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经典理论,遗传下来的计有《张三丰? 太极拳经》《王宗岳?太极拳论》等9篇。这些理论对 后人学习太极拳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目前对这 些理论的解释大都局限于技击的方面,而忽略其 他。
我认为太极拳的理论至少包括三个方面:
1 修身:
中国的武术发展是与中国文化密切相关的,它 始终受文化的影响和孕育,太极拳也不例外。作为道 家之行功,太极拳既受道家的思想影响,也受儒家和 佛学思想的影响。
《十三势行功心解》:“以心行气,务今沉着,乃能 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这 就是说,练太极拳应以修身为本。
修身,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文修于内”,指 的是习武者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品德。中国古代有许 多叱咤风云的武将,都有良好的文学修养和崇高的 品德,如岳飞、戚继光等。他们能成为一代良将和武 术大师,主要是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文学造 诣。其二是习武必须熟悉和钻研理论,用理论指导武
学,才能具备成为大师级的才能。修身是武术的上乘 之道。
2养生:
吴 式 大 极吴 式 大 极中国武术的主要思想是以养生为主要目的。无 论是少林的《达摩?易筋经》,或太极拳的理论基础 均以养生为本。
吴 式 大 极
吴 式 大 极
《十三势歌》:“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 臣o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益寿延年是 养生的最终目的。
《十三势行功心解》:“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 蓄而有余。”又说:“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 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气若车轮。”这里所说 的“气”与“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太极拳所说的“气”和“力,均需用意(精神)统 筹运行。也就是指:“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 所谓就动虚实也。”
因此,太极拳是强调整体运动的,集中一点即为 精气神的锻炼,也就是养生的根本。
3 强身:
任何武术的基础均为“强身”,没有强健的体魄 是练不好功夫的。不同的是,不同的武术的强身有不 同的含义。太极拳的强身标准是内在的,而不表现于 外,即所谓“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O
强身应包括锻炼方法(行功)和技击方法。这是
f
强身的本末关系。
太极拳的锻炼方法,在《王宗岳?太极拳论》中 讲得很明确,“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 基 宜鼓荡,神宜内敛。”在锻炼时,要注意得机得势,不 能散乱。所谓得机得势,就是要求注意虚实(阴阳)变 化,不能双重,双重则滞,是练太极拳的最大弊病。
太极拳的技击方法,看重于“劲”的应用。《太极 拳经》中说:“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 明o懂劲需要长期锻炼才能豁然贯通O懂劲的表现是 “四两拨千斤二而非以力胜人。
在国内众多的太极拳著作中,强调技击方法的 较多。作为中国武术的一门功夫,技击固然是重要 的,但也不能忽略太极拳的“修身和养生”之道。对于 技击来说,能得其上乘者,毕竟是极少数的。而对于 更多的人,尤其是对中老年人来说,修身和养生是更 为重要的,故学者不能不察。
浏览22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