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是拿准敌劲的意思。结合上一题引劲来说, 就是把对方的实劲引出后拿住它,从拳法渊源关系上 说,它是由擒拿法的节、拿、抓、闭发展而来的,拿 劲是发劲的必要条件,就像要抛掷一件东西一样,不 拿没法抛掷,所以说“发前必拿〈但拿的技巧是很 有讲究的。如今推手中一般只用无伤害性的节、拿两 种,而不准用抓筋、抓把和闭穴。节,节制,通常也 叫“节拿”,即用我肢体中可以发击的任何部位,在 粘的基础上,控制住对方肢体较为得力的发落点。 拿,拿节,一般是拿住对方的关节部位。但太极拳推 手的拿法是以“采拿”为主的。采,如采花,不可采 得太重,太重了,花易捏碎;又不可采得太轻,太轻 了,花朵采摘不下来。换句话说,落手重,对方立即 感知;落手轻,不起作用。所以采要顺势而采,先虚 后实,瞬间即发。所谓“拿前不知觉,知时已发出”。 采拿以拇、食、中三指为主,其余两指为辅。五指卷 曲成套钩状,就像套住一只果子一动即摘下一样。因 此,采都采在关节部位,原则上不采关节以外的部 位。而用手节拿则不然,主要是用手掌或手臂,如四 正推手按式,用一手的掌心按在对方的尺骨鹰嘴(即 肘尖)上,另一手的掌心则按在对方的腕节。这也都
在关节部位,但都不是用手指去节拿。如果出了四 正,推成散手时,那只要发落点对,人体上任何部位 都可落手,这就不限于节拿关节部位了。较常用的如 心窝、肩部三角肌下缘凹陷处、背部天宗穴、两胁、 两侧腰、小腹部等等,这些部位都不是关节部位。这 说明节、采是有明显的区别的,节的应用范围远比采 要广泛得多。但就“节拿”的外形而言,似乎是“节 而不拿”的,以致一般人误以为太极拳推手只有一种 拿法——采Q
凡用拿劲要权衡对方轻重高低和得力部位,拿准 焦点;也须估算距离和提前量,因为人体在运动之 中,就像打活靶一样,只有估准了才能中靶;同时也 不可远距离拿人,拳谚说:“拿人不过膝,过膝不拿 人J这是因为距离一远,不但发放无效,反而会使 自己被人牵着走。用拿劲全在意气和依靠熟练,形成 一种条件反射后,则不拿自拿,但易被对方滑脱的部 位是不拿的。拳诀说:“拿人如入笋,一对准,二落 实,三吃牢j这样不发则已,发无不中。过去民间 推手,凡高手拿人,一般都是拿而不发的。一经拿 定,对方就自觉重心不稳;胜负已见,就不必非使对 方跌仆不可了。这就是所谓“点到为止二也是出于 爱护对手的一种体育风格。拿劲属发,是阳中之阴。 如用采发放,那就包括拿劲和发劲,而不只是一种劲 别了 O
71 .什么叫发劲?怎样发劲?
发,是发出的意思。发劲,就是发力。推手时, 发劲必须顺着对方劲的运动方向发出去,而不可逆着 对方的劲,以致出现两力相抵等情况。发劲时如感到 自己用劲不大,劲路顺畅,这说明劲透出去了。反 之,如感到用劲很大,而受到的阻力也大,这说明自 己在逆劲发放,结果就出现“力大劲小”的现象。发 劲与化劲不同,化劲呈圆周运动,而发劲既要利用惯 性离心力,把化劲的位能转化为发劲的功能,又要顺 着圆周切线,专注一方,呈直线地爆发出刚劲Q发放 后,劲路由刚复柔,也就立时转变为化劲,仍循圆周 继续运动Q所以说,化劲形圆,发劲形方。因此,才 有“方圆结合,方在圆中”之说。现用图例表示如 下:
以上图例说明,发劲必须专注一方,全身劲整, 而不可转弯抹角Q否则劲就散漫,显得软弱无力了。 当然,劲有长短,但发劲是以短劲为上的。蓄势宜长, 发劲宜短。发劲节长势弱,劲易断而形易露,所以发 劲不论长短,与化劲相比要短得多。这样从外形看, 似乎发劲也呈圆周的,而实际上却是呈直线的。发劲 须具有爆发力,爆发力也叫“快速力量”,说明速度能 增大力量。因此,小个子也靠爆发力弥补体重不足Q 由于人体的爆发力源于脚的蹬地所产生的反作用力, 因此,才有“劲起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之说。 《撒放秘诀》强调“放时腰脚认端的(原注:中有整 字)",就是说发劲时全身劲力要完整一气,而不可散 乱。但爆发力的大小也决定于人体肌筋骨节的张弛差, 所以肢体放松与蓄劲是一致的。有的人发劲轻浮,大 都是动手不动腰,或者是肌肉僵硬,缺乏张弛差所致。 此外,发劲还要注意角度。例如,用按手时,两手宜 呈斜形向上而起,这样才能拔起对方的足跟。至于发 劲的劲别,可分为长劲、短劲(短劲包括截劲、寸劲、 分劲等等)、提劲、沉劲、旋劲、钻劲、崩劲、抖劲、 弹劲、开劲、合劲、冷劲、断劲等等。其中钻劲、冷 劲、断劲都容易发生伤害事故,所以推手中禁用。其 他各劲的应用也须有分寸,要适当控制力度,更不可 恃强凌弱。凡日常的友谊推手,必须征得对方同意后 才能相互试劲发放,并应以团结为重,以提高双方水
平和增强体质为目的,切不可一味逞强。
浏览3,01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