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研究


五、各势白话歌提顶吊裆心中悬松肩沉肘气丹田裹裆护肫须下势





? 127 ?



涵胸拔背落自然初势左右懒扎衣双手推出拉单鞭 提手上势望空看白鹅亮翅飞上天搂膝拗步往前打 手挥琵琶躲旁边搂膝拗步重下势手挥琵琶又一番 上步先打迎面掌搬揽捶儿打胸前如封似闭往前按 抽身抱虎去推山回身拉成单鞭势肘底看捶打腰间 倒攆猴儿重四势白鹤亮翅到云端搂膝拗步须下势 收身琵琶在胸前按势翻身三雨背扭颈回头拉单鞭 云手三下高探马左右起脚谁敢拦转身一脚栽捶打 翻身二起踢破天披身退步伏虎势踢脚转身紧相连 蹬脚上步搬揽打如封似闭手向前抱虎推山重下势 回头再拉斜单鞭野马分鬓往前进懒扎表服果然鲜 回身又把单鞭拉玉女穿梭四角全更拉单鞭真巧妙 云手下势探清泉更鸡独立分左右倒撵猴儿又一番 白鹅亮翅把身长搂膝前手在下边按势青龙重出水 转身复又拉单鞭云手高探对心掌十字摆连往后翻 指裆捶儿向下打懒扎衣服紧相连再拉单鞭重下势 上步就棑七星拳收身退步拉跨虎转脚去打双摆连 海底捞月须下势弯弓射虎项朝前怀抱双捶谁敢进 走遍天下无人拦歌兮歌兮六十句不遇知己莫轻传 各势白话歌,亦畲写贻,郝和本不收,非禹襄、亦畲作甚明。李福萌 廉让堂本序云:“先伯祖亦畲公,从武太祖舅父禹襄公习此技。先祖启轩 公亦从之学,历数十年精妙始得,各有著述。”则此歌或即李启轩写作, 启轩名承纶行二。



唐豪附识



顾留馨附考:据《各势白话歌》,可知武式太极拳原来也有高跃动 作,并且动作有起有伏,架式也低。“翻身二起踢破天”,“白鹅亮翅把身 长”,“搂膝拗步重下势”等句可证。武式到三传的郝月如删去了跳跃动 作,架式纯为高架子,显为适应年老体弱者而作的改革。



? 128 ?



十三总势莫轻视 气遍身躯不稍滞 势势存心揆用意 腹内松静气腾然 仔细留心向推求 功用无息法自休 详推用意终何在 字字真切义无疑命意源头在腰隙 靜中触动动犹静 得来不觉费功夫 尾闾正中神贯顶 屈伸开合听自由 若言体用何为准 益寿延年不老春 若不向此推求去变转虚实须留神 因敌变化示神奇 刻刻留心在腰间 满身轻利顶头悬 入门引路须口授 意气君来骨肉臣 歌兮歌兮百四十 枉费功夫遗叹惜十三势行功歌



十三总势莫轻视 气遍身躯不稍滞 势势存心揆用意 腹内松静气腾然 仔细留心向推求 功用无息法自休 详推用意终何在 字字真切义无疑



命意源头在腰隙 靜中触动动犹静 得来不觉费功夫 尾闾正中神贯顶 屈伸开合听自由 若言体用何为准 益寿延年不老春 若不向此推求去



变转虚实须留神 因敌变化示神奇 刻刻留心在腰间 满身轻利顶头悬 入门引路须口授 意气君来骨肉臣 歌兮歌兮百四十 枉费功夫遗叹惜



陈长兴生于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8月16日已时,卒于1853年 (咸丰三年)3月3日戌时。不独其弟子杨福魁未学长拳,其子耕纭,其孙 延熙,其曾孙发科,俱未学长拳。此余断长拳在陈长兴时,已不传之证 也。与长兴同辈之陈有本,不独其弟子陈清萍未学长拳,其侄仲蛀、季 鮏、仲姓子鑫,俱未学长拳。此余断长拳在陈有本时,已不传之证也。陈 沟之长拳十三势谱,同见于文修堂本及两仪堂本。堂本内,枪谱题有“乾 隆乙未梅月前一日重抄录”十二字。前于长兴四年,原抄当在长兴出生 之前,王宗岳足迹不出黄河之南,可证长拳十三势在乾隆时代已由温县 陈沟外传。1936年,山西洪洞年近古稀之樊一魁著长拳图谱,自叙源流 乃河南郭永福所传。郭于乾隆年间保镖来洪。在洪羁留多年,传艺于贺 家庄贺怀璧。后贺传流南北,皆是口传心授,按照前轨。樊一魁童年时习 拳于万安镇杨如梅及乔桕金,系艺中名手,实为郭师永福之嫡派:其谱 与文修(?)堂本无甚出入,足证乾隆时代陈沟外传之长拳十三势及推_ 手.有全传者,有不全传者,而宗岳则得其全传。十三势之后学于黄河之 南,复得宗岳《太极拳论》、《太极拳释名打手歌》,益以已作《十三势行功 歌》,此舞阳盐店谱之内容也。张士一疑此歌作于宗岳太极拳论前,愚以 为未得其实。使作歌者为宗岳传人,岂有一字不涉及长拳者乎?



棚搌挤按须认真上下栢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 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丟顶 张士一从王宗岳4太极拳论》“察四两拨千斤”之句中之“察”字考 出,打手歌为王以前人所作,洵为不移之论。



陈沟两仪堂旧抄本打手歌仅四句,歌云:“挤棚掘捺须认 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人来打,牵动四两拨千斤。”陈 子明《拳械汇编》自陈沟别本录出之打手歌为六句。歌云:“棚 攄挤捺须认真,周身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攻击,牵动四两 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粘随就屈伸。”



陈沟无王宗岳《太极拳论》及《太极拳释名》,亦无《十三势行功歌》, 只有四句及六句之《打手歌》。王宗岳之足迹,乾隆辛亥岁在洛,其后馆 于汴,他无可考。除震所著《太极拳考信录》认为《打手歌》非陈沟本有, 乃宗岳口授陈沟,其理由之一:“陈沟只得王宗岳之口授,故仅记《打手 歌》;其它文篇或均未带往,故未予陈氏。或尚未撰成,亦不可知,事虽无 考,理不外是,今即就徐氏之说辨之:科举时代,学重强记,四书五经尚 能背诵如流,自撰短文,尤易默写而出。宗岳若果口授《打手歌》,其它文 篇即未带往,岂不能同传陈氏,此仅记《打手歌》之说为不可通。其理由 之二:陈氏初只得王之口诀,故陈氏书中或不完具;或颇歧异。杨、武两 家则谱中六句无异致,而文义亦较见于陈氏书者为长。徐氏岂不知陈沟 四句变为六句者,乃由简而至繁。王谱六句文义较长者,乃润粗对至精, 逐渐增订,其迹至显。王取诸陈其事至明。杨、武无异致者,乃杨得于武 之证,非王传于陈之证。故与其据《打手歌》以证王传陈,毋宁据《打手 歌》以证陈传王。其理由之三:虽曰谓拳经总歌未若《打手歌》之精信矣, 然陈氏亦有《打手歌》,安知陈氏非先有粗率之《拳经总歌》,后有简賅之 《打手歌》,王宗岳独取其简赅者乎?应之曰:“是不然”。《拳经总歌》与 ? 130 ?



《打手歌》,非独理有精粗,其辞气亦异焉。试以《拳经总歌》与(陈沟)其 它拳架歌诀比观,辞气意味皆相类,《打手歌》之辞气意味独不类,足明 非陈氏所本有也。徐氏不见有奏庭造拳之诗,其辞气与十三势行功歌相 类乎?今不得谓十三势歌出奏庭手者,以其不见于陈沟也。然则《汀手 歌》与奏庭诗辞气相类,谓非陈氏所本有可乎?円:“不可”。盖考据此歌, 须由所“在”以求其来历;由人物以定其时间,由繁简以察其衍变,由精 粗以明其后先,由辞气以审其同异,而后可得其真相。徐氏仅以陈沟发 见之《打手歌》,辞气不类于同地发见之(〈拳经总歌》与他歌诀,故认为非 陈氏所本有。换言之,即陈沟发见之《打手歌》,辞气与王谱他歌決相类, 故徐氏虽同意张士一之说,认《打手歌》为王以前人作,而否定出自陈 沟。然宗岳得此歌于何地,则未有一言以说明之。今予进而考之,陈氏 《打手歌》四句者较简,存原作面目,此陈沟本有之证一也。陈沟《拳经总 歌》中屈伸纵放之诀,陈氏《打手歌》六句者,末作“沾连粘随就屈伸”,此 陈沟本有之证二也。陈氏《打手歌》原始者四句,辞气与奏庭遗诗相类。 奏庭前于宗岳,有康熙己亥墓碑可证。予推定此歌为奏庭所作。六句者, 当为亲炙于奏庭之弟子儿孙等所改,故发见于陈沟,而其成并在王宗岳 之前,此陈沟本有之证三也。《阴符枪谱》序言:乾隆五十六年辛亥宗岳 在洛,其后馆于汴。温县、陈沟位于汴洛间汜水之对岸,予推定宗岳得长 拳十三势打手之传,当在居汴洛时。并推定,宗岳不仅得长拳十三势打 手之传,兼得《拳经总歌》及六句《打手歌》,其后即自撰《太极拳论》一 篇,《太极拳释名》一篇,连同润改之《打手歌》,一首,写定成谱,《拳经总 歌》则存而不录。或曰,宗岳得《拳经总歌》存而不录,子何所据而知之 乎?拳经总歌有“屈、伸、纵、放”之诀;有‘‘采、撂(例)、肘、靠”之法,由《太 极拳论》之“随屈就伸”,《太极拳释名》之采、例、肘、靠来推断,宗岳之必 得《拳经总歌》与《打手歌》,又由《太极拳释名》之十三势者挪、搌、挤、按 一节推断,宗岳之必得《打手歌》。由《太极拳释名》之长拳者,“如长江大 海滔滔不绝”三句推断,宗岳兼得一百单八势长拳之传。凡此,皆有实证 可按,不同于空泛之论。宗岳仅采《打手歌》者,以其自撰文篇为胜,此王 谱不见《拳经总歌》,而文中及之可证也。至于奏庭所造何拳,后将及之, 兹不再谈。





浏览2,44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