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盘浊重之气沉住,沉稳而无双重之 弊,上盘清气所行,意深远而无呆滞之弊,内劲上清下浊 已分。
第二层次:将上下、左右、前后关系搞清,先颠倒外三 合的关系,再悟明白内三合的关系,最后将内三合、外三 合相联,做到六合匹配,进而灵活应用内劲的八个基本变 化:棚、捋、挤、按、沾、粘、连、随。
第三层次:能将气之清浊、力之虚实、三节、四梢、五 脏、六腑、四正、四隅之劲,整合成一气混元劲,达到“上自 头顶,下至脚跟,外达肌肉皮肤,内之五脏六腑筋骨,五官 百骇相联,而谓一贯之者,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 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节攻之, 中节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联,前后相须,所谓以一贯之 者,其斯之谓(与欠)(《赵堡太极拳九要论》兀故先师王宗 岳云「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王 宗岳太极拳论》)知道内劲的产生及其规律、特点,还要能 流注于每一势,内劲与招式配合严谨,应用灵活,才能称 之为“懂劲此阶段拳架不大不小,外可炼筋、骨、皮、毛, 内可炼精、气、神、意,内劲表现形式较多,所以拳架内容 丰富多彩,灵活多变。
第三阶段:神明阶段
“懂劲后,愈炼愈精,默识揣摩,渐至随心而所欲”,就 开始进入神明阶段。此阶段拳架小巧势高,紧凑圆活,用 意不用力,以外动引内气而行,随心所欲,能使身体自然
而然达到心中意识所想的要求,即“意气君来骨肉臣”。 其拳势走的路径最简捷,内气敛于筋骨,内劲合于腰胯, 卫气散至周身四遭,肢体动作行云流水,无造作之情,自 然流畅,古时称此时拳架为“干枝梅”。随着功夫的深入, 再将其意识内敛,大巧若拙,呆如木鸡。全身混然一气, 又轻灵无比。招势、内劲,此时业已在身上转化成一种自 然本能反应,一动一静都合于太极拳理,处处法于阴阳, 合于数术。通于自然后,忘其形,失其意,就达到太极拳 最高境界「无形无相,全体透空,凝神寂照,契机通明”。 即合于道的阶段,真正是“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 知我,我独知人”的境界。
太极拳过去有句老话:“一层功夫一层理。”要明白太 极拳,就要先知道太极拳的层次。这三个功夫阶段,也是 太极拳有大架、中架、小架的根本缘由。大架,以调身为 主,以招熟为目的,故拳架大开大合,劲路明显。中架以 调息为主,以懂劲为目的,故拳架舒展大方,松静。小架 以调神为主,以神明为目的,故拳架小巧紧凑,松透圆融。 有些习练者一上来就想学小巧松柔,更有一些老师一上 手就要求学生松柔,小巧,不用力,以至于学生没有根基, 不知招之所用,凭想象练拳,自以为很松柔,其实没搞清 楚太极的本意。
太极拳经第一句就讲到:“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 母」太极拳不能孤阴孤阳,而要做到刚柔相济,内刚外 柔。“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刚柔是相对的,过分的柔,会 使精神沉滞,肌肉松弛。
三阶段功法、功理的划分,是习悟太极拳的阶梯层 次,明此三层功夫的道理,就掌握了太极拳的规矩方圆, 就知道每层的锻炼原理及锻炼目的,还可知道自己修炼 的程度,找出自己的坐标,按部就班,循梯而上。
浏览27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