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少侯太极拳用架真诠
大家都知道,练习太极拳,最主要的就是一个“松”字。 然而对于“松二有些人理解得并不透彻。在前几天曾有一位 先生打电话问我,吴图南先生如何用松将对方摔倒。我对他 说:“松不是招数,而是通过锻炼以后所形成的一种贯彻太极 拳始终的状态,一种能让太极拳着、劲、气发挥得淋漓尽致的 状态,而不是和对方接手时,我怎样一松对方就站立不稳了。 把‘松‘简单地理解成为招势,这种认识是不对的J也有人 认为,“松就是软和不用劲,若彼劲来,我则退之,待其劲 惰”。应该指出,这种方法是“懈”而不是“松二这种做法在 推手中往往会形成四病中的“瘪二那么,松是什么呢? “松” 是练习太极拳的必要条件,马有清老师更明确地说,“松是太 极拳的灵魂工
吴图南师爷对“松”曾作过一番重要的描述:“松者,蓬
松也,宽而不紧也,轻松也,放开也,轻松畅快也,不坚凝 也,含有小孔以容其他物质之特性也。凡此种种,皆明示松之 意义也J我结合自己多年练习体会到:师爷所说的“蓬松”, 是指通过锻炼以后所形成的一种贯彻太极拳始终的状态,一种 能让太极拳着、劲、气发挥得淋漓尽致的状态Q而“轻松、放 开、轻松畅快”是指练太极拳体用的表现。另外,“不坚凝、 含有小孔以容其他物质”是练习太极拳到高级阶段时自身的体 感。而这三者都必须经过长时间刻苦的锻炼才能上身的。
第四章太极拳撮要我们练习太极拳为什么要具备蓬松的状态,这种状态又是 如何练就的呢?我们在练习桩功时以百身为基准,找出前、 后、左、右、上、下六个面并先近后远地去扩大范围,渐渐在 身外形成一个大小由之的圆球。马有清老师曾说:“松像一朵 怒放的花,未开则不及,过之则败懈J太极拳名家武禹襄曾 用敷、盖、对、吞来阐述气的用法。我体会如果没有蓬松的状 态,应用这四字诀也就无从谈起。经过系统训练后,以蓬松状 态应敌对待,能够加大自身前、后、左、右、上、下六个面的 感应范围,相对而言,是能加强我们在“对待”时听劲的敏感 度。更进一步说,可以在对方将发未发之际,明了对方的动静 虚实,从而掌握“发于机先”的时机。但蓬松的概念并不仅限 于听劲,用劲、用气更要用这种状态应敌,如离空劲、凌空劲 等也全都是以蓬松的状态来作基础应用的。
第四章太极拳撮要
轻松、放开、轻松畅快,是指我们在太极拳练习中,一定 要经过武术基本功与松功的训练,使我们身体各部的关节、肌 肉无论是柔韧性还是灵活性都得到了加强,各种动作做起来轻 松自如。因此,做动作时,肌肉的紧张程度也相应地降低,然 而用意的程度却相对地加大。我们体会这是吴图南师爷所说的 “轻松”和“放开”的本意,也是《拳经》里所讲的“用意不
杨少侯太极拳用架真诠用力二其所谓的不用力,并非全然无力,而是不用拙力。因 为人体的任何动作,都必须依靠肌肉、关节的运动才能完成, 而且各种脏器的功能同样需要不随意肌的运动来推动。所以, 人体在运动中完全做到用意不用力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关节、 肌肉的柔韧性增强的基础之上,减少肌肉的紧张度,加大用意 度,做到用意不用拙力,这样既可以让全身经脉通畅,气血往 来流利无阻,练习者意、劲、气的行走亦不受阻滞,继之,我 们可以以意行气,使气贯手指、气贯脚背、气贯任督、气行经 纬,即所谓“行气如九曲珠,节节贯串”,意、气、劲行走, 随心所欲,无往不至。对此,杜育万先生曾记蒋发所传歌诀一 首,描述甚是贴切,歌云:“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 串,虚灵在中。”通过以上的练习,逐渐使与生俱来的本力变 换成太极拳所特有的“太极劲”了,这就是太极拳家们所讲的 “换劲”,也是吴图南师爷说的“太极劲者,学力也”的意思。
杨少侯太极拳用架真诠
“不坚凝”和“含有小孔以容其他物质二是说我们在练习 太极拳时不只是找自身里面的感觉,还要通过对蓬松的认识, 加大身外意的感知。否则,知觉运动拘束于己身不能放开、不 能蓬松,也不能真正达到松的境界。如果经过太极拳的特殊训 练可以促使人的毛孔开放,使人体的体呼吸加大,再用意加以 引导,既能顺利地令劲、气临皮,同时兼用面、段、条、点的 无限可分法,人自会有“含小孔以容其他物质”之感。换言 之,即进入“虚空粉碎” “全身透空”的境界。若以此应敌, 自可做到“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二可使蓬松 状态加大,而能“气分阴阳,机先动静二做到后发先至,甚 至做到发于机先。
对于松的练习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吴图南师爷曾将松之练 习分成三个阶段,并将这三个阶段用风吹三种树的状态来形
容。其一是“大风吹柳,枝条摇动,呼啸有声,任其摇摆而根 不拔”。其二是“风吹白杨,枝叶作响而本不动工其三是“风 吹松柏,寂然不动而体气和平”。这三种状态隐喻在练习松功 时的三个阶段、练习效果以及松与中定的关系。
第四章太极拳撮要第一阶段要松筋骨。人体关节运动并非完全如己之意,年 龄稍长者和缺乏运动者更是如此。若要做到松筋骨,首先就要 松关节、韧带。关节灵活、韧带柔韧性增强,从动作上方能返 儿时之自然。吴图南师爷经常讲:“刚出生的小儿,能自然而 然地将小脚放人嘴中,是先天筋骨柔韧的关系。后来因为种种 原因,筋骨的柔韧性退化了。所以要练后天返先天,最先应加 强筋骨的柔韧性。前人说‘不怕力大一石,只怕筋长一分 通过太极拳、太极功的锻炼,使韧带、关节放松,久而久之, 即能做到运动自如。正如吴图南师爷所说:“练习既久,上、 下、左、右、前、后能松展裕如,有如常山之蛇,击其首则尾 应,击其尾则首应,击其中则首尾俱应。呼应灵活,动作自 然,有返其天真之妙J另外,只有关节、筋骨放松,方能做 到前面所说的换劲,动作方能柔韧而顺遂。防御时则能做到重 力不接;发放时则能做到撒手,使对方在被发的一瞬间一无所 助。
第四章太极拳撮要
第二阶段要松肌肉。只有通过正确的太极拳、太极功训 练,全身如意肌便能使用自如,只有周身每一组随意肌全能随 意活动,而不牵动身体其他部位时,应用上才能做到“一处自 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如对方推按我肩,我仅用肩 的接触点迎之,用这一个点的十三势来对待变化,其他各处则 不受牵动,即吴图南师爷说的“一处受警,该处立即反射以应 之,其他各处不受牵连,周身各点,均能反射,亦即处处是 手,不单靠两手两足也丁
第三个阶段要注意松气。只有气松,方能气遍周身,而无 滞重之处,血脉往来流利,通畅无阻,气蓄养充足,正气浩 然,自能蓬松外溢,形成一种外气场。外气要拢聚勿散,又形 成一个无形的气罩,我想即前贤所讲的“西山悬磬”之意吧。 在此罩中,远距离感知能力自然加大,劲、气收放自如,从而 达到虚灵透空、应物自然的状态,方能掌握太极拳离空、凌空 等高层次的内容,否则就是高层次的空谈。
杨少侯太极拳用架真性又因为从松与十三势关系上来讲,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做 好松是为了使十三势发挥更强的作用,松是体现十三势的基 础,中定则是其核心,吴图南师爷所谈的“根不拔” “本不 动” “体气和平二 都是指中定而言,所以,脱离中定去谈松 和脱离松去讲中定都是毫无意义的。太极拳练习者如能经过脱 胎换骨的太极拳、太极功训练,真正做到松的话,自能如吴图 南师爷所说的“周身无一处不轻灵,无一处不坚韧,无一处不 沉固,无一处不顺遂,通体贯串,丝毫无间” 了。
杨少侯太极拳用架真性
浏览47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