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内涵深奥,拳种众多,心意太极拳是 其中上乘的拳法之一。心意太极武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武术中的一朵奇葩,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 爱。心意太极拳的理论源于道家、儒家、医家、兵家的思想,最 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说:“拳 以太极名,古人必有以深明太极之理者……古之神圣发明太极之 理者,莫如包羲氏。”所以,心意太极拳文化中包含有阴阳太极、 四象八卦等的“天人合一”的内容。
很多人认为心意拳讲究实战搏击,疾毒狠勇,用劲发力时刚 劲较多,好像是一种“刖性”的拳术。其实,这是初学练心意拳 的人还没体悟到真正的劲法所致。心意拳讲究阴阳互补、刚柔相 济、形神兼备、内外兼修,从练法一直到用法都是如此。为了使 学习心意拳的人能够经纬分明,故在其拳法系统中又分出了较松 柔的“心意太极拳”和拧转圈旋的“心意八卦连环拳”。它们都 是心意拳系列中的一部分,是组成心意拳的重要套路之一。
这趟“心意太极拳”是在心意拳的基础上创编的,受到道家 思想的影响。因此,我们认为“心意太极拳”属于道家拳术,它 与武当山拳法一样,与道家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关系。
心意太极拳是心意拳上乘功法中的一部分,拳架姿势优美、
舒展大方,动作快慢相间,拳势刚柔相济,劲路绵绵不断。练起 来形若行云流水,又似抽丝撕棉,盘练周而复始,循环无穷;以 身领手,以意领气,以气运身,身随气走;其式缓慢柔和,并结 合动静开合,虚实变化;采用腹式呼吸,气沉丹田,当练到气沉 丹田时,气又由丹田而发之四梢,内气随身体屈伸在丹田内升 降,旋转变化直到走遍全身,精养灵根,神灵圆活;多用缠丝 劲、螺旋劲。这样,练习此趟拳法的人周身气血合理运转,各个 器官都能得到合理调理,练完后感到周身气血和顺,全身舒服, 从而起到了均衡阴阳、刚柔互济、调和气血、却病延年的保健效 果O
凡是学练心意拳的人练到一定的层次以后,必须要盘练这套 心意太极拳拳法和劲意,用以增强心意拳出神入化的功力。此趟 拳法是心意拳从刚柔相济的暗劲进入化劲的必修功夫,是练习心 意拳“练虚入道”的阶梯,是登心意拳上乘神明之境的必由之路。
第二节 心意八卦太极三拳说
心意拳创立于明末清初。山西蒲?州姬隆丰(1620—1683), 先是学习六合大枪,后到终南山访友,受道士郑氏启发创六合心 意拳。后姬传郑氏,郑氏传马学礼,马学礼传张志诚、马三元。
张志诚传李政,李政传张聚,张聚传买壮图,买壮图传安大 庆、袁风仪,这是心意拳一支系。
李政传戴二闾,戴二闾传李洛能,李洛能传车毅斋,仍称心 意拳,是为山西戴氏心意拳一支系。
李洛能传刘晓兰、郭云深、刘奇兰、白西圆、张树德、宋世 荣、李镜斋,是为形意拳河北一支系。
以上是心意拳和形意拳的由来。
太极拳在初发明时仅十三式,总不出搠、捋、挤、按、采、 捌、肘、靠、进、退、顾、盼、定十三个动作;而十三式中实包 含龙、蛇、鹤、虎、马、鸡、鹰、熊、凤、猴十形。故太极拳实 与心(形)意拳大致相同也。
太极拳传说传自张三丰。过了许多年,太极拳又传到河南温 县陈家沟陈王廷。陈氏之后略有记载。我们习惯把陈家沟的太极 拳称为“陈式太极拳”。陈王廷创拳的年代大约在1644年明朝灭 亡以后清初30多年的时间里。
杨氏太极拳是杨露禅学自陈家沟的陈长兴。后杨露禅到北京 发展,将太极拳带到北京;太极拳在北京传出后,又由杨澄甫南 下传到上海;而后又远传到广州,由广州到香港继而传到国外。 我们现在把杨家所传的太极拳称为“杨式太极拳”。
武氏太极拳是武禹襄所传,武禹襄学自陈家沟的陈青萍(一 说陈清平),单独立派。现在我们把练习武禹襄太极拳的称为 “武式太极拳”。
吴氏太极拳是由吴鉴泉所传,吴鉴泉学自全佑,是杨露禅之 子杨班侯的再传人。以后我们习惯将学习吴鉴泉太极拳的称为 “吴式太极拳气
孙氏太极拳是由孙禄堂所传,孙禄堂学自郝为真,郝为真是 李亦畲的徒弟,李亦畲是武禹襄的徒弟。因此,孙禄堂所练应该 是武式太极拳,然后又由孙禄堂将武式改为“孙式太极拳”的。
以上是目前国内太极拳的大概。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国 家加强了对传统武术的挖掘整理,许多太极拳被介绍和推广出 来,太极拳将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心意太极拳也是其中的一 种。
八卦掌是清朝嘉庆年间,由河北文安县人董海川首传。据 传,董海川早年因流落江南九华山学到八卦掌,然后在北京传艺 (当然,关于八卦掌的历史应该更早),八卦掌得以发扬光大,于
是三派武术有机会在北京得到交流。
传说郭云深先生与董海川先生曾经遇于京师,两人交手“苦 战三日,未分胜负”。当时郭云深的形意拳已经名震南北,而自 忖终觉不逮,但未见八卦之特长,终未肯屈服。其时董海川先生 亦欲嬴形意拳之优点,故用意比试三日。至第三日董以掌进,愈 变愈广,郭大拜服,遂互相研究数月,始知二者名虽异,其理法 则一,二者固交相为用,相辅而实相成者也。当时议决,合为一 门,习形意拳者以八卦掌调剂之,自无偏刚偏进之弊。习八卦掌 者以形意拳辅佐之,有刚柔相济、攻坚克锐之能。故后之习形意 拳者必及八卦掌;习八卦掌者必学形意拳,即便术家名称,亦以 心意八卦连带呼之,此形意八卦合一之由来。(姜容樵:《形意母 拳》)“而形意八卦,亦皆独到,盖形意八卦与太极分而为三,合 而为一也J'因而后人有形意、八卦、太极三派合一之说。
心意、八卦、太极三拳原各自为拳,三派各自独立。先是董 海川到北京避祸后传八卦掌;后来杨露禅来到北京,并在北京传 授太极拳;而郭云深本是河北人,他的形意拳学自李洛能(1803- 1888),而李洛能的形意拳学自心意拳。他们都是各自拳派的代 表人物,对于自己所学所练的拳术坚信不已,而且都已经达到出 神入化的地步,但是,对于别种拳术则完全不认识。
练习武术的人都有这种信念,总是认为自己的东西好,都比 别人强,于是,董海川的八卦掌开宗立义,认为八卦掌好;而杨 露禅认为太极拳好,并自称“杨无敌”。偏偏有一个不服气的郭 云深,想去领教一下到底怎么个好法,于是通过相互交流,英雄 识英雄,好汉交好汉,这三派武术名家终于走到一起,将形意 拳、八卦掌、太极拳三个拳种进行有益的交流。他们发现,拳法 尽管不同,但拳理却是息息相通的,动作形态虽然不同,但是其 理其法却是没有什么大的差异。于是三位先贤将三拳合而为一, 他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使得心意八卦太极三拳更加精益求 4
精,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三拳合一 的由来。
形意、八卦、太极名虽三派,实为一家,三派合一,已经成 为事实。而且,初学者不管从哪一个拳种开始学习,练到一定程 度,都会将这三种拳法中和起来作为追求的境界,因此,我们认 为三派合一的说法甚为恰当。
不管是形意拳、太极拳还是八卦掌,都是中华传统武术中的 瑰宝,都有很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世界 文化的伟大贡献。如果能够这样来认识它们,我们就会更加珍爱 这三派合一的中华传统武术,它确实值得我们自豪和骄傲。
浏览1,36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