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动,两足不动(也可将右足提至左足内踝关节处),两 手同时齐动;左手变掌,屈肘收至左肩前成阳掌;右手变掌,上 托于左小臂外侧之前,也成阳掌,两臂互相交叉,如蟒如龙缠抱 石柱(图1-116)。
2 .提水势
上动不停,左足前进一步,屈膝半蹲,两足成三体步;同 时,两手变拳,一齐向下落,右拳落于脐前,拳心向下;左拳倒 栽落至右膝之上侧,拳眼向内,拳心向左,左肘微前突,力聚肘 膀,目视前方(图「117)。
要领、用法均与起势中的“提水势”完全相同。
3 .还原
继上动,左足收至右足内侧,与右足平行靠拢;同时,两拳
络算术丛书
G^一矮龙文咫贰第丁
变掌,外旋向上,由两侧上托,至齐肩时复向内合扣按,至胸前 时掌心向下,十指相对;上体随之直起,两足踵上提离地,目视 前方(图1 - 118) o
上动不停,两手继续下按至腹,足踵徐徐落地,长呼一口气(呼 气时要以意送人下丹田),收势还原(图1 - 119)。
结语
崩拳之所以为崩,乃是取其快速猛烈、突然爆发之意。如言 其形,似如利箭离弦,山崩地裂一般,有无可抗拒之意。崩拳好 似箭在弦上,弓张满月,一触即发,崩射而出,是因崩拳其性属 木,其形如箭,故于崩拳中取木为箭,取箭为崩,乃是取其箭有 穿林透物、一往直前而不返之意,所以古拳经中有“崩拳似箭, 勇猛直前”之训。
崩拳取之于身,属肝,肝开窍于目,故在中医学说中有“目 通肝”之说。若学者于练习崩拳之中,不僵不滞,不使拙力,全 身不拘,而是活活泼泼,以意为之,舒展筋络,精神内提,松沉 合度,劲力适中,姿势正确,呼吸畅通,配合得法,运动适度, 并正确理解和掌握“一气循环之往来”,则可收到肝舒气平、调 养心神、增进劲力之效益,且无目疾之患,实乃强身健体、益寿 延年之良方。反之,若学者不听师训,固执己谬,拙力努气,全 身僵滞,拘而不活,姿势悖逆,必因拳逆气努而伤肝。况肝主筋 而开窍于目,肝伤二目必现昏晕赤花,充血于目,使得河水不 清、日月不明,久则必使目伤,同时筋也难伸。
一身之筋皆起于四肢之末梢,循行人身之表,而不人于内 脏,它的分布不仅达于经脉所循之处,而且分布于经脉所不能到 达之处。筋有十二,分手三阴筋、手三阳筋、足三阴筋、足三阳 筋,共为六阳六阴,阴阳合之,共为十二经筋。其中手三阳筋循 于上肢外侧,而终合于头部;手三阴筋循于上肢之内侧,而合于
形意拳练法用法与功法
7 /次3M」办,,r工/八川〃孑?"乙〃 "7/
胸部;足三阳筋循于下肢外侧,而合于面部;足三阴筋循于下肢 内侧,而合于腹部。因此,若崩拳势逆,使肝伤之,其筋焉有不 伤之理。
从方位上讲,崩拳属木,木位于东方,而旺于二三月,是谓 东方甲乙木;在卦属震,在象为龙,故有“震龙兑虎各东西”之 训,也为卯酉周天之法;在身躯、经络为之带脉(属奇经八脉之 一,其位于盘腰一周),是为崩拳主要运行之经脉;在窍为夹脊, 是为劲力开窍之位;在上肢经脉,为之手厥阴心包经及手阳明大 肠经。手厥阴心包经循上肢内侧,故为阴经;手阳明经循上肢外 侧,故称之为阳经,一阴一阳,阴阳相合,是为崩拳在上肢经 脉、气血之主要运用(此乃为“损拳”之运用);若使用“自然 拳”或“枣核拳”时,则经脉之用即有所不同,其运用并非手阳 明经,而是手少阳三焦经。这是由于拳型变化(即外形之变化, 必然引起内在之变化,同样会引起经脉之变化),故也不可固执 其一。
第四节钻 *
钻拳在五行之中属水,水有无孔不入、无空不钻之特性,所 以久练钻拳,不但可以易拙为巧、化滞为灵,而且足以强肾保 命,坚固先天之本,收到延年益寿之目的。
凡每于练习钻拳之时,务必以意为重,求其内外结合,刚柔 相济,灵活敏捷,快速迅猛。因此,须是出而柔之,击而刚之, 真正做到“柔如绳之系(即喻为如绳之柔软、弯曲可行),悍如 冰之清(即喻为如爆似炸、清脆利落、绝无拖泥带水之弊)”,方
国术丛书
能体现出钻拳之用犹如电闪雷鸣之捷。
钻拳从架势上来讲,同样分为上、中、下三种不同高低架势 的练法;从技法上来讲,也有上钻、中钻、下钻三种不同尺寸的 击法。钻拳在上架子中有上、中、下三钻拳之用;在中架子中也 有上、中、下三钻拳之击;在下架子中还有上、中、下三钻拳之 打。是谓之“一手分三手,三三合九手”。在手法上,分为里钻、 外钻、沿肘钻、钻栽合一等练法;在步法上有顺步、拗步、定 步、寸步等几种练法。下面介绍的是顺步按手钻拳、拗步按手钻 拳、顺步沿肘钻拳、拗步沿肘钻拳、活步钻栽合一等五种练法。
浏览1,61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