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推手问答


一、步法在推手中有何重要意义?|太极拳推手问答





中华武术是一家,从技击角度上看,不论哪一门 派,几乎是无不分外重视步法的。拳谚说“法门以步 为先” “未学拳,先练步” “打拳容易走步难” “步 不稳则拳乱,步不灵则拳迟”……所有这些话,都足 以说明步法在武术运动中的重要意义。而推手则是武 术运动中的一个对抗性竞赛项目,它自然是不在例外 的。



拳谚乂说:“能胜在于进步占势,不败在于退步 避锋。”这说明进退乃是取胜之道的一个重要方面。 道理倒也很简单:任何一个人,其上身与两臂两手的 功夫再好,如没有娴熟、轻捷和沉稳的步法加以配 合,那在推手或散手竞技中,就会像一辆爬不动的坦 克车,光剩下一个炮筒子,威力又如何能不打折扣 呢?



但在旧时代,不论教武术散手或太极拳推手,较 保守的拳师通常都不肯认真地教授步法。俗话说: “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师傅」徒弟会不会学孑本领反 过来打老师呢?这是个武德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 即要“教拳教人”,强调“拳以德立”,也要在平时考 察其行为。不过,从这句俗话中,也可看出步法在武 术散手和太极拳推手中的重要意义。换句话说,不会 走步,其推手、散手功夫至少是没有学全,而要在活 步推手竞赛中取胜,那自然是困难重重了。



223,只练太极拳技击不练推手行不行?



有许多太极拳爱好者,在当地找不到推手的拳 友,以致想自学太极拳技击方法,而暂时不学推手。 对此,当然不能说不行,只是进步肯定不快。因为太 极拳一整套听劲、问劲、答劲、换劲、化劲、发劲以 及沾、粘、连、随等习练技击的基本方法和要求,都 是要通过与拳友一起搭手锻炼才能获得的。



如果你有少林武术或其他门派武术的基础和经 验,想吸取太极拳的技击方法,应用到武术散手中 去,同时又有练习武术散手的配手的话,那也只能是 从形式上有所吸取。因为太极劲不通过长期走架和推 手来换劲、练劲,是无由产生的。



224 .呼吸是随功架的开合而开合,还是纯任其 自然?



这要分清走架与推手。走架慢练时,凡久练太极 拳的人,其动作与呼吸应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按开 呼合吸进行,也就是所说的:“随功架的开合而开






合。”如练“快太极”,那呼吸就应纯任其自然。推手 竞技则如同练“快太极”,呼吸与开合都应纯任其自 然。尤其不可把意识贯注到呼吸上去。否则就会出现 “上气”的现象,会产生气促的感觉,甚至引起气血上 涌。至于蓄势时吸气和发劲时呼气的要求,其自然配 合是以平时走架为基础的。只要在平日“慢中求功” 时已做到呼吸与动作协调一致,那么在推手过程中, 不管是急应或缓随,也无论是发劲或化劲,呼吸都会 自然而然地进行调节的,也就不劳自己再去刻意造作 了。《十三势行功心解》说:“全身意在精神,不在 气,在气则滞。”又说:“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 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这“能呼吸”,是依 靠平日积功练就的。就像跑步运动员一样,呼吸控制 得不好,速度肯定大受影响。然而这控制与调节呼吸, 却又是积功而逐步形成条件反射的,进而才能在运动 中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凡能达到这一境界,那就必 定已是“能灵活” 了。后一句中“气以直养而无害”, 是借用古人的话来强调呼吸要纯任其自然而已!



不过,话又得说回来了,这“能呼吸” “能灵活” 以及“呼吸纯任其自然、无不是通过刻苦锻炼才能获 得的。换言之:是练而得之,而不是生而得之。如果 不信,就不妨找位初学推手的人来试试,稍一引动他, 就会使其产生气促的现象,这时他要想“自然”也自 然不了的。“实践出真功”,这话不假啊!






225 .与人交手比试时,心里老发慌,影响技术 发挥怎么办?



慌场现象往往与经验不足、体质不佳、技艺不高 和意志不坚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其实,不只是武术 散手或太极拳推手竞赛会发生慌场现象,其他诸如演 剧、演讲、棋赛等等,根本不开打的文化、体育活动, 其初次参加者也不乏有发生慌场的。在武术对抗性竞 赛中,“打完仗才想起了把式”,那更是常有的事。



然而问题的症结还在于平日训练之不足。以推手 为例,如今既然有了国家体委审定的《太极拳推手暂 行竞赛规则》,就应像其他对抗性体育竞技项目的训 练一样,在训练中开展经常性的小型比赛,把比赛作 为训练方法的一种。这样临阵多了,慌场的现象自然 会减少和消失。例如在足球比赛中,新球员慌场现象 较多,老球员一般就不会慌场,这主要是因为老球员 训练较充分,经验较丰富,以及技艺水平较高的缘 故。拳谚说:“艺高人胆大」胆大,自然就不易慌 场了。



艺高与胆大两者之间既有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一面,又有其各自独立存在的一面。因为实际生活中 “胆大艺不高”和“艺高胆犹小”这两种情况也还是存 在的。因此,武术竞技训练历来强调“练拳练胆”,也






即要艺、胆俱练的。如拳诀有“一练胆,二练眼,三 练身法,四练闪”的说法,这里就把“练胆”放第一 位Q前辈拳家常告诫学生说:“没胆,还打什么拳 呢?”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也说:“临阵若无胆向前, 空自眼明手便J这说明功夫再好,倘若缺少胆气,那 就枉有一身功夫,依然是个“空” !拳谚也说:“怯敌 非只拳艺浅,多因缺胆少勇气。”其道理是一致的。



过去,凡是竞技比试频繁的武术门派,一般都格 外重视“练胆”这一条。如《南拳五要诀》说:“一 要眼尖,二要手捷,三要胆稳,四要步坚,五要力 实。”就把“胆稳”列为“五要”之一。太极拳推手 也强调“心定神清” “以静御动”。但由于以往太极 拳推手竞赛不太普遍,以致“练胆”问题不很突出。 如今推手竞赛中慌场、'怯敌和弃权等现象就比较多, 这不仅是因为应变能力较差,而且也表现为意志和毅 力较差。所以,加强对推手运动员的培养和训练工 作,其中也应包括意志心理训练在内。总之,凡是经 过有纪律的、严格的训练,多练多比,做到“既得 艺、必试敌”,不计较胜败,能勉而久试,那缺胆、 怯敌、慌场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了。



此外,气功站桩练习,对锻炼意志和稳定临战的 精神状态,有着良好的作用。近些年来,连国外体育 运动员都已较广泛地采用,并取得理想的效果,我们 又何能等闲视之?!



? 2 £ --3、:1 ;二 父■' - l.-f i- T 1 ,「,



t杰广产M;1r,乙:飞产Tp



至于慌场者自诉其原因是怕输了失面子、怕挨 打、怕受伤等等,这类精神负担和心理障碍,都能在 加强训练和比赛的过程中逐步消除的,而不必因一次 慌场而忧心忡忡。切不可因此而丧失信心啊!





浏览33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