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用意
太极拳被称为练意用意的内功拳术,何为意?怎样用?为何 用?常常成为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首先让我们看看古典拳论的有 关论述。最早的太极拳经典《太极拳论》中并没有对”意”做明确 的要求。《研手法(二)》中有“意上寓下后天返”;《十三总势说 略》讲:“始而意动,既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凡此皆是意, 不在外面”;《十三势行功歌》讲:“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 留意”,“势势存心揆用意,刻刻留意在腰间”,“意气君来骨肉臣”, 《太极拳解》讲:“心为令,气为旗”,“先在心,后在身”,“全身意 在蓄神,不在气。”《五字诀》讲:“一日心静:彼无力我亦无力, 我意仍在先D要刻刻留意,挨何处,心要用在向处。”“此全是用 意,不是用劲”;《太极拳术十要》第六点“用意不用力”,“若不用 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在其它拳论中还有一些对“意” 的描述,这里我们不一一摘出。但是,可以看出,意的概念被提出 来和应用,是太极拳技术发展到一个更髙水平的标志,充分说明在 太极拳中的重要地位。那么究竟太极拳的“意”是什么呢?
1. 用意的含义
用意是一种心理定向活动即有关练拳的各种想法。意在《现代 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意念”、“想法”,意具有意识。想法的含义。 太极拳中的用意,也是一种练拳的意识、想法,从生理、心理角度
—— 113——
来看,是由物质器官大脑皮层产生的一种心理定向活动,符合生理 学诱导规律。通俗讲太极拳中的意是一种想法,一种注意活动。拳 论中讲“变化虚实须留意”,“势势存心揍用意”中的意其实就是注 意,想法。那么注意什么。想什么也就是意的内容。
太极拳在用意方面内容丰富,根据练习的主要目的及想的内容 不同分为健身意和技击意两大类。
(1) 健身意
着重练“体”,以健身为主要目的。具体分为:
① 松静意:以想身体、思想放松为主要内容的心理活动。
【具体操作】详见论放松。
② 身正意:以想身体端正为主的心理活动。
【具体操作】三平一竖,十字坐标。就人体内部结构而言,从 百会穴到两脚涌泉穴连线中点构成人体的中垂线,由肩的两端与大 椎穴三点连成一条水平线;百会、人中、中丹田、下丹田、会阴穴 构成前中心垂直线;由尾闾、命门、大椎、玉枕再至百会构成后中 心垂直线,前后两条垂直线(即任、督二脉)连接起来,构成了小 周天气圈;水平线与中垂线相交构成了人体内在的十字交叉平衡线 就象一个十字坐标。就气圈而言,可划分为三个平圈一个竖圈共四 大圈。即平圈(有肩圈、腰圈、胯圈);竖圈;有下丹田处的立体 圈;此外有手、肘、腕、肩、胯、膝、足腕及颈部各关节的中圈; 大、小腿及大、小臂内均可想象内含若干小圈;人之周身,可视为 内含十字架的一大球体。三平一坚四大圈在分工上,肩圈主人体平 衡,腰圈主人体旋转,胯圈主人体进退,丹田立体圈主人体技击发 力。行功走架中,人之进退,犹如球体在水面上鼓荡;人之起落, 则如球体胀缩;人之旋转,犹如球体在大浪中翻滚,无论球体的方 位如何变化,体内的十字交叉线务必保持中正平衡,由此习而久 之,人体自可随遇而安,做到身体的中正。
③ 虚实意:以想身体重心所处位置和劲力变化为主的心理活 ——114——
动。
【具体操作】虚实互变,一虚一实。行功走架中,上肢左、右 手,下肢左、右足,身体各个部位无不是由虚变实或由实变虚交替 互变。不管是动势还是定势,实者即着实意,虚者即拟虚意,由意 识的引导产生重心、劲力的虚实变化。所谓手之虚意若按浮球于 水,稍有不慎即有失空之虞;足之虚意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即可坠 之;手之实意,就象遇强敌,腰间机发,气达指梢,掌则掌心吐 力,拳则指缝吐力,意之透其肤、入其骨;足之实意,五趾抓地、 足踵踩劲,人地三分,合为一体,任其巨力难撼之;若蹬之,足心 涌泉吐力,挡者皆倾;若踢之,足尖吐力,着者即伤,躯干的虚 实,通过上下,左右的松紧变化,产生重心偏移距运动,重心偏向 一边为实,另一边为虚。行功走架中,分辨虚实的基本原则为:左 腿实则右腿虚,右腿实则左腿虚;上下肢则相反,凡左腿虚时,左 手要实,右腿虚时右手要实,前实则后虚,上虚则下实,前后、左 右、上下均须一虚一实,切忌左半球或右半球全实或全虚。至于单 鞭及左右分脚等式,虽可另当别论,但阴阳虚实亦自在其中,无非 是内含虚实忽变意而为之。
浏览35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