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练法可以达到:
动作结合攻防要求,身、眼、步法变化敏捷;
?113?
萩*学妹痈婕/ 1
有利于确保身躯自然端正,重心稳定,八面支撑;
随腰胯实脚转,利于下盘稳固,增强下肢力量,提高 健身效果;
步随身换(身法有变换,步法应随之变化),虚实分 清,转动轻灵,迈步顺达,方向准确;
上下相随,开合有序,使脚、腰、手、眼、意做到协 调一致。
另外,中庸之道是儒家最重要的思想,体现中国传统 文化的传统杨式太极拳,更是如此,其核心是每一动作不 走极端,而是扣其两端取其间,采取“无过不及”、“不偏 不倚”的原则。不难看出,在4种练法中,第四种练法更 似乎接近于这一原则。
经过上述粗浅的分析,对于斜飞式左脚内扣这个小动 作,窃以为采用第四种练法较为适宜,即左脚内扣与腰胯 右转、两手相合、眼神右盼同时进行。
三+三、练斜飞式和接做提手上势时
如何理解开与合?
“开合虚实,即为拳经”,“一开一合,拳术尽矣”, “架子不外虚实开合”,前辈们都十分重视开合。但对如何 理解开与合,前人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因此,它历来是一 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今人也以拳经中极为简练的论点各自 展开论述,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开是发、 是实、是呼,合是蓄、是虚、是吸;另一种观点则与之相 反,即开是蓄、是虚、是吸,合是发、是实、是呼。
现谈谈我的一点浅见,权作引玉之砖。开与合,宜根 据套路中每一招式、每一动作的实际情况而定,很难说开 是防守,合是进攻;或者说开必进攻,合必防守。因为在 全套传统杨式太极拳拳架中,有的招式开是发、是实、是 呼,而有的招式合是发、是实、是呼。且在同一招式中, 有上肢是开、下肢是合的情况。就下肢而言,又有右胯 合、左胯开的现象。同样,呼吸与动作虽有一定的联系, 但未必开是呼、合是吸,或者开是吸、合是呼,对此准备 日后进行探讨。至于虚与实,招招有虚实,处处有虚实, 且时时在变化,所以,更难说清哪个招式是实,哪个招式 是虚。
杨式太极卷学媒释疑
下面结合斜飞式和提手上势试论开与合。
1. 倒撵猴结束后,收沉左胯,坐实左腿,提起右腿; 身体右转,朝向正东或东偏南;两掌上下相合,呈抱球 状。
2. 身体继续右转,朝向东南;松开右胯,右脚随之 向南偏西迈出;两手合之再合,左、右手随势(上动两手 上下相合时的惯性)继续略向右、向左移动,至两小臂上 下相合,似挤状。
3. 身体继续右转,朝向正南;左蹬右弓,成右弓步, 右胯内收;两手分开,右掌随转体向右上方弧形分展拥 出,将对方向左跌倒,掌心斜朝上,高与额齐;左掌向左 下方弧形下采,以助发拥劲,置于左胯左前方,掌心朝下 略偏右。
4. 随上动腰胯右转的惯性,身体微微右转,朝向南 偏西;略收沉右胯,右胯合之再合,重心前移至右腿,坐 实右腿,左脚微离地;两手开之再开,右掌随腰胯微微右 转略向右分开,以便将似倒非倒的对方拥倒,同时为下动 相合作准备;左掌与右掌相呼应(一开皆开),随势略微 向左展开,以利两手相合。
5. 身体左转,朝向正南;左脚落地,重心逐渐后移; 松肩、坠肘、坐腕、两手向下向后边沉、边撤,犹如飞鸟 的双翅收落,左掌于左胯左侧,右掌于右胯右前上方,以 便下动做合、提、送,“两手先下后上,这才叫提手上 势”。
6. 身体继续左转,朝向东南;坐实左腿,提落右脚,
11
成右虚步;两手向里、向上、向前三个方向边合、边提、 边送,同时合于胸前,右掌在前,坐腕成立掌,掌心朝左 略偏前,高与鼻尖齐;左掌在后,高与胸齐,掌心朝右略 偏下,正对右肘,两掌呈撅状,有抱合之意,与对方的 肘、腕相接,搓折其小臂,或提、或撅、或挤、或搠,变 着灵活。
那么,到底应怎样来解释“开”与“合”这两个字? 笔者十分赞同周稔丰老师精辟的见解:“其实,开与合本 质上也是一弛一张。但习惯上,开是由内向外,合是由外 向内,也就是放大为开,收小为合。应当承认,对这个极 简单的开合概念,过去把它弄得太繁杂,尤其是将开合与 呼吸结合起来说,更加混乱。”
/杨式太极M练释疑/
浏览44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