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太极拳撮要“中定”是太极拳十三势中非常关键的环节之一,一般认 为推之不去、挽之不移谓之中定。如果更深入地加以体研,我 们则会感到中定是十三势的核心。因此,可以说没有中定就没 有十三势。
第四章太极拳撮要
我们在初学太极拳时,老前辈们就常常讲要“中正安舒 这里所讲的中正就是要立身中正。然而,做到立身中正,首先 是取决于主宰的设定。《三十七心会论》中云:“腰脊为第一 之主宰,猴头为第二之主宰,地心为第三之主宰J腰脊是维 系人体重心的中心轴,它的倾斜可造成人的失重和跌仆,故 《十三势行功心法》中称“腰为蠢”。同时我们在做发劲的动作 时,腰脊又是承上启下的枢机所在。腰脊处的散乱,势必造成 劲、气收放上下不能完整一气°因此古人在《十六关要论》中 提到的第一个关要就是“活泼于腰」这里所讲的“活泼”主 要是其所起的“承上启下”和“枢机”的作用。《太极拳用功 秘诀》中所说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二 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对《三十七心会论》中讲的“猴头”有几种认识,其中之 一是指人的头顶。头占人体重量的六分之一,所以,头若不正
就会影响重心的稳定性。因此,在练拳之初一定要注意做到虚 领顶劲,即顶头悬。对于虚领顶劲的要领,吴图南先生曾讲: “要里收下颔,仅以意微微领之,切不要太过,头顶百会处若 有绳微微上提,切不要刻意上顶。以免用意太过造成颈项强直 之弊端,故称之为虚领J如果做到顶头悬,自然而然也就做 到头面中正,面容端庄,神凝于耳了。
杨少侯太极拳用架真诠《三十七心会论》所讲之“地心”,是人体要通过涌泉穴与 地心连接。“涌泉”是经气自本穴而上行,状如泉涌之谓也。 《拳经》云“其根在脚工郑曼青先生也说过:“涌泉无根腰无 主,力学垂死终无补J因此,在练拳练功时首先要求立足稳 定,松铺五趾,意以涌泉穴为中心,向下、向外扩展,如树盘 根扎于地下。同时动作转换、劲气发放,也要以涌泉穴为基 点,做到“根起根落”0综上所述,猴头、腰脊和涌泉乃三大 主宰,无论进、退、顾、盼、定全应在一条直线上,犹如有一 条无形的轴,连结着所谓的“天盘” “地盘”和“人盘二在 练习中始终维系着人体的中正。
杨少侯太极拳用架真诠
我们在轴心设定以后,就可以逐渐地开始更进一步地去体 会中定了。吴图南师爷每每依照传统教练法,首先要教学生以 定势,也就是每一动要停顿二至八息°目的是训练学生底盘功 夫,同时也能让学生有时间充分地按“太极拳要领”去调整自 己,从而在练习中更能深入地去体会动作要领,较容易找出太 极拳的体感。
初练定势时,我们要注意在每一拳势摆到位后定住,中 心轴要设好,桩要扎稳,再从头到足逐一地进行自检,看其 是否符合太极拳各项要求了,若没有做到,要及时调整、体 会。然后再以本体为中心,继续找出上、下、左、右、前、 后六个面,进行大小由之的练习。久而久之,自能松沉稳重、
中正安舒、支撑八面,练就一身推挽不移的整体的“中定功 夫”。
第四章太极拳撮要但是,我们说仅仅找出全身的整体中定还不够,还要用意 念不断地对全身进行分解,分别去设定面、段、条、点的中 定。如以一臂为例,向前伸出后,自然就有前、后、左、右、 上、下六个面;有上中下三节(即段);有纵向分的若干条。 假如我们再将这些条加以密集的横切面分,就会变成愈来愈小 的无数个点。能做到以某个点为核心的中定,方能产生点的十 三势变化。这样随着对整体中定的不断分解,在势的中定里, 劲的中定就渐渐地产生了。同时,太极拳的松静也就应运而生 了。
第四章太极拳撮要
我们不但要在太极拳的定势中寻求势的中定,而且在势中 定的基础上,还要在运动之中应用以上的方法,去加深体会 面、段、条、点的中定,以及与其相应的十三势变化。因此, 郑曼青先生曾云:“中即时中,定无常定,不失中定,是为定 力J在动作中,全身各部位的转动都要有一个轴心,这个轴 心就是势中的中定。而在搠、捋、挤、按、采、搠、肘、靠, 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也要体会以中定为轴心,这样才能 达到劲的中定。当然,这是在练拳中较难掌握的。旧谱《太极 圈》歌诀中所云”所难中土不离位”和“此为动功非站定二 即指此而言。如果想要掌握它,则需我们坚持不懈,反复练 习,反复体研,正如吴图南师爷所说的“而其要则在乎练”。
也许有人说:练到李道子先师所讲的“全身透空,应物自 然”的境界时,还有中定吗?我们说太极是一个无限可分的本 体,中定当然也是无限可分的。同时,太极拳理论又与太极学 说相通,因此,即使太极拳练到“无他无我,虚空粉碎”的高 级阶段,依然要有中定这个核心,只不过那是气的中定和神的
中定。前面引用过《三十七心会论》,其中谈到猴头、腰脊、 地心为三大主宰,手指、丹田、足趾为三大宾辅。这里面三大 主宰讲的正是内气的养蓄,而三大宾辅讲的则是外气的运使。 这里面的中定,境界恰恰符合先师们所讲的“泉清河静” 了。 只有保持静定,做到“泉清河静二 才能不断通过体感升华自 身的功夫,才能在应敌时用自身的各个感官去“听二 从而感 觉对手的动态,了解对手的一举一动,并做出自然而然的反 应。这也就是吴图南师爷所讲的远距离感觉,所谓“守之以 一,处之以和,无形无象,应物自然,大有纳敌于混沌初开之 玄气中者然”。
浏览62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