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理传真


三十、臀部后凸|太极拳理传真





这种毛病最多,是没有塌胯或 塌胯不足。在推手时腰胯就易主动后退,犯“丢”的 毛病。



一种是尾闾前挺,小腹上翻,这是塌胯太过了。在 推手时容易一个劲往前冲,犯“顶”的毛病。



一种是立身中正,臀部自然下垂。



太极拳是道,按道法自然的原则,“立身中正”虽 列为《太极拳十要》之首,其实最为简单,就是常人 站、坐、走路时上身的姿式。如能练拳之时,维持常 人的常态,就是最理想的立身中正了。



但是,我们不仅常常为人所误,也很易自己误自 己。不少人就以为立身中正既然是太极拳十要的第一



? 185 ? 条,其中一定有不少很不简单的奥妙,于是主动加一 些操作方法进去,不是臀部拖在后面老远,就是肚子 挺在前面很高,连简单的站、坐、行的姿式都不会了。



塌胯,其实也简单,立身中正了,塌胯自在其中。 臀部拖在后面的,大多是思想只集在手上向前推,或 不僮沉劲之故,“用意”错了。这种毛病比较普遍,自 己看不见,难改。应由师友校正之。



有一种理论,主张小腹有上翻之意。鄙见以为这 正是为了克服臀部后凸而设的对症疗法,用心良苦。但 在练拳的时候,每每将这抽象的.上翻之意,做成了 具体的“上翻之形,结果改掉一个毛病,又造成新的 毛病,就使身体变成一钩新月。加以上有所好,下必 有甚焉,不少人就小腹前凸,背部后弓,成了驼背。还 有人说,练拳之时,小腹上要能放得稳一只茶杯,才 算“真有功夫,



太极拳本是人间最美好的功夫,对身、心都有补 偏救弊的作用。在友人中,就有已人到中年,长期伏 案工作,背已微鸵,因练太极拳而又纠正过来了的实 例。被社会扭曲了的人,太极拳还能还给他一个正直 的身躯,恢复其顶天立地的男儿的原貌,哪有正常人 练了太极拳反而给扭曲为畸形,成了 “人虾”的道理?!



太极拳多用弓箭步,初学塌胯,后腿毓关节必然



? 186 ?



紧张,很不自然,这正是不松的缘故。弓箭步的后脚, 膝关节应微曲,如弯曲过多,傲关节就达不到锻炼的 目的。但膝关节太直也不对。这真是说来容易做时难, 对于初学者,的确是非指难明的事。



塌胯,在求俄关节的灵活,特别是在立身中正条 件下的灵活。小腹是一身重心所在,所谓气沉丹田、松 腰塌胯、开裆、沉气等等说法,都不过是在强调降低 重心而又灵活安稳。在俄关节灵活之后,再加以腰部 的旋转自如,才可能化解对方的来力,安稳不败。一 般化劲功夫不好的人,大多是没有经过严格的塌胯训 练,靛关节未能松柔灵活的结果。所以拳谱上说:“有 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腰主转动,以灵活为用,以之带动四肢,这是练 柔软的基础。胯以沉稳为主,在灵活的位移中稳定重 心。腰胯虽相连而作用不同,平时在思想上务求认清 这些道理,练拳之时,用意就各有侧重点不同,但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日久功深,才能得心应手。



在理论上,太极拳是圆象,练拳之时,可以见到 手以走弧形为主。但功夫稍深者,则是主动在运用腰 胯,四肢不过是腰胯动作的外在延伸,或称之为腰胯 动作的外在表现形式。但功夫浅的人眼力也浅,每每 只见手脚的运动形式,不见腰胯的运动规律。



与高手推手时,自己的力量常派不上用场,常被 对方借力,受对方指挥,站立不稳,没有不感到神奇 惊异的,这主要就是腰胯的妙用,功夫并非全在手上。



在练拳架、推手与大撮等式时,无一不对松腰塌 胯有极严格的要求。这既是腰胯的运用,也是对腰胯 的严格训练。只有腰胯的运动规律掌握了,学太极拳 才算走上了正路。



学拳之时,由于传承不同,或由于老师的方言、习 惯,有些名词的含义和词典上未必一致。胯,有时指 臀部,有时指大腿。塌胯之胯.就是指臀部。拳论上 说的“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 之”,这个腿字,主要指臀部,也可能包括大小腿在内。





浏览36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