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武术运动阐微
(此篇文章是作者在1990年4月28日于大连市 旅顺服役期间写的一篇习武心得,时过境迁,炸天的 认识自然不能和今天的认识相比,但是人的认识是渐 进的,没有昨天的错误认识和认识的不足,就没有今 天的相对正确的认识。人只有不断地接近和追求真 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按今天的话说就是:与时俱 M 进。所以,本人不揣冒昧,以十年前的文章示以众同 瘵 好,以期对诸同好及后来学者能有所借鉴心
余自幼酷爱习武。尤好闻奇侠怪杰,古代英雄之 拉 故事Q年稍长即拜师访友,学武论技,先后习北派螳
拳、五行通背拳、太极拳吴氏南派架、太极拳杨氏小 花架、摔跤、拳击等术,对弥宗拳、罗汉拳、十路教门弹 腿、山西车派形意四把、也有涉猎。而最喜爱者,有七 星螳螂拳、五行通背拳、太极拳吴氏南派架、杨氏小花 架。十五年来,虽在学武途中多有曲折、辛酸、障碍, 但余进取之志不坠。刻苦磨砺,朝悟暮想,对武学之 道追根问底,特别是在较全面掌握了解七星螳螂拳套 路和技法的基础上,豁然贯通终知武术运动之根本目 的。
在身体力行、勤于实践的同时,余不忘理论之先 行指导作用,自八十年代入高校学习以来的十年里, 阅读武术书籍近百册,各种涉及体育运动和武学的杂 志、报刊更是不计其数。并乐于同体育系之师生探讨 各种体育运动的特点、方法及效果,并在条件许可的 情况下尝试和参加各种运动,诸如田径、球类、举重、 自行车、滑冰、体操等等,开阔了视野,增加了对各种 运动的认识和了解。
中国武学作为一项体育运动,究竟与其他体育运 动有什么区别呢?余以为:世界上任何一种运动与中 国武学相比,都具有明显的缺陷,原因在于中国武学 集养生、技击、欣赏(表演)为一体,对人体的锻炼是最 广泛、最充分的,它修正人心,改造生理,抒发情感,激 发良能。对于这一点,余有一条十几年习武实践过程 中最堪称道的一条体会,那就是中国武学中任何一 种、任何一派的修炼境界都可以最终归于一点:全身 心的运动。这种全身心的运动不仅有筋骨皮的锻炼, 而且有精神与神经的训练,有内脏的锻炼,有气的锻 炼。这种全身心的运动结果是身体协调、内外相合、 有感而应、一动俱动、一静皆静、脉络能开能闭,气血 流通,舒畅无阻。但是这种全身心的运动的灵魂是神 经与心理的锻炼,是精神的培养,失去了这一点,也就 等于把中国武学等同于拳击等其他运动项目,武学也 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
中国武学这种全身心的运动结果,可使学者具备 坚强的意志、无所畏惧的胆量、灵敏异常的反应、充足
的气力、迅速的动作。明确了这一点,则可对中国武 学中缓慢的、急速的、大开大合的、短小紧凑的、柔和 的、刚硬的、震脚淌泥而行的、迈步翩翩而动的、直来 直去的、走圆打方的种种不同风格特点的拳学有个正 确的认识。即任何一种门派的拳学都只是形式和锻 炼手段而已。各门拳学有各门的精华,任何一种拳学 皆能造就大家。而成大家者,又在于学者诚心向往、 恒心一贯,并有超拔的悟性与学养做基础,所谓拳都 是好拳,关键看怎样练。在这里怎样练就包含了如何 实现全身心运动。
承心得篇承心得篇作拳好比书法之道,有楷、行、隶、篆、草之分,也 就是说任何一种拳学只要能得“法”,自然能实现全身 心运动。那么所说的“法”指的是什么呢?这个法指 的是“法理”,是武学的根本目的。说的通俗一些即指 “得劲”,也可解释为拳劲上身。那么,什么是拳劲呢? 我解释为一点:弹性劲。这种劲要刚不刚,要柔不柔, 刚中寓柔,柔中含刚,神经支配,本能发挥,还可解释 为灵机劲。这种劲是无数拳学大家终身摸索,追求的 劲。这种劲作为中国武学的真髓,以往武林中人,或 故弄玄虚、闭口不谈,或者夸大其词、烦琐解释。余以 为说成是灵机劲最为具体恰当,它是指得劲者,全身 无处不有劲,随意发动,本能发挥,所谓“灵机一动雀 难飞”之意。
承
心
得
篇
承
心
得
篇
那么究竟采取什么方式才能得劲呢?余以为武 学的研究大抵也遵循这样一条规律,由初级到高级、 由不自然到自然以至天然,由单纯的形体之练过度到 形意相互结合的训练,再升华到形神兼备、形神统一 的训练。无论是桩、顶、腰、腿四大基本功,还是套路、 散招都遵循这个规律。举一例说明,初学者练一套简 单的套路,好比白开水一杯,而成大家者同样打这一 套简单的套路,就会使人感到意蕴深长、含义万千。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由初级到高级呢?我解释为初级 的运试到高级的运试。初级的运试是指桩、顶、腰、腿 四大基本功、初级套路以及辅助性的功法等。这一阶 段也是所谓炼己、知己、招熟的阶段。在这初级运试 的过程中,学者非有三至五年的纯功,而难以奏效。 所谓根深才能树大,水到才能渠成,只有基础牢,才能 有大成果。“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 明,”此并非太极拳一家之言,实乃中国武学修炼之普 遍规律。当前武林中不乏江湖骗子,扬言“捷径、速 成”,纯属骗钱惑众之鬼话,学者务必以唯物辩证的思 想察辨之。
最终归结到“运试”二字,运试可以顾名思义,理 解为尝试性运动,它是带宥主观思想活动的全身心运 动。因此意念活动主宰着这一全身心运动。这种意 念活动是一种抗争的、矛盾的、相互依存的、松紧的、 弹性的、假借的意念活动,这种意念活动不是孤立的, 而是依赖于形体动作。单纯的意念和心意是无用的 空想,只有形神兼备、内外统一,才能学有所用,所谓 得意忘形并非无形,而指形的更自然。所以说即使到 了高级运试阶段,学者仍要严格要求,于形体训练不 放松,如此才能形神,神形高度统一,如此才能达到武 学之真运动,从而实现起、止、坐、卧时时在动,身体不 养而自养,不动而自动,真所谓生生不已之动也。
浏览3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