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竞技训练,应当包括身体素质、技术、战术 和意志心理等训练内容,太极推手竞技训练也不例 外。但在民间所见,却往往偏重于着法训练,而忽视 其它。这样要想在省、市级推手竞赛中夺取胜利,就 显得困难重重了。别的不说,首先会遇到临场和竞赛 过程中的心理障碍,俗语称之为“慌场”或“临阵忘兵 法”。
然而不只新手要克服心理障碍,即使是老手,也 要时刻警惕自己意志心理方面的波动和失调。当然, 新手最易发生“上场慌",一慌,技术、战术就难以充 分发挥。这时,常会变成一味拼力气,从根本上忘掉 了太极推手的沾、粘、连、随等基本要求,而剩下的就
只有顶、抗、匾、丢了。那又如何能不导致失败呢?!
再如,有的人处逆境能沉着应战,一旦进入顺境 后,反而惴惴不安,怕别人追上来反败为胜。结果在 心理上求稳怕输,随之也就会影响到技、战术水平的 发挥;甚至从此时开始,在风格上“由虎变猫",而其 后果就有可能“由怕输变为真输''了。当然,也有另一 种“赢得起,输不起”的人,赢时趾高气扬,一切很顺 手;一旦输了一二分,就张惶失措,甚至轻易弃权认 输了。这种人怕打恶仗,意志也显得不够顽强。
此外,心理上的各种应变能力也极为重要。我们 常常听到有个别参赛的人抱怨裁判误判或判得不公 正,有的人就因此在竞赛时憋了一肚子气,而不是通 过正常的途径去解决这类问题。事实上,误判或判得 不够公正等现象都是有可能发生的,自己原本在思 想上就应当有所准备,所谓“有备无患”是也!这样一 旦发生类似现象时,对自己的精神思想上就不会产 生严重的干扰。而有的人却往往因此赌气发狠,胡乱 比赛终场;个别人还因此任意弃权退出比赛。这样就 显得胸襟不宽和心理失控了。类似情况也会发生在 观众干扰之时,那就更反映出精神高度集中能力的 不够了。
拳谚说;“沉着为拳艺之本。"而沉着也确实是一 种意志力的表现。人们一般把“胜不骄、败不馁",“打 不烂、拖不垮;咬得住、拿得下"等等顽强拼搏的精神 归结为拳风,认为这是传统武术的优良作风。然而这 种拳风是只有通过意志心理训练,有意识地进行培 养,方能在竞技中经得住考验。否则即使在平日还过 得去,而到了竞赛的关键时刻就过不去了。
或许有人认为,“意志心理训练"不是我国传统 武术所固有的,认为这是现代体育中的新概念,是来 自欧美的“舶来品''。其实不然,我国武术素来强调培 养精神意志和胆略气魄,明代戚继光说,'临阵若无 胆向前,空自眼明手便。”拳谚说:“心力不坚,则无劲 健了而《少林拳术秘诀》一书则认为:拳术“以气功为 始终之则,神功为造诣之精,究其极致所归,终以 ……超脱于生死恐怖之域,而后大敌当前,枪戟在 后,心不为之动摇,其气始可以壮往。"说明武术气 功,也是意志心理训练的一种主要手段。从这里也可 看出,我国传统武术中,有关意志心理训练的内容是 十分丰富的。如先师童崇武老人所留传的“内家八 桩”,就是充满了意志心理训练的内容的。(见1982 年《武林》杂志第6~7期连载。)
而太极拳在走架时采取“慢中求功"的方法,这 本身就包含了意志心理训练、身心放松训练,以及意 识、呼吸、劲力(即意、气、劲)三者结合为一的训练。 不过,是否有意识地去从事这种训练?是否自觉地把 这种训练与推手训练结合起来?这是决定有无训练 效果的关键所在。
有一些参加推手训练的人,既不重视遵守必要 的纪律,又不肯自觉地去培养自己的顽强意志和沉 着、稳定的心理因素,却表现出一种自由散漫,或任 性、急躁、懒散等等不良作风,而使人感到修养太差, 拳风不正,以及意志力薄弱。所有这些,正是推手竞 技运动员所要力戒的“致命"的弱点了。这类心理素 质方面的缺陷,也只有通过严格的、有纪律的集训, 才有可能得到克服和矫治的。反之,如果听其自流, 日后就难免会积习难返了。
浏览34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