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理论研究


三、龙身|形意拳理论研究





龙,传说是一种生活在水旱之间的两栖动物,它既有束 骨之法,又有蛰升之能;既有三曲之才,又有飞腾之技。



在形意拳中之所以要强调体现龙身,就是要在吞身蓄气 时犹如龙体之蛰伏,有储而待发之意;起身进攻时犹如龙之 升腾,有冲天之雄。蛰是为了起得更迅速,合是为了开得更 猛烈,吞是为了吐得更充分。没有劲气的集储,就不会有劲 力的发放;没有吞身之伏,就没有腾身之冲J没有三曲之 才,就没有变化之灵。所以在形意拳的每一个过渡动作中, 都要体现出龙身的特点来。



(三)焦膀



熊,是一种形体最笨拙和行动最迟缓的动物,然而它的 笨力却是十分大的,尤其是熊的膀力。



在形意拳中,之所以要强调内含熊膀之劲力,就是要将



劲气和力气汇集在肩部前下方的三角肌及肱二、三头肌。上 肢撑劲的大小,除了沉肘以外,最重要的还是依赖于上肢之 根节一一膀的所含劲力大小。因为膀上的劲力一涣散,肘部 的劲力也就无源而至了:如果肘上的劲力一松散,那么前臂、 手腕、手掌、手指上的劲力也就无由而生了o所以说肩不扣 则膀不聚,膊(肩胛骨)不按则膀无力,膀不聚则肘必空,肘 一空则手必松,这是三节之间的运动规律。



(四)虎抱头



虎在动物之中是最凶猛的,故被称之为“山中之王”。



关于虎抱头的含义及字义,在形意拳界中也曾存在着认 识上的分歧。有的认为虎抱头是形容老虎在扑食之前的头 伏、目聚、爪潜的形状;有的则认为虎抱头之抱字,应为“豹” 解。对于这两种说法,我觉得都有一定道理,因为鼻祖传留 下这个拳种之时,并没有什么文字记载,而后来的拳经也好, 拳谱也好,都是根据自己老师的口传整理的,出现音同字不同 之误在所难免。所以,虽然拳经、拳谱的记载均为“抱”,但 不能就因此说“豹”字没有道理。我个人认为此处用“豹”字, 比用“抱”字更确切些。



虎抱头或虎豹头,都悬要在过渡动作中(虽为过渡动作, 也实乃运用之手法)使头部、项部、目部、身部、手部以及 劲、力、意、气体现出虎之雄威,做到头领其气,神逼于目, 身藏其劲,爪藏其锋,且有虎伏之形。



形意拳经中云:“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人以身形物之 形,物之意以人意悟之”,就是要在形意拳术中,体现出各种 动物之特长和技能。



鸡腿、龙身、熊膀、虎抱(豹)头四象,要从三体势的变
势中体现出来,而并不是一个一个地体现和练习。如在劈、 崩、钻、炮、横五拳的过渡动作中(如图三十五、三十六、三 十七、三十八、三十九),都要体现出t鸡腿要有虚实阴阳、 龙身要有三曲蛰伏、熊膀要有含而待发、虎抱头要有神气逼 人的劲力和精神,这样可谓“四象”齐矣。






图三十七图三十八



图三十七



图三十八






图三十九





浏览71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