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膊相系、两腿相随”?
拳经云:“上于两膊相系,下于两腿相随。”两膊相系 有两层意思,一是两臂之间似有一根弹簧相缚,互相呼 应,有欲开难开、欲合难合之意;二是两臂一开全开,一 合皆合。两腿相随则有四个含义,即右实左虚、右动左 动、左弓右蹬和右(胯)收左(胯)开。
兹试将上述拳理结合单鞭一势的练法进行阐述。
1. 两臂相缚
按式接做单鞭时,两手俯掌(但不是放平)随转腰胯 向左略向上(腕高不过肩)抹转半个椭圆,劲点在左腕外 侧,身手左转约135度,面向东南;然后腰胯右转(约70 度,面向南偏西),带动两手向右略向下(腕低不过乳头) 回抹半个椭圆,回抹时渐渐坐腕掌竖起,劲点在右腕外 侧。两手在抹转做一个椭圆时,应做到前手进、后手跟, 两手的距离保持不变,两膊相系不散乱。另外,抹转时应 略有起伏,才能使动作有圆活之趣而不呆板,在技击上又 具有上掀下引的作用。当然,两手的上下起伏不可过大, 以免动作散漫和失势。
/ &武编4 S W /
2. 一开全开,一合皆合
固定不动。固定不动。然后向前(东)移动。然后向前(东)移动。然后向后移至西面或西偏南(单(1)(2)(3)(4)(5)两手左右抹转一个椭圆后,右手坐腕前推并做勾手 (五指肚撮拢、腕关节自然下弯),对于勾手的方向和运动 轨迹,目前有7种练法: 勾手位于西南, 勾手位于正南, 勾手位于西南, 勾手位于正南, 勾手位于西南, 鞭定式时两臂的夹角达到或接近180度)。
固定不动。
固定不动。
然后向前(东)移动。
然后向前(东)移动。
然后向后移至西面或西偏南(单
(1)
(2)
(3)
(4)
(5)
(6) 勾手位于西南,向前移动,再向后展开。
(7) 勾手位于正南(或略偏西),然后移动至西南方 向。
第(1)和第(2)种右勾手不随左手前捆、前按而移 动的练法,有悖于杨澄甫师公的论述:“右手指合拢,下 垂作吊手式,左手向敌之胸逼去,俱要同一时动作。”显 然,这两种练法违背了 “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的原则,使动作出现呆像和停顿现象,成为“独臂残疾 人”,因此,右勾手固定不动的练法是错误的。
第(3)和第(4)种右勾手随左手前移(向东)的练 法也是错误的,因为它存在以下5个问题。
首先,这种练法不符合杨师公“我将右手五指合拢下 垂作吊手式,以称左手之势”的论述。其中的“称”字可 理解为:其一,两手前后对称之意,即左手朝前,右勾手
朝后,也正是前辈所论“回身拉成单鞭势”,两手拉开, 前后对称,有助于做到左右平准,中正舒安和平衡协调。
其次,在用法上,左臂前糊挡来拳,然后左手前按其 胸,此时右勾手后挂,左右展开,形成对拉之势,才能使 左手前击更为有力。
第三,右勾手前移的练法,不可能做到右勾手(肩和 肘)与右脚(胯和膝)上下相对,即不符合“外三合”的 要求。
第四,右勾手前移的练法不符合勾手挂或击或啄等用 法。右勾手前移的练法还违背了 “对拉拔长”和“有前必 有后”的道理,这是存在的第四个问题。
第五个问题是,这种右勾手前移的练法不符合“一开 全开,一合皆合”的拳理。众所周知,单鞭为开劲,作开 劲岂可左手开、右手合!?
第(5)种勾手位于西南,然后向后移至西面或西偏 南的练法,同样是不妥当的。因为左手右转回抹后渐外 旋,手心斜朝上,接近右手腕(起护腕作用),此为合; 如果右手回抹后向酉南推出并做勾手,则两手就难以相 合,不符合“一合皆合”的拳理,即使勉强做合,势必左 腋夹紧、动作僵硬。再说,单鞭定式时两臂的夹角等于或 接近180度,势必造成动作散野、挺胸凸肚、劲力不足和 勾手用法不力等弊病。
第(6)种勾手位于西南、向前移、再后展的练法也 值得商榷,因为它兼有第(5)、第(3)和第(4)种练法 中的弊病,即不符合“一合皆合,一开全开”的拳理。
?46?
因此,单鞭的上肢运动宜采用第(7)种练法——两 手向左、向右抹转一个椭圆后,身体略左转约25度,面 向正南;右手同时沿椭圆的切线方向边坐腕、边内旋向正 南(或略偏西)推出,并五指撮拢成右勾手;左手边回 抹、边外旋,手心斜朝上,置于右腕左下侧,两手同时到 位。然后腰胯左转约45度,左手随之自南向东(约90 度)边外旋前捆、边内旋前按;同时,右勾手自南向西南 后挂约45度,两手同起同止。
浏览1,48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