居于小肠之间,是营养精华输出的总库房,也是生殖精 液的大本营。



太极拳所说的“气沉丹田”之“气”,实际是人体的“重 心”。重心就像水平仪中的气泡一样,在摆放端正时,此气泡居 于中心。



“气沉丹田”就是通过身体姿势的改变后,使重心沉降到这 种说法的“丹田”处。



重心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产生的合力。此合力的作用点就 叫做这个物体的重心。人体的重心不像物体那样恒定在一点上。 因为人体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消化、血液循环等生理过 程。而且更重要的是人体的体型各异,还经常改变成各种不同的 姿势与运动状态,所以人体的重心是随着身体处于生理过程的进 行和体态姿势的不同,在一定范围内移动着。根据研究结果表 明,一般情况下,端正站立时身体的重心位于第三熊椎上缘前方 约7厘米处,相当于散关节额状轴的后方高4~5厘米处。



由于上述的种种原因,重心经常上下、前后、左右地摇摆在 5~10厘米的范围之内。



如何能使重心沉降到丹田之处?



人在用力、挺立、僵直时都能促使自身的重心向上移动。反 之,如果能将全身放松,即便是保持原姿势也可以下降重心。



要让重心下沉到小腹中间,最关键的两个条件是:



1. 在体内要使膈肌活动。如果按照太极拳诸多的姿势要求 “涵胸拔背、松肩垂肘”,再加上深长细柔的“腹式呼吸”,则能 使重心降下来。此时重心的升降,主要是依靠膈肌的提、收缩、 沉舒。通常内脏器官的机能活动不受意识的控制,但骨骼肌和身 体的活动确实能影响内脏、肺和膈肌就是最明显的例子。相对地 说,膈肌能起到调整某些内脏器官的适当位置的作用。因此, “内家”的功夫都主张要“胸空腹实”,就是让膈肌舒松而促使重 心向“丹田”下沉,气息出入才能顺畅,心情才能平静,大脑才 能排除杂念,进入专心致志的境界。



2. 在体外要使腰部向前挺紧或往后放松,就能使重心升降。 因此,要使练功者的重心下沉到丹田处,首先必须要调整出正确 的姿态。尤其是内、外两个关键的要领。练太极拳必须要虚领顶 劲、气沉丹田、互相照应、上下一致,不可偏废,并要练习好特 殊的姿势要求。如:悬顶竖项、两眼平正、面部自然、唇贴齿 合、舌舐上腭、用鼻呼吸、松肩垂肘、涵胸拔背、松腰叠胯、溜 臀裹裆,屈膝折踝,展指舒掌。



这些要求都是为了让周身的关节和肌肉放松,不能让关节用 力合拢和肌肉紧张僵直。同样,精神、情绪、心境、意念也都要 放松,平静、安舒、专注。呼吸更要均匀、轻松、缓细、深长。



内部因素也是促使人体重心升降的条件。



余功保





浏览32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