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与书法规律中写大字较易练出腕力的原理是相 仿的。相对地说,写小字就不易锻炼腕力。当然,练 太极拳和推手的关键都在于锻炼腰腿劲,而不仅在于 腕力,但两者的原理却是一致的。同时,由于大功架 推手的动作较开展,对推手着法中的起落、运行、转 折、收止等变化的观察和体验也较深刻;反之,动作 就容易滑过去,走过场,体会也就较肤浅了。然而动 作开展,虽进攻有力,而自身的空隙也相对地加大, 易为人所乘。因之,在训练推手过程中,与练习拳架 的要求一样,是应该“先求开展,后求紧凑”,进而 使开展与紧凑相互结合为用的。“动作开展容易练出 腰腿劲”,这话或许只是一家之说,却是不无道理的。
214 .插步有哪几种?倒插步的特点何在?
推手时,我用一脚向对方裆下插入,成弓箭步。
这种步法动作,在民间就称之为“插步”,实为“前 插步”。但这种插步在走架时就只能归属于上步范围。 仅仅上步一法,在推手训练中就可细分为顺、拗、 插、套、追、逼、开、合、正、斜、直、横等等多种 形式,这说明推手、散手的步法,比起走架在名目上 要复杂得多了。
至于《武术竞赛规则》中所说的“插步”,其动 作规定为“一脚经支撑脚后横落”。这实际上是一般 所说的“倒插步”,即俗名“偷步”,含有“偷步暗 转”的意思° 一作“透步”,这“透”字的含义不太 明晰,或即“偷步” 一名的谐音罢了!
倒插步略呈绞花形,也即古时所称“绞花步”的 一种。在推手运动过程中,运用倒插步转侧身躯,借 以避敌锐气和取其机势,这是有其独到之处的。假如 对方用双按猛然发劲,我事先感知征兆,随势用倒插 步暗转并反击其侧翼,这通常是能收到克敌的实效 的。但必须在平时多加练习,只有做到熟中生巧,方 能在推手竞赛时运用自如。拳谚说:“招招空不如一 招精J说明拳法熟练精到是个关键。
215 .什么叫“内门” “外门”?
将两臂环抱于胸前,如站桩式,在两臂以内的胸 腹等部为“内门”,两臂外侧为“外门我在以前曾
经谈到:“直接触及对方胸腹等部使用招法,叫做 ‘吃里’,即攻其‘内门’;在对方护卫自身的双臂外 部用招,叫做‘吃外‘,即攻其‘外门
216 .什么叫上、中、下发劲?
这当是指向对方的上路、中路或下路发劲Q即把 人体划分为上、中、下三部,在走架时进行有假想敌 手的发劲,或在推手练习中有意识地进行上、中、下 三路的发劲练习。练习时既要按照“沾、粘、连、 随”的四要,又要自审劲力与意念是否合乎太极推手 的要求。如姜容樵( 1892?1974)、姚馥春合编《太极 拳阐奥》(书稿)中说:“走架时,应审查发劲是否 抽丝而出?发出后有无余蓄?并审查发劲有无箭穿靶 垛以入内之意?若三者俱备,是为真正太极拳之发劲 矣!举例如下:
(1)‘野马分鬃’之外门上发劲;
(2) ‘手挥琵琶’之外门中发劲;
(3)‘单鞭下势’之外门下发劲;.
(4)'四角穿梭’之内门上发劲;
(5)‘搬拦捶’之内门中发劲;
(6)‘栽捶’之内门下发劲。
以上六项,为太极拳练劲的标准
当然,这仅仅是选择六个拳式来进行发劲的较为
全面的练习,其用意在于使初学者在练功时兼练“内、 外门上、中、下发劲”,而不可有所偏废。拳家常说 “拳弥六合方为能”,明代戚继光也说“上下周全,无 有不胜”,看来发劲能周全,则与人推手就能“八面出 锋”,这对推手运动员来说自然是非常必要的。
217 .什么是“推手放劲三气法?
推手放劲,即推手发劲。三气法,是三种发声吐 气的方法。
杨澄甫先生就传有“推手放劲三气法、即“推 手练习放劲时,向上打,意欲将对方掷上屋顶,这时 口发‘哼‘音;向下打,意欲将对方击入地中,这时 口发‘哈’音;向远打,意欲将对方拍透出墙壁,这 时口发‘咳‘音"。这就是说,当你在向上、中、下 三种方向发劲,若同时采用发声吐气法,那就在发劲 呼气时分别按哼、咳、哈这三个字音吐气。但吐字的 声音不必太大,应取法乎自然。与南拳的发声吐气法 应当在风格上有所区别。
《太极拳经歌诀》说:“哼哈二气妙无穷。”而此 处”哼、咳、哈”三气妙在何处呢?常言道:“力犹 气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把力叫做“力气”或 “气力”。推手发劲吐气,目的就在于加大吐气量,从 而增大发劲时的爆发力。另外,拳谚说:“开声吐气
敌胆寒J这是从心理上给敌手以威慑力量,这也是
发声吐气法的作用之一。
严格地说,哼、咳、哈三气中,哼为鼻音,咳为 喉音,哈才是口音。现以第217题“六项练劲”中的 三项为例,作示意图如下:
浏览27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