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发先师为赵堡太极拳第一代开创人,出生于明万历二年 (公元15f4年)。他从王宗岳学太极拳为万历二十四年,时22岁° 在山西师家学太极拳艺7年,侍师如父,师亦爱之如子。王宗岳无 子,只有独生女儿。王夫子早年授艺给女儿及郑州孙某(名讳及拳 艺失传),除此,拳艺亦未示人。收蒋发为徒乃夫子晚年,因年事已 高,不耐多言,多由女儿代为传艺,蒋发称之师姐。因此,后人有称 赵堡太极拳为大姑娘拳,盖缘此义。
蒋发先师学艺时,王宗岳常对其言广吾将此拳秘诀传汝,而后 汝必择人而传,不可不慎「蒋发先师学艺功成后归家,夫子以自己 心得笔记8册相赠。并再次嘱臼「此拳不可妄传。倘果得其人,必 尽情教之。倘得其人不传,如同绝嗣。能广传更好。”
蒋发先师归家后谨遵师训I,订下“不忠不孝者不传”“不仁不义 者不传”“心险好斗者不传”“人格低下者不传”“贪酒好色者不传” “轻露卖弄者不传”等“十不传”的规矩。蒋师以数年考察检验贤仁, 而所怀绝技含而不露。然而偶在乡郊小示百步捉兔之轻动,竟轰动 乡电。爱好武术者纷纷登门求教,但他谨慎之至,未轻允于人。如 此经过3年,始先看中邢喜怀为理想的传授弟子。时蒋发先师已 32 岁。
邢喜怀接传了太极拳之全部理法,造就惊人。功成后有南墙挂 画之绝技。他继师训选贤者传拳授艺,得择张褚臣(“褚”又作楚)为 人室弟子。
张褚臣接传为赵堡太极拳第三代。此人忠诚朴实,墨守成规, 功夫成就后无显赫事迹记述,只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以师传规 矩,选贤者陈敬伯传授技艺。
陈敬伯为赵堡太极拳第四代传人。他在太极拳技艺方面达到 了神化功能,时人称为“神拳手”。他以武会友,接待武林中朋友多 人,艺高德厚,在当时武林中誉享全国。他为了发展太极拳技艺,广 收门徒达数百人。但能全面继承其拳艺者,唯张仲禹一人(“仲”有 作宗)。所以在赵堡太极拳传承中,第五代仅列张仲禹一人。陈敬 伯在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已年高84岁。此时有一位绰号 “盖山东黑狸虎”者来访,陈师因年高,意让弟子张仲禹与之交流技 艺。然来客称专程拜访陈师求教,意在非陈交手莫可。陈知对方居 心叵测,只得陪同在孙神庙柏树林空场比武。陈师终因年高,又棋 逢对手,虽几番提出停手,怎奈来客步步紧逼,毫无留情之意。陈师 无奈方真出手,乃将山东客打死,自£也因劳累过度,踉跄不已,怀 抱柏树而亡。赵堡镇因此留下一段俚谚:“打死山东客,累死陈敬 伯「
张仲禹为赵堡太极拳第五代传人。他选择邻人原法孔为其人 室弟子。时原法孔在大名府开设中药店,经常往来经营,趁暇从师 学艺,待师强尊,连师之生活也予承担,亲如父子。且法孔好学,遂 得其妙。张仲禹有侄儿张彦,幼年好闹事,张师不传给技艺,有时还 让法孔代责侄儿张彦。彦极愤恨,遂暗中用功自学o后仲禹师年高 卧床,病情严重。适逢法孔去大名府药店未归,师因最后技艺未传 给法孔,急盼法孔归来。虽已着人带信,但因路途遥远,仲禹师担心 他不能按时归来,恐成憾事,叹息之下,将侄儿张彦叫到床前说: “我病恐等不到法孔来,今将拳谱交付给你,拳艺奥妙冬在其 中。待法孔”来,你当转交与他。因其奥妙你是不理解的。”不日 师故°法孔!H来,即操办葬礼°既毕,法孔询及师临终遗肃,彦答: “师将拳谱拳艺尽数给我,让我转交给你。皆因过去师让你责我太 重,我不给你Q ”法孔听罢愤恨至极:抬手就打。二人交手,岂料法 孔竟败在张彦手下。法孔因此怀气抱病,不久故去。法孔生前传子 金华,后未传人。
张彦为赵堡太极拳第六代传人。他是一位杰出宗师,首创赵堡 太极拳走出小圈向外宣传并出访的先河。因他功夫全面,艺高胆
大,遍访各地武术名家交流拳艺。访问山东曹州寺僧号“千里王”黄 当家,留下艺高事迹。在山东,运用千斤坠气功斩蟒除害,受到官署 奖励。由此名震远近武林。他曾三次访问陈家沟名家。那时赵堡、 陈沟两村武术界人士交情颇厚。他的英雄事迹,引起文庠生陈清平 的垂慕Q因赵堡有“拳不出村”之约,陈清平遂由王殳塔村迁居赵 堡,拜在张彦门下学艺。
陈清平?(公元1795?1868年,有作陈青平或陈清萍、陈青萍) 为赵堡太极拳第七代宗师。因他文武兼备,人称文武拳师。为弘扬 武术、扩大赵堡太极拳的影响,首先改变赵堡太极拳不出村的陈 规,为赵堡太极拳的发扬创出新路。他在实践中逐渐总结出因人施 教的方法,亦总结出三种理论。当时外村从学出类拔萃者,有西新 庄任长春、南张羌村李作治、王场增村李景元等人。传本村和兆元 为代理架,张金梅为领落架,其他人均为腾挪架。有广平府杨露禅 经该地中药店怀庆府人用荐,慕名来拜访陈清平。因当时清平对拳 艺改制尚未定型,清平遂将露禅推荐于同族陈长兴处学艺。改制 后一,又在理论方面给杨露禅以辅导。杨露禅在光绪二十一年(公元 1895年)写的《杨氏太极拳序》中有肃,“学太极拳于陈家沟陈长 兴,得拳理于赵堡镇陈清平”。后有武禹襄来学艺,清平因禹襄之兄 武秋赢任舞阳知县,为其通融排解加身官司,遂感其谊,全面予以 传授(李亦畲《太极拳小序》可证一斑)。
和兆元(公元1811 ~ 1890年)为赵堡太极拳第八代传人之 一。技艺大成后功夫超人,为清廷三朝元老李棠阶侍卫,例封武信 郎之职。某次途经邯郸地方,为告诫当地一山大王改邪归正,曾显. 示以蜡木杆刺槐树之内功。因武艺出众,威震京师武林。李棠阶考 翰林时的主考富体仁阁大学士祁蕃藻闻知和兆元之功夫,即召和 兆元询及武功情况,答学太极拳于名卿陈清平诸事。后承大学上以 易理为其太极拳作理论充实。和兆元经钻研学习,遂融化在拳艺,实 践中。回乡后,向陈师禀明在京情况,并向师表演了所钻研创新之 太极拳。陈师认为确有创新发展,有独特之处,可以自立门派,遂以
“和氏太极拳”为其命名。陈师豁达之心胸深为和兆元所感动,为谢‘ 师恩,誓师曰:“和氏太极拳仍以赵堡传承排列,标异不分宗。”师亦 乐之。
和庆喜(公元1857 ~ 1936年)出生于清咸丰六年,为赵堡太极 拳第九代宗师。系和兆元之长孙。8岁始由祖父亲授太极拳技术, 历时10年。后因祖父患精神病,自己用功至32岁。后因生活所迫, 不得不以小商贩糊口,停止用功达40年。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 年),南京中央及河南省国术馆相继成立。时和庆喜已年逾七旬, 因见大好形势,遂高兴地回忆早年所习太极拳过程。经过8个月的 回忆整理,终将姿势、套路、理论结合自己实践全部汇集,传授数十 人。民国二十年,开封设国术擂台赛,和庆喜带学艺3年的弟子参 加比赛,赢得“拳艺高水平”称号,颁发有奖状、奖旗纪念。目前赵堡 太极拳誉享中外,实是和庆喜先师的不朽功勋。他不但保持了赵堡 和式太极拳的传统,并有所发扬光大。后因染上破伤风辞世,享年 80岁。
杜元化为赵堡太极拳第九代传人之一。系任长春弟子。博爱 县义庄人。清末文庠生。任河南省国术馆委员。民国二十年开封 设国术擂台赛时任评判员。民国二十四年所著《太极拳正宗》一书 出版。该书是赵堡太极拳第一次公开向外发行的资料。惜该书当 时印数较少,且又为本门弟子收藏,所以为后来武术界鲜知Q
王思功是赵堡太极拳第十代传人之一。系苗延升弟子。温县 招贤人。在民国二十年开封设国术擂台赛上荣获第二名,获得奖 状、奖旗。当时委以部队教官。
.郑伯英为赵堡太极拳第十代传人之一,系和庆喜弟子。在民国 二十年开封设国术擂台赛上,赢得“拳艺高水平”荣誉,荣获奖状、 奖旗。后任第四集团军总部教官。新中国成立后任西安市武术协 会委员,并在西安广泛传授赵堡和式太极拳。与郑悟清一道被人誉 为西北太极拳“二郑”。
据传,赵堡太极拳于清初得大内垂慕Q康熙三十九年(公元
1700年),有胤祯者亲临赵堡微服访问太极拳技艺,适逢赵堡镇正 在建设关帝庙,访者即赠写匾额一块,上书“乾坤正气”四个苍劲大 字,落款“胤祯题”。后雍正皇帝即位,赵堡人方知胤祯者即雍正皇 帝。雍正之爱武乃世人皆知;当时亲临赵堡,必慕高人而来访。其 访问拳艺情况虽无记载,但所题匾额一直悬于庙中。惜后人未予珍 惜而被毁,实可惜哉。
浏览1,78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