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气,常常令人向往也时时叫人迷惑。有的人认为太极拳有 气,有的人不信,也有的人故弄玄虚。要想明白真正的气,还得在 实践中用科学的观点来看。
《太极拳论》中有“气沉丹田”的要求;《研手法(二〉》中讲 “莫叫断续一气研”;《十三总势说略》言“犹须贯串一气”,“气宜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十三势行功歌》有 “气遍身躯不稍滞”,“腹内松净气腾然”;《十三势行功要领》要求 “以心行气”,“行气如九曲珠”,“以气运身'“气为旗”;《太极搴 解》有“气须敛’’,“尚气者元力,养气者纯刚”,“气宜直养而无 害”说法;《解日》说“气敛人骨”,“气贴背”,“全身意,在蓄神, 不在气。” “气如车轮,腰如车轴”_,《走架打手行动要言》称“欲要 神气敛人骨,先要两膊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沉”;《五字 诀》三日“气敛”,五曰“气由脊发”。
从众多拳论中不难看出气的多样性和重要性。
1. 气的含义
太极拳的“气” 一类指动作之间连贯的气势,用劲不间断的连 续性,如“总须完整一气”的气。一类是指外气(呼吸)和内气 (本体感),这是我们着重要讨论的内容。
(1)外气——呼吸
在太极拳动作是否要与呼吸配合,能不能配合上D真是见仁见 智说法不一,我们认为呼吸与动作有以下几种配合方法,这里简要 介绍(详见论呼吸):
① 自然呼吸法:就是在练拳中不考虑呼吸问题,只想动作即 可,这种方法多在初学或只是随意练习时采用。
② 只重呼气法:就是不考虑吸气过程,只重视呼气。太极拳是
—123 —
体用兼备的运动,“用”多指推手,推手中通过放松受力点缓冲来 力,改变对方来力的作用点,体会太极拳松的妙用。
③ 完全呼吸法:就是严格按照一呼一吸的呼吸规律与动作完全 配合,有人称为“拳势呼吸”,这是在动作相当熟练时采用的呼吸 方法,难度较大,但是并不是做不到,而且需要在呼与吸的深度及 时间上有所调整才行得通D呼吸的形式主要采用腹式的逆式、顺式 两种方式。顺式的特征是呼气小腹内收,吸气小腹外凸,逆式正好 与顺式相反。在练拳中主要是釆用逆式呼吸;特别是用于技击必须 用逆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增大发力力度,其机理在于肌肉及神经 的肌紧张反射作用。
(2) 内气——本体感
对内气有人用中医的气论解释,有人用纯气功的观点论述,其 实在练拳中结合拳论及现代知识,我们认为所谓的内气是在神经支 配下的肌肉本体感觉,这种感觉用“气”来描述十分形象,也只有 借用气来描述更接近这种本体感。所以,前人在拳论中大量采用气 来解说,如“以心行气”,“气为旗”,“气敛人骨”等。这里的气, 实指大脑皮层的想法,通过神经传递给肌肉的一种本体感觉,恰似 气的流动,这种本体感觉常常伴随有血液、体液的流动和肌肉的轻 微收缩,从生理上测试往往表现为皮肤温度、皮肤电位的变化。
2. 内气的主要练法
(1) 外气引内气
通过肺部的呼吸即与外界气体交换,能引起整个胸腹背的变 化,由此引发内气感。如当吸气时,胸腔扩大,特别是前后胸腔直 径变化,引起背部肌肉轻微撑伸,产生背紧的肌肉本体感觉,即产 生“气贴背”的内气。再如通过呼气隔肌下降引起小腹充实的本体 感,产生“气沉丹田”的“内气”感,“腹内松净气腾然”的变化。
(2) 缓中练内气
内气是一种细微的本体感觉,只有相对缓慢的运动才能感知,
浏览37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