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_s工OU 七海牧育出版社.
太极拳的特点是/动中求静,静中蕴动,动静 偕谐,一气贯通。”太极拳为内家拳,与少林拳等外 家拳有别,据大史学家黄宗羲在《南雷文选?王征 南墓志铭》中写道:“少林拳勇名天下,然主于博 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 应手立仆,故别少林为内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 又其子黄百家在《内家拳法》中写道:“张三丰既精 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张三丰是个高 道,学识渊博,精通哲理,深谙阴阳,气功造诣深 厚,故能阐发拳理创编“太极十三势",流传于世。 十三势是取我国古代太极阴阳学说的“八卦,,、“五 行”之数?以形于外的四正方、四斜角和进退顾盼 定为“势",以蕴于内的搠(ban音搬)、振(lh音 履)、挤、按、采、例(lie音列)、肘、靠和沾连粘随不 丢顶为“劲'',方圆规矩,内外一体。
清代山西人王宗岳在“精通拳法、剑法、枪法, 研究了数十年而颇有心得"的基础上,从我国古代 太极阴阳学说的代表作《易经?系辞》里的“易有 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及 “一阴一阳之谓道”和《太极图说》里的“无极而太 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等论述中
提炼出《太极拳论》的开篇:“太极者,无极而生,动 静之机,阴阳之母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说明 太极拳的动静、开合、屈伸、进退、虚实、刚柔、粘 走、缓急等等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使太极拳的理法 臻于完善。 ,
张三丰在武术发展史上被称为武当拳术的一 代宗师,王宗岳结合自己的武术实践,搜集和整理 了张三丰“太极十三势”练法的原始文字记录。清 咸丰初年,一位做官的人在河南午阳盐店发现王 宗岳所著的《太极拳谱》,内有《太极拳论》、《打手 歌》、《十三势行功歌》和《太极拳释名》四篇文章, 以后这四篇文章在国内外广泛流传,成为太极拳 实践和理论的重要依据。
传统太极拳有几种不同架式,内家拳的拳式 动作是服从体内的行气走劲需要,所以太极拳的 异同不在于拳式动作上,而主要在于劲路的异同。 所谓“学拳容易改拳难”,真正难改的不是动作形 象而是劲路。因此,选定自己喜爱的架式后,不应 轻易变动:以免影响体内的行气走劲的提高。
吴家摹第一代是河北大兴人全佑(满),清咸 丰、同治年间受业于杨露禅、杨班候父子。当时杨 氏父子任清廷旗营太极拳教练,教授对象主要是 王公、贝勒,也有少数是营兵、营差,全佑即为其中 之一。据北京太极拳名家许禹生宣称,得杨露禅真 传者为凌山、万春、全佑三人。杨氏拳有大架、小架 (大圈子、小圈子)两套,班候为迎合王公贝勒们的 爱好,专教大架,不教小架。在班候因事回乡的三 年多中,露禅亲自教拳时,见全佑等肯勤学苦练, 决心很美,另行教给小架,技艺大进。因碍于营兵、 营差不能与贵族称师兄弟,嘱他们列入班候门墙。 露禅年老回河北永年后,全佑也脱离旗营,在京自 行设馆,以他融杨氏的大架、小架于一体的自创拳 架教人,从学者甚众,王茂斋、夏公甫、郭松亭、常 远亭等名家都出自全佑门下。
全佑之子吴鉴泉(从汉姓吴),在其父严格督 教下,成为吴家拳出色的代表,到晚年还有所创 新。1914年,在京的许禹生、纪子修等创立“北京 体育讲习所。延聘吴鉴泉、杨少候、杨澄甫等教授 太极拳,学员成绩斐然,鉴泉之子吴公仪、吴公藻 即为该所首届毕业生,该所亦扩充为“北京体育学 校气1928年,鉴泉宗师应上海市政府、精武体育 会和中法大学等之聘,来上海传授吴家拳,并于 1933年创设“鉴泉太极拳社”,吴鉴泉为社长,马 岳梁为副社长,会址在延安路慈惠南里,各界人士 学吴家拳者日众。吴公仪、吴公藻及公仪之子吴大 揆,则先后把吴家拳传播到广州、长沙,以至港澳 等地,而且在香港设“鉴泉太极拳社气1949年,吴 公仪应港澳人士之请,再度去港o由于他在香港素 享盛名,引人瞩目,致有1952年一月澳门新花园 的“吴陈比武”(陈克夫系香港拳击冠军)。因对方 攻势猛烈,吴借力回击,致使对方鼻部中拳流血过 多,陷于昏迷状态。经医护人员护理,休息超时;再 比。对方又因起脚过膝犯规,公证人宣布停赛,并 宣告票款所得捐赠镜湖医院作善款,双方都对慈
善筹款有功,不分胜负。由此,吴家拳更誉满遐迩。 现在,吴家拳已传至大揆之子吴光宇为第五代,香 港“鉴泉太极拳社”已扩充为“国际总社”,吴公藻、 吴大齐、吴雁霞与郭少炯夫妇?和吴大新等都在港 主持过社务和教务,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滨、加 拿大、美国等地,都有分社或其他传授吴家拳的团 体。上海“鉴泉太极拳社"亦已于1980年11月恢 复,由鉴泉宗师的女儿、女婿吴英华、马岳梁任正 副社长,社务活跃。1986年,马岳梁在德国成立 “鉴泉太极学校”,任校长,现其子马江豹和葛宪忠 任教;马岳梁还在1946年于纽约成立“吴式太极 拳学校”,学生莎菲(美)任教,一直到现在,莎菲现 已80多岁;在联合国还设有吴式太极拳俱乐部; 1990年,马岳梁到新西兰,提议成立“新西兰武术 联合会”,马岳梁任名誉会长。
吴家拳在比武中当场致人于死地的,在历史 上曾有过一次,那是1926年的南京国术比赛,当 时参加者不分体重重量,三名总裁判是张志江、李 列军和马良。比武开始时,由马岳梁的师兄吴同 (呼和浩特人)与山东马良武术馆的一名军商比 武,当那山东人一拳打来时,吴同顺势一掘,随着 就一脚踢在山东人的脑门上,将门盖掀开,脑浆直 流,当场死亡。总裁判马良见情出来交涉,被另两 名总裁判制止,吴同当晚就赶回呼和浩特。
吴家拳功夫威力无穷,由于圈子越练越小,以 不露形内练为主,外表看来并不雅观,但只要方法 得当,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练太极拳 和推手,主要的不是为练好拳架功夫去打人;而是 练头脑中、心灵中的功夫,是修养一种心气平和的 人生境界。
浏览64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