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师对国家、民族充满了真诚热爱和深厚感情。在旧社会生 活时,他都是刚正不阿地做人,勤勤恳恳地研究、深钻、彻悟拳 术理法,节衣缩食地致力于教拳育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 为他教拳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让他吃饱穿好,安居乐业。这就 更激发了他对教拳工作的满腔热情和愿意为劳动人民服务的决 心。60年代初,他年近八旬时,仍然寒暑无间,风雨无阻地坚 持每天清晨五点多钟第一个来到中山公园,为上早班的学生教 拳。直到中午11点多钟才最后一个离开。他在讲课时,十分注 重言传身教,循循善诱,耐心讲解。他还不时地蹲在地上给学员 画、写动作路线图,直到每个人都看清楚、学明白为止。更为可 贵的是他不保守,不固步自封,常常给自己出难题。他启发学生 们说:“你们不但要好好听讲,用功练拳,还要多思考细琢磨, 多多找难题,不懂就问,把我问倒了最好,这样才能教学相长, 共同进步。”
他曾感慨地说:“现在比以前好得多了,来这里学拳的大多 是劳动人民。有工人、干部、学生和知识分子。大家都很尊敬 我,我越教越高兴,越教越有劲!”
恩师孜孜以求的是中华武术的蓬勃发展。他时时刻刻追求的 是拳术技艺和拳法理论。在60年代初,他又重新整理了三十多 年前写的手稿《太极拳教学讲义》,细致认真地编写出《太极拳 动作解说》一书,内部发行,为教学生涯打下坚实基础。在拳术 理法上有新的突破。恩师不但在太极拳架和太极推手方面有极高 的造诣。在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杆等器械也都是精益求精,道 理和方法上更是刻意求真。不断努力地提高质量。探求深入太极 拳真谛,发扬光大太极拳 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晚年后,更时常告诫我们说:“拳术不是到我这里就结束 了,你们一定要继续发展,流传后世。” “中华武术渊源流长, 代有圣贤。我只是把前辈的艺业转手传给你们。这些宝贵的遗 产,你们要珍惜它、爱护它,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把它传给千秋 万代!现在的社会比我年轻时胜强百倍,将来会更好,希望你们 努力发奋图强,将太极拳推向更高潮。”
1982年11月14日是农历九月二十九。恩师在人生道路上, 走过了 95个春夏秋冬。这天有很多弟子、学生和亲朋好友都高 高兴兴来给他拜寿。老先生的精神非常好,情绪也特别高,谈拳 说手热火朝天。在吃长寿面时,他还风趣地说:“你们这个年岁 才吃两碗面,说明你们没有用功。我年轻的时候,一顿饭要吃八 大碗才行!”说完他自己先爽朗地笑起来。大家见老师有这么高 的兴致,也都慰心地大笑着。傍晚大家将要告辞之前,恩师又突
杨禹廷夫人观杨禹廷练功
然神情庄肃、语调沉重地向我们说:“我对不起你们的那几位师 爷!我没能把人家那么多的好东西完整地传给你们。在我这里就 断代失传了!”他的声音有些发颤。我们都默默无言地低下了头, 心中想说:“老师啊!您为中国武术已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真 是用尽平生之力。诺大'年纪还这样自责,愧对前辈。让我们无地 自容了!”不想这句话竟成了恩师的最后遗言。
恩师、他老人家,用毕生精力、全部心血、终身不二业地献 身太极拳事业。为太极拳文化树起一帜光辉旗子,是令人尊敬的 模范。
1982年11月23日,在八宝山礼堂举行了 “杨禹廷老先生 逝世追悼大会”,由北京市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武术 运动协会主席刘哲同志主持。由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武 术协会副主席、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张文广代表全国武协和北京市 武协致悼词。同时,还有国家体委和北京市体委的领导同志参 加。全国各地的武术界知名人士、武术大师、武术家,绝大多数 都是先师生前的友好、敬慕者,都来参加吊唁。众人无不交口赞
颂老先生的道德品质、精湛技艺和为人处世。会上有几位年过八 十、长期跟从老师学拳的学生都痛哭流涕地说:“我们能活到这 么大的岁数,都是老师赏给的!不然早就病死多年了。万万没想 到,老师竟早我们而去,真是痛心呀!”
追悼会进行得肃穆、庄重。规模之大,隆重之情,真可谓武 术历史之最了。这是党和政府对武术的重视和关怀,也是老先生 一生用自己的正确、庄重脚步走出来的!
中国武术协会特地发来唁电:“杨老先生为发扬祖国文化遗 产,开展武术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做出了卓越的成绩。他的 逝世是我国武术事业的一个难以弥补的损失。”
杨禹廷诞辰百年纪念会
余功保
杨禹廷先生一生育人无数,吴式太极拳在北方的主要传人大 都出自他的门下,他的弟子中比较突出的有哪些名家?
翁福麒
杨老师教的人很多,入门弟子中杰出的人才也不少。比较著
名的比如李经梧师兄、王培生师兄、李秉慈师兄等,都在研究、 推广太极拳上做出了很大贡献。这里再介绍几位,赵安祥,他是 杨老师弟子中年岁最高、入门最早的,1906年生,1968年去世。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曾在北京师范大学、河北邢台师范 学校任教。赵任情,辽宁抚顺人,1900年出生,1970年去世。 是早期北平太庙太极拳研究社的学员,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举止 谈吐温文尔雅,穿戴古朴,常谈老庄哲理,特别喜欢推手,喜欢 研究,发表有《太极拳缠丝劲和抽丝劲的异同》等文章。王辉 璞,山东文登县人,1912年出生。20世纪50年代拜杨禹廷为 师,几十年坚持练习、传拳不断,1983年在丹东成立吴式太极 拳研究社,任社长,弟子遍布辽东。郑时敏,1914年出生, 1997年去世。30年代跟杨禹廷学太极拳,几十年坚持业余时间 传授太极拳,曾多次参加北京 市武术比赛,获优异成绩。冯 士英,河北束鹿人,1914年出 生,2003年去世,40年代拜入 杨禹廷先生门下,60年代响应 政府号召回乡支援农业,并长 期在农村教拳。其他还有孙佩 秩、张福有、李省三、石兰田、 马月卿、王松年、李植林、戴 玉三、邵瑟安等。
翁福麟与杨禹廷、吴图南等 太极拳名流合影翁福麟与杨禹廷、吴图南等 太极拳名流合影余功保
翁福麟与杨禹廷、吴图南等 太极拳名流合影
翁福麟与杨禹廷、吴图南等 太极拳名流合影
您是怎么随杨禹廷先生学太极拳的?
翁福麒
我是在1956年的春天,经一位远房亲戚的介绍,在中山公
——与吴式炭极拳砌翁福燧的对话
园开始向杨老师学习太极拳。开始我只是想学太极剑。后在学习 太极剑的过程中,看到老先生给学员们讲解太极拳动作,我也过 去听一听,一听,觉得非常入耳,非常合理,和许多人讲解不太 一样,比我以前学的太极拳高出很多,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比 如他讲松,就松得彻底,松得干干净净,只有彻底松下来后,才 能产生最大的力。很讲科学性。于是在学太极剑的过程中,也就 同时学太极拳。我以前练过杨式太极拳,那么在小的动作方面注 意区别,深入体会杨老师教的东西。杨老师也很认真,经常给我 纠正动作,这样我越学越入迷,就全心全意投入到杨禹廷太极拳 当中去。在1976年,和9位师兄弟一起拜入了杨老师门下,杨 老师也不断加强我们对太极拳的认识和对要领的把握。
余功保
您对太极拳研究了一辈子,也写了许多文章,是一位很注意 总结的太极拳研究家,是用心在体会太极拳。您觉得太极拳的基 本原理是什么?
翁福麒
我在1998年曾经写过一篇关于太极拳的释义短文,讲的就 是我对太极拳的理解。我认为:太极拳从无极开始,无极生太 极,太极分阴阳两仪,即寓动静虚实。
阴阳生五行,在太极拳中是为五步:乃前进、后退、左顾、 右盼、中定。
两仪生四象再生八卦,在太极拳中表现为四正、四隅之八 手:乃搠、捋、挤、按、采、冽、肘、靠。
脚趾五行,为方,手舞/<卦,为圆,共为十三。
这些哲学的理论看起来很抽象,其实在太极拳中都有很具 体、很清晰的对应。
翁福麒太极拳照
余功保
所以有人说太极拳是中国哲学的生动注解。
翁福麒
要真正体会到这些关系,还需要深入地练一练太极拳,否则 总是停留在抽象的阶段。练太极拳时不仅要掌握动作,更要注意 理解太极拳的法则。
余功保
浏览34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