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诠释-练习篇


一、技术要领|杨式太极拳诠释-练习篇





1. 动作应该有朝上之气势,但右腿仍要下坐。 关键在于意有向上伸展的感觉,而不能人为地使身 体往上,造成架子升高。上顶劲虚领,精神提起, 以挈其纲领;下拔腰裹臀提裆,尾闾敛垂,以竖其 线路。这是因为百会虚顶,会阴敛垂,二点成一直 线。上虚顶,感到头顶处有一股劲往上拔;下敛垂, 小腹处感到有一股劲往下沉,肢体好像被无形的两 股劲对拉拔长,即可避免前俯后仰,使通体准直, 外形上舒展安逸,精神上虚灵自然,符合立身中正 安舒的要求。



2. 定势时的步法为左虚步,其形式如后坐步, 惟前脚略缩回,足踵提起离地,而足尖则轻轻着地要 虚。后腿落胯坐实,然重心不可过于偏侧于右腿而造 成凸臀或夹裆。胯根松开圆撑,裆提胯落,尾闾收 正,敛臀坐齐脚踉,使下盘稳固而灵动。



3. 定势时两臂要成弧形,不可挺直,右手上提 分格,不可寒肩扬肘,而要沉肩、垂肘、坐腕,右掌 自然斜向上,不要横掌;左手下按分搂,既要肘不离 肋,乂要肘不贴肋,腋下留有一拳空隙。要两手有分 意,乂要两膊相系。以免气血不通,劲路不畅,造成 上不能劲由脊发,贯于指梢;下不能虚胸盈腹,气沉 丹田。



4. 两手上下分开,右手基本呈直线上提,上提 至头前后逐渐翻掌提格,而不是由右往里插,右掌与 前臂成斜势,才能起到分格的作用。



5. 要做好含胸拔背,不要凹胸,也不要腆胸。



接前势,如敌从我身体左侧,用双手击来,我速 收右脚再前跨,身体左转,展分两手,右手直线向上 提挪格截,左手向下分搂采按,敌的两手之力,即分 散不整。我足本虚势,亦可向其下部飞踢。



如敌以十字腿,左拳右腿上下齐发。我亦依势而 用,以右手上提分搠其左前臂,左手向下分搂捋其 足,则攻势自消,如我右手复向下采,左手翻扬挽扳 其左足,腰右转,施以力偶,则敌必彳顷跌。



注释说明



白鹤亮翅式,右臂上扬亮掌,左臂下落按掌,石 腿坐实,左脚虚点。舒臂提踵犹如白鹤亮翅,故名。 沈寿《太极拳体用全!*》中“白鹤亮翅挤靠分,悬顶 坐身寸腿踢”句,形象简明地说明了白鹤亮翅式的体 用要求。即架势的基本要求是悬顶坐身,基本的技法 是挤靠分踢,主要的劲法是分劲,而乂不拘泥于此, 要随机应变。攻防时,一臂上提挤靠架格,或搠或 截,另一臂下按分搂,或采或捋,以称其力,以衡其 身。一足虽提踵虚点,而提踵踮足之劲输于两臂,另 一腿虽坐实,而意含周身气血川流,通体无滞。精神 团聚,含胸拔背,劲贯两膊,意注四梢,心手双畅, 舒展安适,犹如白鹤展翅,信步夕阳。



预备势和本式都强调了含胸拔背。而有拳家在眉 批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时说:“老论中无含胸



拔背之说。”又在书信中说:“含胸拔背这句话,老 论上没有。这是形意拳、八卦掌上的规矩。因为陈微 明早先跟孙禄堂练过一段时间的形意拳,后来才跟杨 老师学太极拳。陈蓍的太极拳书上,有太极拳十要, 把老论上的一些话,反正地说了一些,又添了这句含 胸拔背……从此就成了练太极拳的规矩了。其实,不 是那回事……对这句话不要过分地强调,如强调了, 就脱离了自然……”



在他看来“含胸拔背”等“此皆郑曼青(替杨澄 甫撰写《太极拳体用全书》时)学拳未久,不懂拳 意,自己想造出来”或“陈微明先跟孙禄堂练过一段 时间的形意拳,后来才踉杨老师学太极拳”的缘故。 此说纸缪,何以同是“世称永嘉五绝”的郑曼青,在 其艺技大成、名重天下、技艺名声均远在某些拳家之 上时,仍在其著作《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及《郑子太 极拳自修新法》中强调“含胸拔背”,指出“含胸者, 不可挺胸,又不可陷胸,必要松胸,方为合法;拔背 匪易言也,是为气通三关之候也”。以郑曼青自己的 话作注脚,“此书继杨澄甫所著《太极拳体用全书》 而作,盖一本其遗训。”



被郑曼青称为“君子儒也,决不阿其好以成其 恶”的陈微明先生,1925年将杨澄甫口授内容笔之 于书,征得澄甫先师同意,同年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 《太极拳术》一书,并一再强调是代澄甫先生笔述成 书的。



1931年文光印务馆出版杨澄甫著《太极拳使用 法》和1934年2月上海大东书局出版杨澄甫著《太



极拳体用全书》中都无例外地强调了 “含胸拔背”。



这些著作是由董英杰、陈微明、郑曼青等代笔成 书的,能否忠实于杨老师的原意呢?记得很多年以 前,在武林的一些渠道里就传出以上一些意见。笔者 就此请教了最了解杨家太极拳情况的傅钟文老师和沈 寿老师。沈寿老师说:“很难想象在尊师重道的时代 里出版杨老帅署名的,而又不符合署名者本意的文章 和书刊。”傅钟文老师说:“这些书都是杨老师健在 时出版的,虽是陈微明、郑曼青等代为笔述成书,但 以杨老师口授内容为基础,是杨老师过了目的、首肯 的,当时亦未见有何异议。为什么当时不说,现在说 三道四,冒出这样那样的说法?杨老师何以假手陈微 明先生及’习拳未久’的郑曼青代笔著述太极拳著 作,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文化程度高,而是他们能尊师 重道,不自以为是。”



由此可见这些著作都是忠实于杨澄甫本意的。



此外,在杨澄甫弟子董英杰之著作《太极拳释 义》( 1948年版)、九岁追随杨澄甫并与其朝夕相伴 直至其逝世的傅钟文之著作《杨式太极拳》(1963 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和《杨式太极拳教法练法》 (1989年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杨澄甫晚年于粤南 所授弟子曾昭然之著作《太极拳全书》、杨澄甫哲裔 杨振基之著作《杨澄甫式太极拳》中,以及杨公后裔 守中和弟子牛春明、崔毅士等都无例外地坚持“含胸 拔背”。可见“含胸拔背”并非因郑曼青习拳未久或 陈微明因先练过形意拳,而臆造或套用所致,而是杨 家太极不折不扣的真传。





浏览26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